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為協助公務機關導入 AI 時面臨「不敢用、成本高、應用少」的三大痛點,數位發展部建置「政府 AI 應用平台」(TryAI),首創「先試用後採購」機制,提供符合政府資安規範的專屬環境,讓機關確認需求後再行採購,不僅確保納稅錢花在刀口上,更透過「政府出題、產業解題」的 AI Bots 市集模式,激勵本土 AI 軟體產業發展,預計明年 3 到 6 月間民間廠商也能將 AI 產品上架到共同供應契約。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TryAI 平台自今年 3 月 31 日上線,提供包含TAIDE、Gemini、ChatGPT 等 32 種語言模型及 20 項共通性 AI 工具,吸引超過 30 個機關導入使用。
其中,衛生福利部利用平台自製「公版神隊友」,將原先需耗時 30 至 40 小時的人工會議紀錄整理工作,大幅縮短至 6 小時,效率提升逾 5 倍;此外,內政部、財政部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已實際應用於報表審核、文獻研究與採購法問答等業務,證實 AI 能有效減輕行政負擔,提升公共服務效能。

數發部進一步說明,TryAI 平台不僅是工具庫,更是本土 AI 產業的孵化器。為確保機關「敢用」,數發部彙整各機關如公文助理、新聞稿生成等共通需求,廣邀國內資訊服務業者開發生成式 AI 工具並上架至 AI Bots 市集,機關同仁可先試用,確認符合業務需求後,再循共同供應契約採購。此模式除了能降低機關試錯成本,同時也為臺灣 AI 軟體業者創造精準的市場機會。
數發部數位政府司司長王誠明表示,預計明年 3 到 6 月間民間廠商也能將 AI 產品上架到共同供應契約(共契)。此模式除了能降低機關試錯成本,也為臺灣AI軟體業者創造市場機會。
對於平台未來發展方向,將從需求出發,挖掘政府共通性 AI 應用,包括新聞稿生成、公文助理、逐字稿摘要、簡報製作、宣導圖卡生成、數據分析。機關可自己孵化相關工具,也可以媒合民間廠商好用的工具。
數發部 11/19、12/19 舉行「數位政府 AI 解決方案媒合說明會」,後續於建構公私協作 AI 工具生態系部分,預計明年上半年規劃邀集業者並進行審核,第 3 季進行概念性驗證及上線作業;在共通性 AI 需求媒合上,除了舉辦說明會外,也助力廠商將 AI 產品上架至共契。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