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領航大艦隊 擘畫營運新格局
羅昇企業持續強化資訊治理與系統整合,透過數位轉型與併購策略,助力佳世達集團拓展工業自動化版圖。
採訪/施鑫澤‧文/鄭宜芬‧刊期/2025.7
羅昇企業成立於 1984 年,是亞洲傳動控制領域通路商。從數位化、系統整合到資安治理與資料產品化,羅昇企業規劃三階段轉型藍圖,透過跨部門協作與 IT 治理的深耕,以及導入新技術,串聯業務流程與資料資源,落實智慧營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羅昇企業資訊部資深經理林忠信來自佳世達集團,在集團進行產業整併時派任至羅昇企業,負責資訊部門與資訊安全。
秉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由內而外,持續最佳化」的原則,林忠信首先盤整 IT 基礎架構與治理機制,再推動數位化與自動化、解決資訊孤島問題、串接內部流程,進一步整合業務流程,量身打造並穩健推進數位轉型步伐。
「IT 治理必須從根本著手,小至帳號權限與系統流程,大至企業決策支援的整體架構」。林忠信引進佳世達集團的經驗,以數位科技為基礎,建構公司核心競爭力,三階段策略分為:短期目標聚焦於流程的數位化、自動化與雲端化,以強化基礎設施與 IT 治理,提升營運效率與彈性;中期則致力於串聯資料中台,推進 AI 應用的導入;長期目標為打造智慧營運體系,使數位能力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併購與策略性投資 擴展佳世達集團大艦隊規模
近年來,羅昇透過併購與策略性投資擴展版圖,布局綠能與儲能領域,亦持續加強投入半導體產業,如併購半導體設備零組件商資騰、能源服務商達昇能源、德國不斷電系統品牌商 BlueWalker GmbH,以及台灣最大的捆包機製造商怡進工業,囊括打包、堆棧與搬運等各環節。整合集團新成員時,後勤與支援部門的角色不容忽視,其中最有價值的貢獻,莫過於以合作的方式分享實戰經驗,協助團隊少走冤枉路、降低重工與錯誤風險。
林忠信表示,整合是否順利,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建立互信關係,讓新加入的團隊理解這是一場協作而非接管。透過協助流程對接、資源整合,而不是直接取代或者消滅原有系統,降低磨合期的不確定性。這也凸顯了前期規劃與進場策略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讓團隊感受到這是有助於成長、解決問題的機會,更進一步的傳遞集團價值。
在實際運作上,羅昇採取的是「原則引導、彈性落地」的方式,提供清楚的方向與支援,同時保留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彈性調整的空間。
IT 團隊則擔任整合與後勤支援的角色,不僅協助建立共享服務(Shared Service)機制,促進團隊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也透過聯合採購提升成本效益。整合 IT 資源後,也有助於各單位專注於拓展業務與提升營運。
[ 推薦閱讀:【專訪】鴻海科技集團 B 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 ]
系統整合邁向雲端與 AI 解決斷層與孤島

羅昇在轉型過程中,由於過去缺乏因應變化的能力與嚴謹管控,各部門系統之間出現資訊斷層與資料孤島,成為推動數位轉型的一大問題。
為應對挑戰,林忠信表示,必須先釐清公司管理目標,再開始梳理流程,透過跨部門小組合作、建立資料標準,把不同系統的流程與資料串連起來。以「公司經營績效最佳化、IT投資效益最大化」為原則,整合 ERP(企業資源規劃)、BPM(業務流程管理)、CRM(客戶關係管理)、儀表板、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與 AI 等技術,讓管理即時、透明、智慧化。
目前羅昇約有一半的關鍵系統與營運流程已轉移至雲端,搭配異地備援機制,可保有營運彈性與系統穩定性;同時整合孤島系統,讓報價單轉訂單流程自動化,可減少重複作業,提升流程效率;RPA 結合 AI 辨識,不僅讓訂單處理自動化、提高作業效率,也降低人為錯誤風險;搭配 IT 治理,從系統變更、一般帳號權限賦予,到 IT 系統 AP(應用程式)、DB(資料庫)、OS(作業系統)分權管理、特權帳號活動監控,確保系統能安全運作。
以報價流程為例,公司每個月都有常態訂單,第一線業務人員過去需在 CRM 與 ERP 中重複輸入資料,造成作業負擔。導入 RPA 與 AI 辨識後,可自動完成訂單辨識與資料輸入,減少人工作業時間與錯誤,還能立即開立發票與收款,加快訂單處理效率,更快實現公司營收,也讓基層員工減少加班。
還有,公司產品種類繁多,但業務人員多半專精於特定產品線。羅昇規劃導入多元 AI 應用,透過 AI 分析業務資訊與產品知識,有望提升客戶產品推薦的準確性與效率。未來還可以讓 RPA 進一步與 AI 代理整合,有助於強化自動決策的能力,促進業務人員與產品經理之間的合作效率。
轉型成功關鍵 高層支持與基層參與
數位轉型是否有效,重點在於確保 IT 各項投入,能對公司的營運與業務起到助益。透過導入數位工具與流程最佳化,改善第一線業務人員的作業效率成本;在經營管理上,企業將關鍵指標進行可視化處理,系統自動產出每日、每週與每月所需的各類營運報表,讓前線同仁與各級主管透過儀表板,即時掌握經營狀況,提升決策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數位轉型的成效,不只是靠工具上線,更仰賴整個團隊的參與。林忠信提到,若轉型只是上層口號,沒有引發大家共鳴,很容易事倍功半。反之,當團隊成員能彼此分享經驗、主動嘗試新方法,推動力就會大幅提升。像是羅昇總經理李長堅便親自示範,如何運用 AI 技術搜尋潛在商機、找到客戶聯絡窗口,讓數位工具真正成為工作的助力。而當同仁們也能將實務經驗結合自我學習、舉一反三,就能把轉型變成一場集體進化,不再是少數人的任務。
給魚吃不如教釣魚,IT 部門搭起轉型橋樑
林忠信表示,不要盲從產業潮流,或誤認為技術多就是好,選擇合適的工具與流程改善方式,才能將有限資源配置在真正需要的領域。資訊團隊在技術導入過程中,肩負促進部門間雙向溝通的任務。透過將技術語言轉化為業務語言,使各部門能夠理解技術應用與實際營運效益之間的關聯。為強化實際應用效果,羅昇也透過人才教育訓練,提升其跨部門溝通與協作能力。
推動自動化初期雖有挑戰,但林忠信鼓勵跨部門同仁參與 RPA 開發或應用分享會,讓財務、業務等單位主動提出開發問題,由資訊部門協助指導解決問題,賦予財務、業務等單位的 RPA 開發工具的應用能力。隨著成功應用的案例陸續出現,各部門對於運用數位工具解決問題的意願就會提升,落實數位轉型。
[ 推薦閱讀:【專訪】天工精密副總經理徐亞琛 ]
系統化資料治理 強化資訊應用與管理
隨著業務拓展,資料量越來越龐大,管理成為新挑戰。羅昇企業在資料治理上採取系統化管理,針對資料來源、處理過程與應用方式,分別由資料擁有者(Data Owner)、流程擁有者(Process Owner)以及資料使用單位共同參與討論與制定。
資料來源管理方面,公司制定資料收集標準,指派資料擁有者負責管理,並確認是否涉及機敏資訊。資料蒐集過程以系統自動化為優先,減少人工介入,以提升準確性與一致性。資料處理過程中,資料處理需經擁有者或流程管理單位同意,確保每一步驟都有據可依,避免因程序模糊導致資料誤用或權限濫用的情況發生。
資料應用規範上,所有資料用途須經資料使用單位與流程擁有者共同確認,採取最小權限原則進行管理。公司每年亦會定期進行權限覆核,維持治理透明與使用安全。
未來,羅昇規劃推動「資料產品化」(Data Product)概念,建立資料目錄(Data Catalog),讓資料成為可重複使用、支持決策,發展 AI 應用的數位資產。
資安治理重實用 逐步提升防護成熟度
資安投入常被視為成本支出,但隨著製造業遭受的資安攻擊頻率逐年上升,羅昇更加重視資安防護能力。
林忠信表示,駭客主要攻擊目標是瞄準企業內部資料,內部系統安全防護不容忽視,評估各項資安措施時,羅昇會依據佳世達總部的資安規劃,依照其對營運的實際影響進行排序,優先處理風險相對較高的項目。同時也根據各子公司業務型態與實際需要,分享作法經驗協助落實,逐步提升整體資安成熟度。
在資安防護上,羅昇參考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提出的資訊安全框架(Cybersecurity Framework, CSF),從識別、保護、偵測、回應與復原五大面向,持續強化治理與技術層面的資安能力。
在整體資安策略上,羅昇從基本 IT 治理做起,落實帳號控管、資料授權與風險分散。在內部基礎建設方面,配置重點資源於關鍵環節,包括權限控管、網路隔離與分權制度,透過 SecurityScoreCard 評分、弱點掃描等方式,定期進行弱點評估與系統強化。
同時,羅昇也導入外部專業團隊協助資安監控,例如透過外部 MDR 團隊與 SOC 團隊 協助監控系統安全。這些監控利用工具進行大量 Log 資料即時分析,結合外部資安專家團隊的判讀,可提升對駭客攻擊與異常行為的識別能力。
面對傳統資安監控作業多倚賴人力,易產生偵測盲區的狀況,羅昇亦將導入 AI 提升對資安事件的即時反應能力,並且降低人力負擔,納入考量中。未來 AI 技術在風險預警與持續防護上的應用潛力,值得持續觀察與投入。
須留意的是,近年生成式 AI 技術提升,釣魚郵件與社交工程攻擊愈趨擬真,讓防範難度增加。為此,羅昇每年定期進行社交工程演練,以提升員工對可疑訊息的辨識能力;而面對駭客欲攻擊最高權限帳號,為降低風險,羅昇採取最小權限原則,有必要才開放,並定期覆核。
面對產業與科技變革挑戰,林忠信強調,數位轉型不是單一專案,而是體質改造,技術與管理相輔相成,才能由內而外,持續為企業打造創新動能。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