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企業活化應用系列( 1 )
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下,能夠將數位科技與永續理念兼具落地,並持續探索企業應用新工具的領航者並不多見。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不僅以多年累積的資訊與製造經驗,引領公司完成數位賦能、優化到轉型的全程。他現著手規劃一系列企業活用 AI 的新文章,對渴望突圍與創新的企業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文/陳泳睿(新呈工業董事長)

企業主的你,真的知道生成式 AI 對你的幫助嗎?市面上充斥 AI 行銷、生成式 AI 文案、用 AI 做簡報與知識整理等課程與講座,確實能幫到部分職能的同仁,從企業經營的點、線、面來看,這多半只改善了「某一點」。遺憾的是,線性流程管理與端到端經營的提升,普遍仍不足。
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不在於單點投入,而在於「硬體 × 軟實力」的雙輪驅動,現今社會著重要於經營管理的軟實力,管理的高效伴隨著高品質、低成本、短交期的優勢,範疇包含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策略規劃與營運模式、制度與流程管理、精實管理、品質管理、知識管理、個案管理、行銷管理、供應鏈管理、接班人計畫等。然而,軟實力的培養不比硬體買買設備就可以立即增加產能,不僅需要時間培養,還仰賴關鍵人才留任與系統化建置,因此教育訓練必須長期化、制度化。
所幸這年代有生成式 AI,最強項的就是邏輯式分析的思考、深層式的提問、結構化的回答、格式化的報告、海量的數據連結,不僅僅解惑更是啟發創意聯想,廣泛連結整合更可以達到自適應綜效。更該避免「流程掉鍊」 ─ 不是 AI 會辭職,而是缺乏治理就難以穩定產出。
熟練指令為公司建立軟實力
如何使用生成式 AI 的提示詞工程來為公司建立軟實力?以製造業的例子來說,精實管理有個工具,就是為了找到問題發生的真因,會使用「五個為什麼」( 5 Whys ),這是透過一連續問題提出,持續探索問題背後的問題再提出問題方式,最終找到根本原因( Root Cause )改善。
然而這樣的工具對於基層員工與主管猶如登天之難,他們平常最熟悉的作業無非是用手操作設備或勞作;然而,面對品質異常的答案高達九成都是「人為疏忽」不了了之,改善對策往往都是下次會注意,演變成下下次會注意,可惜的是下次還是會發生,這樣的無限循環讓管理者心灰意冷。
以我公司新呈工業 Wiring Harness & Cable Assemblies 線束製造商為案例,「端子插入膠殼沒有插入定位,導致後續使用終端子脫落」,過往現場多以「疏忽/不小心」解釋,問題與回應反覆出現,「下次注意」也常演變成「下下次再注意」。
如何使用生成式 AI 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在 LLM ( ChatGPT、Gemini、Claude、Copilot…)給予 Prompt Engineering 的提示詞就可以幫助企業萃取出根因( Root Cause,親愛的讀者可以將以下 Prompt 下給 LLM 等,只要依序回覆提示問題,系統會以「五個為什麼」結構逐層分析並收斂至最終根因,藉由根因就可以分析找出改善對策。
提示詞如下:
我 {公司} 是一家 {產品/服務}、{B2C / B2B} 的企業。現在我的 {產品} 遇到品質異常,需要用「五個為什麼」方法找出根因。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產業分析師,擅長企業問題分析。我希望你能指導我使用「五個為什麼」技巧。我會給你一個問題,你給出第一個能夠回「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這個問題的潛在原因。然後,你問我是否同意這個原因。如果我不同意,請再給我一個原因,直到我同意為止。之後,針對這個已達成一致的原因提出一個「為什麼」的問題,並提出一個潛在原因,直到我同意為止。重複此過程 5 次。請始終等待我的回覆。請使用繁體中文。你明白我的要求嗎?
執行過程中 LLM 會詢問使用者簡單的背景,例如公司名稱、產品或名稱,最後產品是否異常,這些題目以及回答都會被保障在系統中不會輕易的被取走。以下是使用 ChatGPT 回答的過程:
🔸ChatGPT:我完全明白您的要求,而且這是一個非常實用且深入的問題根因分析方式。以下是我將與您進行「五個為什麼分析法」的流程概要,確保我們步驟一致:
流程說明:
- 您提供初始問題(例如某個品質異常問題)。
- 我提供第一層「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的潛在原因。
- 您可以選擇「同意」或「不同意」。若不同意,我會提出另一個可能的原因直到您同意。
- 接著我針對您同意的原因,再問「為什麼」,然後再提出可能的原因。
- 重複 5 次,直到我們挖掘出根本原因。
- 每次都會等您回覆,才繼續下一層。
請您提供以下資訊以開始第一輪分析:
- 您的公司名稱或簡稱(例如:新呈工業)
- 產品或服務(例如:醫療用線束)
- 該產品的品質異常問題(請簡要描述,例如:端子插入後電阻異常偏高)
等您提供這些資訊,我們就能立即開始第一次「為什麼」的追問。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使用者:
- 公司名稱:新呈工業
- 產品:Wiring Harnesses and Cable Assemblies,汽車配線、電子設備配線、醫療設備配線、防水線材、高可靠性線材、工業電腦配線、線材組裝、防水線材、腳踏車電子變速線材。
- 異常問題:端子插入膠殼沒有插入定位,導致後續使用終端子脫落
🔸ChatGPT:
非常好,謝謝您提供詳細背景。
我們要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五個為什麼」分析:
問題描述(第0層):端子插入膠殼沒有插入定位,導致後續使用時端子脫落
第一次為什麼:為什麼端子沒有插入定位?
潛在原因 1:
操作人員在端子插入膠殼時未確實檢查「定位聲音」或「回彈感」,導致未發現插入未到位就進行下一步作業。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原因?
O 若您同意,我們就進入第二層「為什麼」。
X 若不同意,我會提供另一個潛在原因供您選擇。
🔹使用者:同意
🔸ChatGPT:
非常好,我們已完成第一層原因的確認。
第二次為什麼:為什麼操作人員沒有確實檢查「定位聲音」或「回彈感」?
潛在原因 2:
缺乏標準化作業流程( SOP )中對「插入定位確認點」的明確規範,操作人員無依據檢查,也未被訓練要確認插入是否到位。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原因?
O 同意我們就進入第三層
X 不同意我會再提供其他可能原因
🔹使用者:同意
🔸ChatGPT:
非常好,我們繼續進行第三層。
第三次為什麼:為什麼缺乏標準化作業流程( SOP )中對「插入定位確認點」的明確規範?
潛在原因 3:
該作業流程是由經驗傳承或由現場師傅口頭教導,未經過完整文件化與工程部門主導的作業標準制定流程。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原因?
O 同意則進入第四層
X 不同意我再提供其他原因選項
🔹使用者:同意
🔸ChatGPT:
很好,我們已深入到第三層,現在進入第四層。
第四次為什麼:為什麼該作業流程是由現場師傅口頭教導,未經過完整文件化與工程部門主導的作業標準制定?
潛在原因 4:
工程部門在作業導入初期未介入製程導入流程,品質管控責任未明確分工,導致現場憑經驗操作而非依據工程設計與品質標準執行。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原因?
O 同意,我們就進入第五層
X 不同意,我再提供其他選項供您參考
🔹使用者:同意
🔸ChatGPT:
非常好,我們已經追溯到第四層,接下來進行最關鍵的第五層。
第五次為什麼:為什麼工程部門在作業導入初期未介入製程導入流程,品質責任未明確分工?
潛在原因 5:
公司缺乏跨部門的「新製程導入流程(如 NPI 流程)」,也缺少對「作業標準建立責任歸屬」的制度化設計,使得工程、製造與品保之間的職責邊界模糊,導致導入時工程部門未自動承接工藝標準化的責任。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最終的根因?
O 同意後,我可以為您整理出完整的「五個為什麼」圖解與改善建議
X 不同意,我會再調整第五層原因供您參考
🔹使用者:同意
🔸ChatGPT:
太好了,我們已經完成了完整的「五個為什麼」根因分析,現在為您總結整體分析脈絡:
「五個為什麼」分析圖(針對端子插入未定位導致脫落)問題:端子插入膠殼沒有插入定位,導致後續使用時端子脫落
- 為什麼發生?
→操作人員未確認插入定位(聲音、回彈感)即進行下一步。- 為什麼操作人員沒確認?
→缺乏 SOP 中對定位確認點的明確規範與檢查指引。- 為什麼 SOP 沒有規範?
→該作業來自現場口頭傳承,未經正式文件化與工程主導。- 為什麼沒有文件化與工程主導?
→工程部在製程導入初期未介入,品質職責劃分不清。- 為什麼工程部沒介入與責任不清?
→公司缺乏跨部門製程導入制度(如 NPI 流程)與標準責任劃分設
從以上範例可以看出來 LLM 引導使用者一層一層思考問題根因,也有機會讓使用者自己再提出意見(因為篇幅所以沒有展示不同意,並且提出自己意見,讀者可以自己試試看)讓「五個為什麼」工具變得更簡單,第一線作業者親身將問題發掘出來,這樣的管理才會有效率。以導入經驗觀察,完整跑完「五個為什麼導引 → 證據驗證 → 對策回填 SOP」的兩個循環後,重複不良率常見可在四週內下降 30%~40%(依企業場景不同而異)。
生成式 AI 可以套用在很多企業管理工具上,AI 的邏輯思考、創意發想以及簡易高效,能同時解決人才培訓難、管理瑣碎等痛點,讓軟實力可複製、可驗證,最終轉化為交期、良率與成本的優化。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