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近年來虛擬資產市場蓬勃發展,傳統金融機構、科技公司乃至新創企業紛紛投入穩定幣發行、加密貨幣託管和交易平台等業務。我國金管會將「穩定幣」定義為「與單一或多個法定貨幣的價值連結,維持價值穩定的虛擬資產」,預計未來將採行許可制,這意味著新臺幣、美元等法幣將可直接鏈結虛擬資產,促進交易順暢與安全,同時也代表銀行等傳統機構能更深入參與虛擬資產市場。
法規鬆綁 持續釋出利多訊號
近年歐美積極強化對加密資產的監管。歐盟於 2024 年通過《加密資產市場規範法》(MiCA),為加密資產與穩定幣建立統一監理架構;美國則於 2025 年 7 月通過《GENIUS 法案》,首度將穩定幣納入聯邦層級法規。今年,美國監管機構持續釋出利多訊號,例如美國通貨監理局(OCC)明確允許銀行提供加密資產託管與交易服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陸續批准比特幣與以太幣現貨 ETF,顯示監理趨勢走向開放與規範並進。
主流金融機構、科技與支付巨頭市場佈局
市場方面,PayPal 自 2023 年推出美元穩定幣 PYUSD,搶先佈局非銀行穩定幣市場。2025 年,美國主流金融機構如 Charles Schwab、Citigroup、JPMorgan 與 BNY Mellon 也陸續投入數位資產託管與穩定幣開發。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旗下 Clearstream 亦於同年啟動加密資產託管服務,以回應機構需求。
科技與支付巨頭則憑藉技術與用戶優勢,推動加密支付商品化。Visa 與 Mastercard 持續拓展加密支付卡應用;Crypto.com 取得 MiCA 執照並在美國設立政策辦公室;Telegram 與 Shopify 亦積極導入錢包與跨境結算功能,擴展加密應用場景。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整體而言,金融與科技業者正積極布局,企業若欲進入此領域,須及早理解國際合規要求與制度趨勢,方能在數位金融轉型中站穩腳步。
監理驅動、產業接軌
隨著虛擬資產的快速擴張,各國監管壓力同步升高。自 2019 年起,「防制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織」(FATF)將「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納入「旅行規則」(Travel Rule)適用對象,要求在轉帳時交換客戶身分資訊。目前已有超過30個國家完成立法,並有 10 多個國家開始實施相關監理措施。美國將 VASP 歸類為金錢服務業,適用《銀行保密法》(BSA)下的旅行規則,門檻為 3,000 美元;歐盟則在資金轉移規則中設定 1,000 歐元門檻,並結合 MiCA 法案,針對穩定幣發行與交易平台實施授權與審查制度。台灣雖已透過《洗錢防制法》等法規涵蓋此要求,但實施細節仍待主管機關公布。
由此可見,儘管虛擬資產被視為新興金融機會,日益嚴格的國際監管也同步推升業者在合規上的進入門檻,使得建立完整的身分識別與資訊交換機制,成為金融與科技企業跨足虛擬資產領域的先決條件。
合規重點:Travel Rule 技術挑戰與實作難點
在眾多合規議題中,FATF 的「旅行規則」(Travel Rule)被視為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當前最迫切需解決的技術門檻。此規則要求,當兩家 VASP 間的虛擬資產轉帳超過門檻金額時,發送方需在交易前或交易同時,將發送人與收款人的特定身份資訊安全地傳遞給對方,以強化資金流的可追蹤性,從而抑制洗錢與恐怖融資活動。然而,該規則在實務推動上面臨重重挑戰。
[ 推薦文章:面對生成式 AI 帶來的勞役不均現象 ]
首先第一個挑戰是「日出問題」(Sunrise Issue):各國實施旅行規則的時程不一,導致已合規的 VASP 在與尚未合規的對手交易時,無法順利完成資訊交換。一方面可能因無從取得資料而違反本國法規,另一方面又無權要求對方配合,陷入合規兩難。解決此問題除了加速各國同步立法,業界也需建立過渡性控管措施,例如對未合規對象設限或採替代風控機制。
其次第二個挑戰是「地址識別問題」。VASP 需即時判別對方地址是否為另一 VASP 託管,或屬於非託管錢包(unhosted wallet),此決策關係到是否適用旅行規則。為此,市場上已出現多項技術解決方案,其中「Sygna Bridge」為由台灣新創庫幣科技(CoolBitX)所開發的國際資料交換協議(如前頁圖),其協助 VASP 之間以安全、加密的方式進行資料傳遞與身份驗證,目前已獲多國業者採用,並具備與 TRISA 等協議互通的能力。該方案提供的識別與驗證工具,降低了地址性質判定與資料交換的不確定性,有助於業者在合規與效率間取得平衡。
第三個挑戰則是「協議不一致與互通性」挑戰。目前尚無全球統一標準,市場上存在如 Sygna、TRISA、OpenVASP 等多種技術規格,各自採用不同的資料格式與傳輸加密設計,導致協議間難以直接溝通。儘管以國際訊息標準 IVMS-101 作為統一資料欄位格式已獲共識,部分協議也進行互通測試,但在大規模商業應用前,仍需額外的橋接與協調架構。
最後第四個挑戰是「即時性與資訊安全壓力」。旅行規則要求在交易瞬間即時完成身份資料的收集、判別與傳遞,且必須滿足隱私法規、加密存取與資料備查的要求,這對 VASP 的系統設計與運營能力是一大考驗。能否導入自動化處理流程與加密交換技術,決定業者是否具備長期合規運作的韌性。
綜上所述,旅行規則的落實不僅是監管挑戰,更是技術與治理模式的轉型試煉。透過像 Sygna Bridge 這類專為旅行規則設計的資料交換協議,VASP 能更有效地因應跨境合作需求,在強化監管遵循的同時保有業務靈活性,並逐步建立起一套透明、安全且可信任的虛擬資產傳輸基礎設施。這也說明「監理科技」(RegTech)在新金融體系中扮演著關鍵的中介角色,成為業者邁向合規與國際化的必備工具。
RegTech 與 JusticeTech 的新趨勢展望
來到 2025 年,虛擬資產產業的監管版圖已逐漸清晰。過去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的市場,如今正被各國監理制度逐步納入正軌。在這過程中,監理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協助業者將法規要求內嵌進系統流程,不僅降低合規成本,也提升執行效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司法科技」(JusticeTech)的興起正為執法與司法調查開啟全新局面。
隨著 VASP 建立起完整的合規資料庫,並串聯司法科技平台,企業的合規系統有望與司法機關實現更高程度的連動。舉例來說,偵查機關未來可在隱私法規許可下,透過安全介接介面直接向 VASP 調取錢包實名資料與交易記錄,取代傳統耗時的公文程序。此外,若企業所採用的 Travel Rule 技術系統具備即時比對國際制裁黑名單的能力,便能在高風險資金流動發生時即時發出警示,從而有效強化風險控管機制。
[ 閱讀 蔡孟凌 所有專欄文章 ]
這些應用情境,展現了 RegTech 與 JusticeTech 結合後的潛力 ─ 科技將使監理與司法更加協調、即時且可信,打造更具透明度與安全性的虛擬資產治理架構。
對企業而言,當前正是投資合規系統的關鍵時機。將合規視為戰略資產,積極佈局,不僅能因應監管升級,更有助於建立市場信任,穩固營運根基,進而在全球虛擬資產市場中占得先機。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