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新任數發部長林宜敬 3 日率各單位主管亮相媒體茶敘,說明未來施政重點,表示數位發展部在黃彥男前部長所打下的基礎之上,將持續以 AI 產業、資安韌性、以及打詐作爲施政重點,同時也會加强數位政府的建設。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五大政策工具 建構 AI 產業生態系
林宜敬表示,為建構臺灣的 AI 產業生態系,數發部透過算力、資料、人才、行銷、資金等五大政策工具,建構一個健康的軟體產業生態。
在算力方面,數發部提供免費的 GPU 算力給臺灣的 AI 新創團隊,讓他們驗證他們的想法,走出創業的第一哩路。
在資料方面,數發部推動法規調整,讓公部門的公務員們可放心將不涉機敏、不涉個資的政府資料釋放出來,同時籌設《臺灣主權 AI 訓練語料庫》,讓臺灣的 AI 新創團隊有足夠的訓練資料,同時確保訓練出來的人工智慧模型具備臺灣觀點。
在人才方面,制定《臺灣 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讓人才的需求單位、訓練單位、以及認證單位都有一個共同可遵循的架構,建構一個 AI 人才訓練生態系,不但能滿足臺灣對 AI 人才的需求,同時也讓 AI 人才的訓練成爲一個生機蓬勃的產業。
在行銷方面,依照醫護、長照、製造等產業類別,分舉辦各種 AI 產業媒合會,讓 AI 新創團隊能迅速找到大量而穩定的訂單。
在資金方面,數發部已經向國發會匡列了一百億新臺幣,以期能投資那些有產品、有行銷通路的 AI 公司,讓他們能迅速擴張,打入國際市場,完成公司上市的最後一哩路。
對於行政院會 8 月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林宜敬表示,AI 將徹底改變未來,不僅跟國科會、數發部有關,更事涉各部會,至關重要,因此人工智慧基本法由行政院主責,交由各部會一起動起來,做好風險監管。
[ 推薦閱讀:數發部 AI 百億投資方案 攜創投打造下一波獨角獸 ]
結合民間力量 強化政府與 CI 資安防護
為加强資安韌性,林宜敬表示,希望結合臺灣民間資安產業的力量,共同加强守護政府部門、關鍵基礎設施,以及產業供應鏈的資安與韌性。
臺灣有相當先進而蓬勃的資安軟體產業,是全球衛星產業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同時有著民主供應鏈最核心的 IC 產業。
數發部希望民間的資安與衛星等產業,在守護臺灣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
法律、科技、商業三管齊下 持續加強打詐
詐騙集團日益猖獗,手法不斷推層出新。數發部持續加强打詐的工作,從法律面、科技面、以及商業面上三管齊下,迅速反應,阻絕詐騙集團在網路上的各種詐騙管道。
林宜敬表示,在法律面,數發部已經通過打詐專法,並實施廣告實名制;在技術面,已經設立《網詐通報查詢網》,並透過物流隱碼、DNS RPZ 機制、111 政府專屬簡訊短碼等機制;在商業面,尋求 Google、Meta、LINE 等網路社群平臺合作。
「在打詐的戰爭中他們必須積極參與,加入好人的一方,而不能只擔任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因爲畢竟他們擁有最多的資源,而且在不涉及隱私以及妨害秘密通訊自由的前提之下,他們可以看到更多詐騙集團行騙的過程,並透過自動化工具在事前防止詐騙的發生,在事後協助警方將詐騙集團繩之以法。」林宜敬強調。
[ 推薦閱讀:數發部與玉山金成立「防詐實驗室」 強化金融資安韌性 ]
推動數位憑證皮夾 加强數位政府建設
加强數位政府建設方面。林宜敬表示,數發部接下來會持續推動《數位憑證皮夾》的建置,相信數位憑證會是未來數位世界的基石,而數位憑證皮夾的「選擇性揭露」功能,將能更好的保護民衆的隱私,數位憑證皮夾的共通性,會大幅改善臺灣數位經濟的效率。此外,數發部將推動以「人生事件」為中心的整合服務設計,讓民眾在不同人生階段中,能夠便捷且直觀地獲取所需服務。未來,也將逐步導入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提升行政效率,實現更高效的政府服務。
軟體產業欲蓬勃發展 務必要「做product」
為強化 AI 產業發展,林宜敬表示,臺灣軟體產業分為「做project」與「做product」兩類,前者針對明確而特定的客戶,經由外包契約進行承攬,後者則是針對不特定、眾多的客戶設計一個產品。
他以自身經驗指出,在臺灣做project,可以做政府生意、推出客製化的軟體;但軟體產業若要蓬勃發展,一定要做product,才容易打進國際市場。
臺灣產業長期「重硬輕軟」,林宜敬指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硬體產業擁有非常好的生態系,但軟體產業尚未形成健康的生態系。因此,需要更多公司投入「做product」,而現在聚焦做project的公司,也建議應模組化,取代每次都要重新寫程式的做法。
林宜敬最後強調,臺灣從全世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科技產業,尤其是軟體產業的創新突破與發展,是來自民間產業的自由競爭。數發部最大的職責,就是創造一個適合臺灣 AI、資安、資訊服務等產業成長茁壯的產業環境,讓臺灣的資訊產業在幫人們解決問題的同時,不會給社會帶來新的問題,同時也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