文/張瑞雄(資訊系教授、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當人工智慧(AI)進入全面普及階段,從企業營運、政府治理到日常生活,都已無法與 AI 脫鉤。這場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產業結構與工作方式,更深刻牽動著社會價值與倫理規範。未來十年 AI 發展趨勢與挑戰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人才與技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以及社會制度與倫理規範。而這三者之間,最終又匯聚於「FATE 原則」:公平(Fairness)、問責(Accountability)、透明(Transparency)、倫理(Ethics),這將是 AI 時代無可迴避的核心議題。
從人才與技能面向來看,AI 已成為當代職場的重要基礎能力。根據《財星》雜誌針對 289 家企業進行的調查,高達八成以上的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會將 AI 技能作為重要考量標準,特別是具備實際應用與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這代表傳統學歷與工作經歷的價值正在被重塑,企業更重視員工是否懂得運用 AI 工具解決現實問題。同時為了加速 AI 技術的內部普及,有 63% 的公司設立專責推動組織,甚至有 70% 提供使用 AI 的獎勵制度。這種人力資源與組織文化的調整,顯示 AI 已從「技術人員的工具」轉變為「所有部門皆需掌握的共通語言」。
但人才結構的改變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轉變,來自 AI 技術本身的革新。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十年 AI 將朝向更小型、更高效、多模態(multimodal)與民主化發展。舉例來說,GPT 4o-mini 這類小型模型,讓中小企業與個人開發者也能使用高階 AI 功能,降低了技術門檻。多模態 AI 則打破過去單一資料型態的限制,整合語音、文字、影像、手勢等多種輸入輸出方式,讓人機互動更加自然與直覺。這不僅意味著客服與助理工具的革命,也將重塑教育、醫療與娛樂等場域。
同時 AI 的開源與無程式碼平台(no-code/low-code)將進一步推動 AI 民主化,即使是不具備技術背景的一般使用者,也能透過圖形介面或自動化流程,打造屬於自己的 AI 應用。這種「普及化」發展方向,讓 AI 從專業領域走向全民工具。但當 AI 技術無所不在,另一個隱憂隨之浮現,「影子 AI」或「地下 AI」(shadow AI),也就是未經授權的 AI 工具被個人或部門私自使用,帶來資安與法規風險。
現代 AI 治理框架的核心 ─ 公平、問責、透明與倫理
這正是 FATE 原則所要回應的問題。所謂 FATE,即公平、問責、透明與倫理,是現代 AI 治理框架的核心。例如在公平(Fairness)方面,AI 系統常因訓練資料偏差而產生歧視性決策,無論是性別、種族還是地區差異,若未妥善處理,將加劇社會不平等。一些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與專屬資料集的興起,便是為了提高 AI 模型的資料多樣性與公平性。
至於問責(Accountability),一旦 AI 在金融、醫療、司法等高風險領域的應用愈加普及,誰應該為 AI 決策錯誤負責,將成為全球關注焦點。《財星》雜誌調查中僅有 17% 的企業將 AI 使用納入關鍵績效指標(KPI),顯示即使 AI 導入已成常態,如何追蹤與問責仍未完善。因此未來或許可能出現如「AI 錯誤保險」(AI Hallucination Insurance)制度,專門處理 AI 因誤判、偏誤或幻覺生成所導致的經濟與名譽損失。
透明(Transparency)則是 AI 倫理中最具挑戰性的項目,許多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如 ChatGPT,其內部運作原理與資料來源不透明,使用者無法確認答案的可信度與偏見來源。這已引發各國政府推動 AI 透明化法規,例如歐盟 AI 法案明文規定高風險 AI 必須符合可解釋性與資安標準。未來開源 AI 與模型解釋技術將成為主流,企業必須更公開其 AI 系統的設計與運作方式。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最後是倫理(Ethics)問題,未來 AI 將全面融入生活,包括個人助理、家庭管理、教育與娛樂等,這同時也帶來人類與 AI 互動模式的深刻改變。舉例來說,隨著 AI 生成內容占據網路資訊主流,人們將面臨「真假難辨」的資訊環境。深偽技術(deepfake)與假新聞氾濫,將直接威脅民主政治與社會信任機制。此外人們對 AI 的情感投射與依賴,也引發心理學與倫理學上的新議題,尤其是在老人照護與情感陪伴型 AI 領域。
除了這些具體議題,AI 的能源消耗與氣候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新挑戰。大型模型的訓練與運作消耗巨大電力,若無法搭配綠色能源,AI 反而可能成為碳排放元兇之一。這促使產業界投入量子運算、光子晶片(optical chips)與神經形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等新型硬體架構研發,以期降低能源需求。
AI 是改變人類社會運作邏輯的新制度和新文明
綜觀上述趨勢,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AI 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工具,而是一套全面改變人類社會運作邏輯的新制度和新文明。人才培育、產業創新、社會制度與倫理規範,必須同步調整,才能真正發揮 AI 技術的正面效益,並抑制其潛在風險。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一般民眾,都應以 FATE 原則為核心,建立新的 AI 治理文化。
而這不應只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更是每一位公民的共同選擇。公平,是為了讓每個人無論背景與身份,都能在 AI 時代擁有平等機會;問責,是為了讓錯誤與風險不再成為無人承擔的灰色地帶;透明,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理解與質疑 AI 決策的依據與過程;而倫理,則是提醒我們,再強大的技術,若失去人性的底線與道德約束,終將走向毀滅。
[ 推薦文章 :【專訪】漢翔公司資訊處處長方一定 ]
AI 不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場技術革命,但它可能是影響最深遠的一場。就如同過去工業革命塑造了現代社會秩序,今天的 AI 革命也正在重塑我們對「工作」、「生活」與「價值」的基本定義。而這一切,不應只是少數科技公司或政府機構的專利,而應是全體人類共同參與與監督的過程。當我們在使用每一個智慧助理、參與每一次線上會議、觀看每一支 AI 剪輯的影片時,都該想一想:這背後的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否符合公平、問責、透明與倫理?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 AI 技術帶來的浪潮中,不迷失自我、不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塑造者與守護者。AI 時代的未來,最終不是取決於技術本身,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怎麼使用它、選擇怎麼與它共存。這是一場文明的考驗,也是一個世代的機會,選擇建立一個更美好、更有人味的 AI 世界,就從每一個人的覺醒與行動開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