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領導力不僅在於選對技術,更在於制定一套可落地、可衡量、且能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的 AI 預算策略。這意味著,CIO 必須既關注短期 ROI,也要兼顧長期 AI 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精準的 AI 預算規劃,讓企業真正從「AI 願景」邁向「AI 獲利」。
編譯/何信達
2025 年,人工智慧(AI)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概念,它已成為當前企業運作的基礎設施與未來發展的藍圖。隨著 AI 從早期的炒作階段邁入戰略成熟的新紀元,企業領導者們對其潛力抱持著堅定不移的信心。Futurum Intelligence 的分析師 Dion Hinchcliffe 在其報告中指出,89% 的企業資訊長(CIO)正積極完善其 AI 藍圖,將規模化和效益置於實驗之上。這項數據明確揭示,CIO 在 AI 投資上已轉向更加注重戰略性預算規劃,確保 AI 支出與企業的長期業務價值保持一致。這意味著,企業不再盲目追逐新工具,而是精心設計以商業成果為導向的 AI 生態系統。
全球 AI 市場正經歷爆發性成長。根據 Founders Forum Group 的數據,截至 2025 年,其價值已達 3,910 億美元,並預計到 2030 年將激增至 1.81 兆美元。這種擴張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達 35.9%(2025-2030),甚至超越了 2010 年代雲端運算和行動應用程式經濟的增長速度。然而,儘管 AI 的潛力巨大,企業界卻面臨著一道日益擴大的「AI 鴻溝」。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麥肯錫(McKinsey)的一份 2025 年 AI 報告指出,高達 92% 的企業計劃在今年增加 AI 投資,但令人警惕的是,僅有 1% 的公司真正達到 AI 成熟度。這顯示出絕大多數組織仍停滯在概念驗證(PoC)階段,未能將 AI 實驗轉化為可觀的實際價值與投資報酬率(ROI)。這種「試點困境」直接反映出預算規劃未能有效銜接實驗與實際生產的挑戰。
在這樣一個 AI 深度影響企業營運與市場競爭的時代,CIO 的角色正從傳統的技術管理者轉變為業務創新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他們肩負著將 AI 投資與長期業務價值對齊的重責大任。本篇報導旨在深入探討 CIO 如何透過精準的 AI 預算規劃原則,有效地跨越這道 AI 鴻溝,將不斷增長的 AI 投資轉化為實質的競爭優勢和獲利能力。
洞察來源:誰在引領 AI 預算策略的思辨?
理解 AI 預算規劃的策略性價值,需要借鑒全球頂尖研究機構和專家提供的洞察。這些機構透過深度研究和數據分析,為企業領導者在 AI 預算決策上指明方向:
- Futurum Intelligence:
該組織分析師 Dion Hinchcliffe(一位在 CIO 社群中具高度影響力的思想領袖)撰寫的報告,概述了企業 AI 策略的關鍵轉變,其中包括治理模型、供應商管理和成本效益創新。這些都是 CIO 在規劃 AI 預算時必須考量的核心要素。Futurum 的 CIO Insights Practice 致力於為市場領導者及其團隊提供可行的、客觀的洞察,直接服務於預算決策。 - 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 透過「AI Radar 2025」全球調查指出,僅有 25% 的高階主管從 AI 創造了顯著價值。由 Jean-François Bobier 等人撰寫的 BCG 研究,強調了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邁向實際價值創造,這對預算規劃中如何分配資源以實現 ROI 不可或缺。 - McKinsey & Company(麥肯錫):
麥肯錫的 2025 年 AI 報告直接點出了「日益擴大的 AI 鴻溝」。該報告強調 AI 不僅關乎自動化或效率,更是收入增長的關鍵驅動力,這應引導 CIO 在預算中優先考慮能創造收入的 AI 專案。 -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 提供了關於全球 AI 基礎設施支出和 CIO 議程的關鍵預測和建議。其關於 CIO 優先事項的報告,為 CIO 在 AI 時代中應對挑戰和機會提供了策略性框架,其中包含直接影響預算決策的六大要務。 - 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AI):
史丹佛大學 HAI 每年發布的 AI 指數報告,追蹤 AI 的技術進展、經濟影響和社會衝擊。這類數據能幫助 CIO 在宏觀層面評估 AI 市場趨勢,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預算分配。 - Founders Forum Group:
其發布的報告提供了全球 AI 趨勢、市場成長與採用數據,這些都是 CIO 進行市場分析和長期預算規劃的參考依據。 - The Linux Foundation:
由 Marco Gerosa 等人撰寫的報告深入探討了主權 AI 的發展現況,指出 79% 的受訪者認為主權 AI 具有價值和戰略意義,這對考慮地緣政治和數據主權的預算規劃產生影響。 - Juniper Research:
專注於電信等產業的 AI 投資趨勢。例如,他們預計電信營運商的 AI 年度投資到 2029 年將從今年的 130 億美元增至 220 億美元,並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超過 170 億美元 於基於 AI 的網路安全,這些數據直接影響特定產業的 AI 預算規劃。
AI 市場與趨勢:企業必須掌握的關鍵動態與預算考量
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CIO 必須掌握以下關鍵市場動態和趨勢,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預算規劃考量,才能有效引領企業轉型:
◾ 成本與性能的雙重考量
預算重評與 FinOps 需求 隨著 AI 工作負載日益複雜,企業對性能和成本的擔憂顯著增加。Futurum Intelligence 的數據顯示,71% 的 CIO 正在重新評估其 AI 工作負載的部署位置,以平衡性能與成本。AI 晶片的需求在 2024 年增長了三倍,達到 852 億美元,反映出企業投資的激增與對高效能運算的需求。為應對計算和能源成本的飆升,Futurum Intelligence 指出,供應商如 IBM、Oracle 和 AWS 正在推出 AI FinOps 工具,幫助企業管理和控制 AI 工作負載的成本。這表明,AI 預算規劃必須包含對 FinOps 實踐的投資,以確保成本效益。
◾ 混合式 AI 架構的崛起
供應商與技術棧的策略性選擇 CIO 們不再只依賴單一 AI 解決方案,而是在預算規劃中權衡各種選擇,包括開源模型(如 Mistral 和 LLaMA)、主權 AI 堆疊以及超大規模雲端平台(如 AWS Bedrock 和 Vertex AI)。Futurum Intelligence 的分析指出,開源模型提供靈活性,而超大規模平台則提供速度,但也可能帶來供應商鎖定(vendor lock-in)的風險。Dion Hinchcliffe 強調,管理好供應商組合在 AI 生態系統中已是任務關鍵(mission-critical),CIO 必須在不斷湧現的新供應商和成本壓力下,策略性地管理合作夥伴。新興選項如「OpenAI for Countries」和「Stargate」等,也促使 CIO 必須從地緣政治和戰略視角重新思考其 AI 技術棧,這也直接影響長期的 AI 預算策略。
◾ 生成式 AI 的潛力與局限
謹慎選擇與成本效益分析 生成式 AI(GenAI)的成長速度在現代科技史上前所未見,自 2022 年問世以來,已廣泛整合於各領域。BCG 的研究顯示,GenAI 投資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將增長約 60%,到 2027 年將平均佔 IT 總預算的 7.6%。然而,GenAI 雖然潛力無限,但也伴隨風險。梅奧醫學中心總裁 John Halamka 博士提醒,生成式 AI 仍存在「幻覺」(Hallucinations)、延遲、成本、數據隱私和智慧財產權不確定性等局限性。他指出,GenAI 尚不透明、不一致且不可靠,因此在選擇使用場景時必須格外謹慎。CIO 在規劃 GenAI 預算時,必須將這些潛在風險和其對性能與成本的影響納入考量。
[ 推薦文章:跨越 AI 鴻溝:影子 AI 與超級使用者 ]
◾ AI 代理與推理模型
治理與安全預算的前瞻佈局「自主型 AI 代理」(Agentic AI)正成為 AI 發展的新興趨勢。Futurum Intelligence 觀察到,Salesforce 和 ServiceNow 等供應商正在推進基於代理的架構,以支援自主營運。BCG 的「AI Radar 2025」調查顯示,67% 的公司正考慮將自主代理作為其 AI 轉型的一部分。然而,Dion Hinchcliffe 強調,這類自主營運系統需要強大的治理框架來確保其負責任地運行。此外,AI 也被視為網路安全的載體,提示注入攻擊和數據完整性風險正在上升。因此,AI 預算規劃必須為強化的治理、網路安全解決方案和風險管理預留充足的資源。這將確保企業能夠在擁抱 AI 代理帶來的自動化效益的同時,有效管控潛在風險。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