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智慧醫療科技展望與未來(八)
智慧醫療產業形塑未來重要轉型點,因為 COVID-19 疫情帶動全世界醫療產業環境與科技發展,不只改變過去人們生活與就醫模式,也加速整個非接觸照護、遠距醫療照護與整個醫療科技產業數位轉型。因此我們可以探討整個過去智慧醫療科技發展與未來發展的趨勢,並且從法規面、科技面與照護模式改變趨勢,來看那些是未來智慧醫療科技發展重點。
文/黃冠凱‧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醫務行政室

隨著 COVID-19 疫情帶動整個醫療科技數位轉型,從過去因疫情關係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範圍,讓居家檢疫與隔離者得以通訊診療對象,讓遠距醫療、醫療影像輔助判讀與非接觸式技術等,帶動整個「物聯網」與「非接觸式設備」成長。
而衛生福利部預計於 2024 年 4 月公布執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會新增擴大適用情境、新增醫療項目與放寬開立藥品處方等,並且後續也會面對整個次世代醫療平台系統與電子病歷上雲趨勢,建置整個病歷、病人就醫數據交換平台,與全面推動無紙化為未來重點議題。
[ 推薦閱讀:疫後醫療 AI 百花齊放,如何有效落地 ]
因此未來如何掌握「遠距醫療」、「次世代醫療平台系統」、「電子病歷上雲」、「無紙化」與「生成式病歷」為明年各醫療院所發展的重點。
本文探討後疫情時代智慧醫療科技發展趨勢,並且分成「遠距醫療」、「次世代醫療平台系統」、「電子病歷上雲」與「生成式病歷」進行探討,讓醫療院所能對應法規、非接觸科技、虛擬化醫療照護服務等進行發展,才能減少醫療產業導入智慧醫療科技時間、人力與成本浪費。
法規面改變帶動虛擬化醫療照護發展
COVID-19 疫情改變整個醫療產業服務模式與照護型態,因此許多醫療業者、科技產業與政府都在思考如何改變醫療照護模式永續性,讓未來遇到類似疫情,能夠將影響情況降到最低,並且持續提供服務給病人。
因此衛生福利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預計於明年4月上路新增適用對象,除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長期照顧服務、家庭醫師收治照護、居家醫療照護、國際醫療照護。擴大至慢性病長期用藥、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災害及傳染病等重大變故、行動不便照護與其他。
並且未來可以搭配病人的虛擬健保卡與醫師的行動簽章透過視訊軟體結合進行線上看診,最後病人可以直接進行線上支付與選擇社區藥局進行領藥,建置整個虛擬化醫療照護環境,這個模式未來也會導入輕症在家住院與居家照護模式,讓輕症與居家病人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數據交換標準化,帶動「次世代醫療平台」與「電子病歷上雲」推動
衛生福利部於 2022 年 7 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與管理辦法」修正新增 4 條條文讓醫療院所可以委外建置電子病歷資訊系統,並且可以用雲端服務處理醫療院所的電子病歷資料,並且建置整個電子病歷交換平台,全面推動無紙化。
因此如何推動「行動簽章平台」結合「病人同意書」與「保險理賠機制」服務,讓醫事人員與病人進行電子病歷簽章作業與簽同意書更為簡單與方便,並且連結到後面電子化病歷資料申請與保險理賠服務機制,達到「簽章」、「無紙化」與「理賠」服務一條龍流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另外明後年為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架構發展重點,它是未來各醫療院所數據交換平台核心,目前現階段平台架構分為次世代平台核心層、數據中台、IoT 數據整合平台以及混合雲架構。未來整個通用服務 PaaS 層是含多項系統與資料庫系統,而通用業務 PaaS 層則涵蓋醫療通用交換標準。
因此未來整個「國際檢驗資訊交換標準 LOINC」、「疾病分類碼 ICD-10」與「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為三大核心交換標準,並且是各醫療業所與科技業要將臨床病人數據交換依據標準,也是未來台灣在接軌國際智慧醫療科技與產業發展核心。
生成式病歷發展減輕臨床醫護人員工作
生成式病歷是利用現行電子化病歷資料、語音資料與影像資料等進行訓練 AI,並且利用後面臨床運用驗證進行修正資料,建置整個模式資料庫,後面臨床醫護人員就可以利用語音、電子健康數據與電子病歷資料等,可以自動產出住院病歷、護理記錄、門診病歷、檢驗(查)報告等相關病歷格式,後面則透過臨床醫護人員進行最後確認與修改,可以減少臨床醫護人員輸入病歷的時間。
智慧醫療科技商業模式
未來整個智慧醫療科技商業模式需要「訂閱制」與「年費制」進行設計與規劃,可以針對臨床醫護人員使用量、數據量、病人個案數進行不同方案收費模式計算,讓不同醫療院所層級能依照自已需求進行導入不同方案,才能讓整個智慧醫療科技服務有效進入醫療服務產業鏈。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