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仕杰

2024 年 2 月 23 日,金管會舉辦第一屆永續金融評鑑表揚大會,金融業被表彰為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同時也呼應國發會將綠色金融訂定為實現臺灣「2050 淨零排放」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強調金融業具備引導資金流向環境永續活動的作用。
2030 年全球市場規模超過 16 兆美元,臺灣有 140 億美元潛力
綠色金融產品類型多元,包括:綠色授信、債券、投資、基金等,目的均旨在引導公/私部門及其他資金(如:個人儲蓄)流向能夠擴大環境效益的投融資。

觀察國際社會在 COP 28 大會後的行動,在國際層級,數個國家承諾為聯合國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增資 35 億美元;世界銀行的氣候融資計畫,則承諾將年貸款額的 45%用於氣候相關活動,以協助開發中國家抵禦氣候變遷的衝擊。

國家層級,丹麥與印度攜手倡議綠色燃料聯盟(Green Fuels Alliance),旨在促進產、官、學、研在永續能源解決方案領域的合作;企業層級,匯豐銀行與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提出綠色轉型融資方案,旨在支持高排碳產業進行綠色轉型。
參考國際調研機構預估,全球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於 2025 年將突破 7 兆美元,2030 年翻倍達到 16 兆美元;我國依據行政院規劃,在 2030 年前政府將投入 27 億美元,預估可帶動民間投資達 120 億美元以上。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linkedIn,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市場成長驅動力,來至需求端對減碳與推動綠色轉型的資金需求,其次是私人資金對潔淨能源的投資獲利期待。
資訊揭露強化與綠色投資需求,驅動 AI 合規解決方案商機
國際社會的綠色活動發展模式,多為政策目的帶動市場轉型的形式。觀察國際社會綠色活動發展,可歸納以下兩點重要趨勢:
▪政策趨勢:氣候與環境資訊的強制揭露與標準化
因應氣候變遷風險與防範偽綠色活動,各國監理機構加速推動永續相關資訊揭露的標準化作業。國際層面,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合作,旨在實現企業永續報告標準的全球互通性。國家層面,新加坡、澳洲及歐洲國家陸續將氣候揭露納入合規要求,推動企業揭露碳排放與能源使用等關鍵數據,為投資者提供跨地區一致的風險評估。

▪投資趨勢:潔淨能源為關注重點
為實現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公/私部門持續加強對再生能源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等潔淨能源的投資。國際能源署(IEA)在「Renewables 2024」中指出,預估 2024 至 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需求量超過 5,500 GW,換算每年投資金額達到 1.3 兆美元;其次,被視為可輔助再生能源間歇發電的清潔基載電力 SMR,因其相較傳統核電廠具備土地需求少、高安全性及建造週期短等特性備受國際關注。國際調研機構 Global Information 預估至 2030 年,SMR 市場規模可達 81.4 億美元,以 2023 年為基礎計算其 CAGR 為 5.92%。
隨著國際對綠色與永續資訊揭露標準的提升以及潔淨能源投資的不斷成長,企業面臨更大的合規壓力,導入 AI 技術是應對挑戰的契機。AI 技術能提高數據蒐集與處理效率,降低因資訊不完整或人為錯誤導致的合規風險。
[ 推薦文章: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彭金隆 ]
例如,美國新創公司 ESGgo 的 AI 解決方案,透過自動化數據蒐集生成永續報告,減少人工操作錯誤;IBM 的 Envizi 平台則透過 AI 分析企業數據,提供減碳方案建議,幫助企業有效落實環保目標。Bloomberg 的 CSRD 數據交換平台,運用 AI 技術支持投資人快速獲取並分析企業的 ESG 成效,優化投資決策。
作者觀點
金融機構需意識到,投資與貸款活動的間接排放,屬於金融業無法忽視的範疇三。於此,參採國際準則(如:GRI、TCFD、SASB)與評估指標(如:標普道瓊、富時羅素),依據投融資活動特性,發展相應的綠色活動評估指標,並納入既有的 KYB(Know Your Business)流程,是金融機構規模化綠色金融服務應採取的措施。強化資訊蒐集能力及履行綠色改善成效追蹤,不僅能提升綠色投資的可信度,亦可降低合規風險。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