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署推薦轉型案例 - 世代設計
FNG 世代設計擁有三項國際認證,研發全球首台移動式塑膠處理機,以晶片應用、AI 光學辨識技術提升回收率,並打造回收數據庫,輔助企業強化企業永續韌性。
採訪/施鑫澤 文/鄭宜芬‧刊期/2025.7
綠色永續已成為全球趨勢,一家企業是能否落實環保,不僅攸關品牌形象,更影響產業競爭力與跨國合作機會。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世代設計致力於綠色永續,截至目前已回收 435 萬個寶特瓶、滅少碳排放量 27.6 萬公斤、節約水資源 1,170 萬公升。世代設計申請經濟部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結合「循環科技」與「社會企業」理念,推動環保產品設計、開發移動式回收設備,並提供資源循環運用與永續議題的諮詢服務,以透過循環設計的能力與經驗,促進綠色經濟。
世代設計執行長蔡僅鵬表示,這款名為「好歸塑巡迴車」的裝置,為一輛結合塑膠粉碎機與電子秤重顯示器的改裝車,能將寶特瓶體積縮減至原來的 1/30。相較傳統回收流程,可省略至少 6 個流程(包含運送、分類、寶特瓶壓縮送後再解膠、分解等),省去運送到塑膠場的路程以及人工解瓶蓋、膠膜的作業流程,可直接進粒去化,進一步提升回收效率、再製率,並減少相關碳排放。
計畫第一階段以友善回收計畫結合巡迴展示,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回收寶特瓶,並且結合電子票券系統,使用一卡通和悠遊卡即可即時結算現金回饋,提升民眾參與意願。再透過環島巡迴展示,串聯各合作品牌及產官學資源,協助地方創生。團隊已完成數百場活動,並進入台積電、友達光電、富邦金控等企業場域進行回收與教育推廣。
第二階段著重於布建固定機台,協助外島與偏鄉進行回收作業,並開發 AI 光學辨識技術,自動分辨寶特瓶顏色與是否殘留液體,以利後續分類與再製成紡織原料。
第三階段著眼於數據應用,透過蒐集瓶罐品牌、種類與回收流向等資訊,建立可供政府與企業參考的資料庫。世代設計預計於 2025 年再與經濟部合作整合回收系統,以技術輔助回收管理流程,減輕人力負擔,提升政策與企業落實綠色永續的效率。

依循國際標準 強化企業永續韌性
2023年,世代設計完成碳盤查,並取得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證書,同時通過 B 型企業認證。目前已獲得的相關標章包括全球回收標準(Global Recycled Standard, GRS)、國際藍標認證(bluesign)以及 UNFCCC CDM 登記冊管理員所發之登記認證。
企業遵循聯合國所倡議的綠色永續原則,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並符合全球供應鏈對於永續標準的要求。在企業日益重視 ESG 指標的背景下,世代設計提供有關環保議題與資源循環的諮詢與應用服務,協助企業規劃廢棄物的處理與再製,達成碳平衡目標,並藉由整合多方資源,提升回收與再利用的整體效益。
世代設計協助歐舒丹、萊雅、茶籽堂等企業進行回收課程與相關人才教育訓練,處理並再利用可回收廢棄物。目前在同類型產業中,從事此類綠色整合服務的公司仍不多,世代設計已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永續實踐模式。
[ 推薦閱讀:政府對範疇三的指引彙整 ]
友善回收模式 促進循環經濟
世代設計致力推廣永續理念,減少 PET 寶特瓶使用,利用回收材質連結社會公益與循環再生概念。產品布料為 100% 回收寶特瓶製成,袋身圖樣採用日本製熱昇華轉印機和環保油墨印製,可降低製程中消耗的資源和污染,包裝也使用再生紙與環保大豆油墨。同時,車縫工作則委託代工媽媽執行,藉此為婦女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
產品設計亦考量回收的便利性,使用過後無需分類,可進入回收循環再利用,製造過程力求零浪費,邊角料也可以使用。回收後的材質經由粉碎、造粒、織布等程序,再製為配件與各類商品。品牌還導入印刷線圈晶片技術,應用於環保杯與環保袋,可紀錄使用次數與減碳量,並可綁定個人 LINE 帳號累積環保積分。
為促進環保行動,世代設計同時鼓勵製造者自主回收,對於淘汰的商品,提供「二次回收利用」,再製成下一個商品,實踐循環經濟和「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期望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長期衝擊。
蔡僅鵬指出,循環經濟帶來多重效益,包括減少原料開採、妥善處理廢棄物以降低環境污染、以及透過回收材質與在地生產,減少能源消耗與碳足跡。同時,使用再生包材有助於延長產品壽命,提升整體資源使用效率。
[ 推薦閱讀:從製造到回收 打造一條龍循環建材體系 ]
淨零實驗基地 ESG 實踐生態圈
「如果我們今天要蓋一個空間,能不能只使用回收而來的材料?」這不僅是一個環保創意的發想,更是對現行建築與廢棄物處理體系的一項挑戰。隨著全球減碳與永續發展趨勢的推進,回收材料的角色已從單純的結構組件,轉變為評估空間是否達成環保與永續目標的重要指標。
2023 年,位於苗栗苑裡的「淨零實驗基地」落成,作為一個以循環建材、在地回收再製與多方協作為核心的實驗場域,基地中超過八成的建築構件皆來自回收、再製或閒置材料,例如老屋拆除的窗框、廢棄鐵件、回收木材,還有紙筒、舊衣與 ABS 塑料,也皆為原本預定淘汰的廢棄資源,甚至將縫紉機改為洗手台、衣物作為牆面、廢棄玻璃用作牆飾或畫框,滑板則成為鞦韆。
在推動回收建材的歷程中,蔡僅鵬觀察到,材料要實現「第二生命」,並非僅靠設計師或建築師的單方面努力,還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力。基地內展示多項與企業合作的循環成果,例如與台灣萊雅、台灣富士軟片等合作回收化妝品空瓶、事務機外殼與包材,經重新設計後轉化為環保袋、服飾、雨具、野餐墊與桌上收納器等產品,成為「永續聚落」的起點。
蔡僅鵬認為,企業推動 ESG 若只停留在報告書的層次,難以產生實質影響,淨零基地要做的,是讓 ESG 這件事變得具體可見,也能讓人參與其中。
世代設計藉由強化企業在循環經濟中的角色,結合 ESG 帶動的商機與社會責任,協助企業建立新的品牌價值與營運模式,從源頭推動資源再利用,創造更高的永續效益。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