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為璽
在現今 AI 無處不在的時代,AI 的影響力不僅僅只影響大型企業,影響範圍也拓展到中小型企業,甚至到個人能力的層面。加上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下,許多企業正面臨人力短缺和資源有限的巨大壓力,例如,人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資金和技術投入有限,造成了企業必須考慮以最小的投入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使得企業必須艱難應對市場競爭。
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成為這些企業的新希望,因為 AI 的更新與發展是以指數的速度成長與推出,每當有新的 AI 工具出現,便會加速其他 AI 工具的產生,成為一個以驚人速度循環的正向關係。因此本文將介紹 AI 對中小型企業的影響,並且說明如何在眾多的 AI 工具中做選擇,並且介紹實際案例使概念更清楚。
AI 工具正成為中小企業的新戰力
我們先來看 AI 對中小企業主要的影響,分為以下三點:
- 第一、人力與資源壓力:
現代的趨勢中,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導致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加上疫情爆發後,自由工作者與斜槓模式興起,使得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匱乏,招募專業人才不容易,一人身兼數職成為許多員工的常態。相較之下,大型企業擁有完整部門與充足預算資金,而中小企業必須以有限人力處理許多工作項目,這會導致效率不彰、員工負荷過重等問題。為了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資源緊繃讓企業主倍感壓力,因此必須積極尋找新的突破口。 - 第二、AI 工具平價易用:
過去 AI 技術價格高昂而且門檻極高,中小企業難以利用此資源,但根據現在的環境,情況大不相同,AI 的使用成本與操作難度正大幅下降。各種開源框架、雲端服務和訂閱制方案,讓中小企業能夠以實惠的價格負擔 AI 工具。例如,阿里巴巴在台推出 AI 外貿工具,並採訂閱模式,中小企業每天只需投入一杯咖啡的預算,就能輕鬆使用 AI 帶來的服務,無限次使用並觸達全球 1.5 億潛在買家。實務經驗也顯示,導入 AI 並不一定需要龐大投資,透過雲端 AI 服務,企業能以低成本價享受高效率的智慧服務。 - 第三、產業結構的改變:
隨著 AI 技術與工具普及,整體產業生態正在大幅度改變,過去大型企業憑藉資源雄厚在技術上領先,如今中小企業也可藉由 AI 裝備自己。換句話說,未來企業間的競爭將取決於誰更善用 AI 這項工具,而不僅是傳統資源實力,阿里巴巴台灣總經理陳寶圭曾經指出,在 AI 高速發展的時代,具備並使用 AI 工具已是中小企業從事外貿的門檻之一。中小企業若能及早布局 AI,不僅提升自身競爭力,甚至有機會在市場重組中取得一席之地。
三大趨勢為中小企業帶來轉變
介紹完背景後,以下分析當前三大 AI 發展趨勢,這些趨勢正在大幅降低中小企業導入AI的門檻,為企業營運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 趨勢一,價格下降:
過去企業使用 AI 必須花費 GPU、伺服器與機房設施等昂貴成本,導致使用門檻高,但如今雲端運算的普及化,許多大型企業提供彈性雲端服務,例如 AWS、Google Cloud、Azure 等,使企業只需按使用量計費,比起過去部署費用,使用成本大幅降低。加上 AI 工具大量出現,導致市場競爭激烈,使大型廠商持續下調AI服務價格,讓中小企業得以享受過去僅限大企業的技術資源。 - 趨勢二,操作簡單:
多數人會聯想到要了解艱深的程式語言與複雜演算法,只有具備工程背景的人才能操作,但隨著技術的進步,AI 工具愈發強調易用性,其工具的設計核心已從開發者為重轉為使用者為主,追求的重點不再是功能的強大,而是直觀、簡單、好上手。許多 AI 直接提供簡單的圖形介面或「零程式碼」平台,讓使用者不需寫一行程式碼,就能用自然語言或簡單操作產生成品。例如近期剛推出的 Canva AI,只要輸入自然語言,就能製作美觀的活動促銷圖、日常貼文、以及簡易互動作品,大幅降低時間與資源成本,這樣的優勢讓缺乏 IT 人才的中小企業也能藉由 AI 達到高效益。 - 趨勢三,應用多元:
因為 AI 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其應用領域已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從客服自動化、行銷文案生成、資料分析,到庫存管理與流程優化,各種工具都能協助中小企業針對痛點做出反應。這些工具不只協助提升效率,更能創造新價值、釋放人力資源、優化顧客體驗,無論是零售、服務還是製造業,AI 都能找到落地場景。
導入 AI 工具前,需思考的事項
雖然 AI 工具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不論是生成內容、自動化客服、數據分析還是營運優化,AI 正逐步從「高門檻科技」變成「日常助手」,且導入門檻比以往低得多。然而,工具再好,如果導入策略不當,不但可能無法發揮該有的效益,甚至會讓團隊陷入混亂與資源浪費。
因此,千萬不能為導入而導入,以下將導入 AI 工具前需思考的事項分為三點。
- 第一點,明確需求與目標:
許多企業發生過這問題,就是:「看別人有,我也想要」,但每家企業的規模、需求、階段都不同,盲目導入會導致成效不彰。首先必須釐清目前企業最需要改善的是什麼,例如,缺乏客服回應、人力無法分析數據等問題。再來是設定目標,了解導入 AI 想達成的具體效果是什麼?例如,需要提升多少時間效率,或是減少多少人力成本等問題;最後根據目標反推工具類型,並且根據企業的資源選擇適當的方案。 - 第二點,資料與流程整備:
AI 模型運作的基礎是仰賴資料與邏輯流程,若資料量過少或過於混雜,AI 沒辦法進行正確的分析,因此在導入 AI 前應先打好數位化基礎,建議先檢視是否有基本數據整合機制(如 POS 系統或 Google Analytics 等數據平台),也可透過導入簡單流程工具配合。另外,還需要注意資料是否錯誤或有漏洞,並且確認是否能轉為結構化格式供 AI 使用。 - 第三點,長期維運與可擴充性:
AI 並不是一次性短期服務,而是需要持續優化與適應變化的工具,企業必須以長期維運的考量來導入,並且考慮到未來的擴充可能性。常見的維運問題有模型不準確、員工不熟悉更新介面、擴充後導致資料斷層等,建議可以挑選有技術支援或教學資源的工具,並且規劃教育訓練與反饋來了解員工使用狀態,提前預備這些措施將可以大幅降低後期維運成本,讓 AI 為企業帶來真正的效益。
AI 工具在中小企業的具體案例
AI 工具的普及已不只是科技業的話題,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開始導入 AI 解決實際營運問題,中小企業如何正確選擇並善用 AI 工具突破資源限制、創造營運優勢成為核心。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本篇我們聚焦兩家台灣本土的企業 AmazingTalker 與 SOLE,他們雖處於不同的商業模式與營運階段,卻同樣靠著適合的 AI,為企業創造屬於自己的成長曲線,以下將介紹兩個實際使用 AI工具的中小企業案例。
- 案例一:SOLE
我們首先介紹 SOLE,SOLE 是一家從高雄起家的台灣服飾品牌,隨著網路電商的趨勢逐漸上升,加上企業的成長擴大,SOLE 希望提升線上銷售效率,並提供顧客更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以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然而,經過多次的嘗試,他們發覺傳統的商品分類與推薦方式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導致轉換率不佳。
因此,SOLE 與 Rosetta.ai 合作,導入 AI 推薦引擎,此 AI 透過分析消費者的瀏覽行為、點擊紀錄與購買偏好,系統將商品加上超過 30 種屬性標籤,如顏色、材質、風格等。最後提供即時且個性化的商品推薦給使用者。根據 SOLE 的成效分析,導入 Rosetta.ai 後的三個月,每月營業額平均成長超過 50%,經過兩年後,總營業仍持續每月成長約 10%。 - 案例二:Amazing Talker
本案例介紹 AmazingTalker,AmazingTalker 是一家台灣本土的線上語言學習平台,主打全球一對一家教媒合,目前市場拓展至歐美與亞洲。
當 ChatGPT 的問世引發全球關注時,台灣線上語言學習平台 AmazingTalker 的創辦人趙捷平注意到,生成式 AI 對線上教育產業會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但他並沒有排斥此工具,二是決定主動擁抱 AI 技術,藉此提升營運效率並推動產品創新。
趙捷平迅速釐清公司目前的問題,參考 Spotify 的「部落(tribe)」模式,將組織劃分為不同的部落,並要求全體員工學習使用 ChatGPT,並將其應用於工作專業中,例如客服回覆、資料整理、影片剪輯等。在導入 AI 工具後,因為精準的根據公司痛點進行 AI 導入與員工訓練,各部門的效率顯著提升。
根據 AmazingTalker 提供的數據顯示,客服部門回覆效率提升 50%,人力需求降低 35%;影像部門影片素材整理時間從 10 小時縮短至 5 小時;市場部門廣告上架時間從 1~2 小時縮短至 10 分鐘,錯誤率降至 0%;人資部門薪資計算時間從 3 天縮短至 4 小時,效率提升超過 90%。
現在AI 工具的發展不再只是大型企業的專利,而是所有企業共同利用的工具,從人力短缺到技術缺乏,AI 的低成本與廣泛的應用層面,正好是提供了解決這些痛點的完美方案,不過,導入並非是盲目的追求 AI,正如上述文章中所提,中小企業若要成功善用 AI,必須從自身需求出發,思考導入目的、資料與流程的準備程度,並規劃長期的維運與擴充策略。
[ 推薦文章:AI 時代的金融資料治理挑戰 ]
根據需求選對工具只是第一步,而後續的落地與持續應用,才是創造真正效益的關鍵。從 SOLE 導入 Rosetta.ai 打造個性化推薦、提高電商轉換率,到 AmazingTalker 全面導入 ChatGPT 優化內部流程、提升營運效率,這些案例顯示了,AI 不只是科技工具,更是中小企業重新定義競爭力與效率的轉捩點。
未來的市場競爭,將不再只是資源多寡的較量,而是誰能更快掌握工具、善用科技、快速反應市場變化,對中小企業來說,AI 工具不再是「要不要用」,而是「如何選擇對的工具,並善用他」。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