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跨部門協同並非一蹴可幾,但企業若能制定正確的系統整合策略、文化適配、與 AI 技術的正確導入,將可打造從研發到 IT 的數位化基礎,為長遠競爭力奠定穩健基礎。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
臺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位居領導地位,面對消費市場需求迥異、供應鏈架構快速轉變,產品研發部門、IT 部門正扮演創新與營運的雙引擎。只是兩大部門的目標差異、工具不一致、流程不協調,難保不會發生專案延遲與效率低落,進而影響到公司的營運。以推動智慧製造的數位轉型為例,產品設計部門往往想要引進合宜的數位開發工具,資訊部門是從資安角度進行限制,也成為協同作業最難突破的瓶頸。
PTC 技術總監汪崇真表示,產品從初期設計(如 CAD 工具)到製造與供應鏈管理(如 ERP 系統)等階段,資料必須在各個平台間無縫轉移。然而,我們也發現企業最常遇到的問題,通常是資料版本錯誤、格式不符,甚至出現「設計端說 A,製造端做出 B」窘境。
此種資訊溝通上的落差,在以代工模式盛行的臺灣產業更為常見,也凸顯出這不只是技術整合的問題,更是組織協同運作的挑戰。高科技研發部門追求創新、變動快速,IT 部門則偏重穩定與安全,兩部門的節奏與語言不同,導致資訊系統成為溝通的障礙,而非協同合作的橋樑。
根據 Tech-Clarity 2023 年報告,有超過 67% 製造業者表示「PLM 與 ERP 的整合」是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優先項目。因為資料版本錯誤、手動重複輸入造成的生產錯誤成為主要成本來源。
BOM 多重語言 PLM 與 ERP 的拉鋸
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是設計與生產之間的共同語言,但不同部門對 BOM 的定義與管理邏輯往往不一致。PLM 系統注重產品配置的多樣性與變型管理,而 ERP 更偏重標準化生產流程。這使得在產品多版本與高組裝彈性的情境下,一個零件可能因採購、業務或供應商因素,衍生出「一物多料多價」的混亂現象。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根據 CIMdata 調查指出,在 BOM 管理成熟度較高的企業中,供應鏈應變速度比平均企業快 35%,且錯誤訂單率降低 40%。然而在臺灣製造業中,有高達 60% 企業在 BOM 管理中仍仰賴 Excel 或人工轉檔,成為資料錯誤與溝通延遲的關鍵。
破除導入 AI 迷思 找出自身需求與痛點
生成式 AI 技術蓬勃發展,也被視為解決跨部門整合的新工具,但是事實上往往並非如此。關鍵在於企業推動 AI 專案時,常忽略一個核心問題,即 AI 價值來自與流程的結合,而非孤立運作。是否能提供可擴充、可解釋且負責任的 AI 應用,是企業在導入前必須審慎思考的。
根據 McKinsey 公布調查顯示,雖然 50% 受訪企業已啟動 AI 專案,但僅有 22% 表示 AI 已帶來明確價值。造成此落差的關鍵,在於資料孤島與系統不一致,導致 AI 難以正確預測或自動決策。Gartner 明白指出,企業若無法建立可靠資料架構與治理模型,導入 AI 企業將有 80% 機率無法達成預期效益。
汪崇真表示,以現今生成式 AI 成為主流下,我們發現企業用戶都會詢問產品是否加入生成式 AI,以及 AI 到底能幫 PLM 在企業內做到什麼好處等等問題。這代表 2024 年起全球進入生成式 AI 時代,企業不再追求「酷炫 AI」,而是「能創造營運價值的 AI」,所以導入 AI 與否的評估關鍵在於是否可衡量效益,以及是否可解釋決策邏輯、是否具備擴充性等。
事實上,AI 能否提升 PLM 威力關鍵,在於企業內部資料是否具備乾淨、高品質、整合性強等特性。因為 PLM 系統在公司內部扮演資料中樞角色,肩負產品開發流程與版本控管的重責大任,唯有搭配經過篩選過的高品質資料,才能成為 AI 推理與建議邏輯的基礎平台。
亞洲偏愛客製化 歐洲鎖定標準功能
根據 2024 年 IDC 公布調查指出,有 72% 製造業 IT 預算用於支援跨部門流程協作,尤其是建立數位主幹道(Digital Thread),來實現設計、工程、供應鏈、製造、售後之間的資訊流暢通。
這顯示企業越來越重視通用平台與部門整合的基礎建設。特別是亞洲企業對 SaaS 市場需求正快速成長,未來導入 SaaS 策略將以混合雲架構為主流,除非標準化已足以應付主要流程,否則全面雲化仍需時間醞釀。
汪崇真說,歐美企業與亞洲客戶對於 SaaS 服務需求有很大差別。歐美企業對導入 Saas 服務接受度較高,但是也明白表示僅需要標準功能,不需要額外客製化服務。相較之下,亞洲企業對軟體客製化服務需求非常高,過去 20 年來都是如此,臺灣、日本、韓國、中國等企業均是將 PTC PLM 中的各項功能拆開,並且針對自身需求進行高度客製化。
PLM 重要性日增 扮演數位化基礎
過去幾年 PLM 重要性日增,不再僅是設計部門的工具,而是貫穿研發、IT、供應鏈與製造的關鍵平台。Gartner 預測至 2026 年,超過 50% 製造業企業將以 PLM 為基礎,打造公司數位化的基礎,強化資料分享與傳遞的功能。
在此趨勢下,PTC 等解決方案供應商正試圖打破部門壁壘,透過 PLM 與 ERP、MES 等系統的整合,建立一套可以溝通與追溯的產品資料網路,並導入配置管理、流程自動化等機制,協助企業真正實現數據貫通與流程協同。Aberdeen Group 指出,落實 PLM、ERP 等系統整合的企業,平均可降低 25% 產品導入時間,並減少 30% 工程變更錯誤。
儘管跨部門協同並非一蹴可幾,但企業若能制定正確的系統整合策略、文化適配、與 AI 技術的正確導入,將可打造從研發到 IT 的數位化基礎,為長遠競爭力奠定穩健基礎。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