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即將落幕之時,依然有許多事件值得關注。本文彙集包括Gartner、IDC以及MIC等專業調研機構所提出的2022年預測。
彙整/林裕洋
長期關注創新科技、每年都會發布重大技術預測的Gartner,在甫落幕的Gartner IT Symposium/Xpo 2021論壇上,也公布2022年最重要的12項科技預測,且指出將影響汽車、半導體、科技業者等產業。
Gartner 公布十二項趨勢預測

超自動化是一種可識別、審查和自動化整個企業的流程,此技術有助於提高工作品質、加快業務流程的速度,以及培養決策的敏捷性。生成式人工智慧則是種可使用音頻檔案、圖像或文本等現有內容,進一步產生新內容的AI,有助於支援軟體開發、促進藥物研發等。Gartner預計,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將佔所有生成數據的10%。至於資料結構部分,Gartner將其定義為一個設計概念,作為跨平台和業務用戶的靈活、彈性資料的整合方式,藉此減少資料管理的工作,達到簡化企業機構的資料整合基礎設施。
Gartner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高偉超表示,在自主系統方面,雖然目前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但未來五年可望從中產生更大的價值。我們認為具有內置自學習功能的自主系統,可以動態優化性能,讓企業可不斷應對新挑戰。而決策智慧可重複的方式對決策進行建模,以提高決策效率並加快實現價值的速度。Gartner認為未來兩年內,將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型企業,將使用決策智慧實現結構化決策,進而達到提高競爭優勢的目的。
IDC:AI重要性日增 面臨兩大挑戰
過去2年,企業加速推動前所未有的數位轉型,迎來一個數位優先的世界,擴大數位技術對產品服務生產和消費的影響。2023年,IDC預期全球超過52%的GDP都將源自於數位轉型及數位技術投資,亞太地區則至少65%GDP來自數位技術相關貢獻。而企業必須有能力因應三大變化,包含不斷變化的技術,社會和環境對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需求,以及系統性的產業變革,才有機會隨著數位化轉型曲線加速而成長。
面對創新科技部持續湧現,IDC預測2022年台灣資訊與電信市場將受到下列十大趨勢影響,分別是新世代人工智慧將朝 Omnipresent AI 發展、節能與永續將驅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數據主權戰略興起(Digital Sovereignty)、分散式完整性模型(Distributed Integrity Model)實現以應用為核心的資安防護、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互操作性將是未來工作發展關鍵、從擴增實境到擴增人性(Augmented Humanity)、混合(Hybrid)用戶需求催生數位生態體系,新興產業應運而生、Metaverse部分產業應用正起步、零信任架構驅動列印產業轉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表示,當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兩大挑戰,分別是大量人為介入導致的偏差與效率問題,以及類神經網絡演算法帶來的信任問題。因此,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多半屬於弱AI,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預計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將朝 Omnipresent AI 發展, 真正做到演算法融合、流程自動化、以及虛實整合,預期人工智慧基於此可應用在多個虛實融合場域,也讓AI應用能更多元普及。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朝強AI發展,企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需求也將大幅提升。
此外,節能減碳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企業追求永續(Sustainability)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由於雲端運算的發展和環境議題息息相關,未來四年資料中心上雲,可幫助全球碳排放量減少至少10億公噸,因此Hyperscaler正積極透過再生能源和各項降低碳排放措施,以期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IDC調查發現,全球超過八成企業認為大型公有雲的資料中心,更具永續規劃營運的優勢,預期在各國政府永續政策的推動下,此將促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以協助企業在佈署雲的同時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詹文男:永續議題受關注 台灣ICT儘早因應
在2021年即將落幕之時,依然有許多事件值得關注。首先是蔓延近兩年的COVID-19,全球至少導致460萬2,565人死亡,2億2,306萬9,340人確診。根據Dun&Bradstreet發佈報告指出,全球至少有5百萬家企業供應鏈受到影響,其中9百多家甚至名列 Fortune 1000,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調查報告顯示,疫情對經濟造成極大衝擊,2020年在亞太地區已失去8,100萬份工作。
除疫情之外,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關注,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在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中,在美國與歐盟主導下,會100多國決定將2030年前把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量,減少到比2020年水準低 30%。在迎合全球趨勢下,加上因為煤炭供應緊俏,因此日前中國出現電力短缺的問題,已對當地工業生產造成影響,包括蘋果和特斯拉供應商,且拖累中國的經濟成長前景。
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指出,在2年疫情期間,對民眾生活與工作帶了極大改變,即便疫情結束後也難以回到過去。如Google即將推出新工作模式。預計採取員工每週進公司2、3天的混合模式,以多元組合提升員工生產力、合作交流與幸福感。至於花旗銀行的混合式辦公,將依據員工工作性質,規劃常駐、遠距與混合等三種彈性工作模式。
不過,對台灣ICT產業最重要議題,自然是永續發展的重視。如歐推出的「FIT for 55」,讓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更為完善。碳密集型產品若進口到歐盟,須購買配額(碳權)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預計2023年起逐步實施,初期管制範圍為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2026年正式施行。而美國也推出「2021貿易政策議程暨2020年度報告」,提出碳調整費用政策,考量將對未能履行氣候和環境義務國家的碳密集產品,徵收碳調整費或配額。
值得一提,為加速並擴大推動產業界的減碳行動,結合7個全球性非營利組織之 We Mean Business 聯盟,透過與企業攜手合作,推出「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以及由其延伸的能源效率EP100等10個以上企業低碳化轉型倡議,期盼促使各國企業加入,自願提出達成 100% 使用再生能源之目標。截至2021年8月,目前已有322家公司加入此計畫,如Google、微軟、Apple、NIKE、IKEA等國際企業,台灣亦有台積電等公司加入,期盼在2030年之前 100% 使用再生能源。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