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臺灣嚴峻的醫療現況帶來了轉變的契機。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以及健保智慧醫療的落地,推動以患者為中心、數據驅動且具醫療平權的智慧醫療未來。
衛生福利部部長石崇良出席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學會「35 年同心前行‧凝聚醫療 投資健康」第十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專題研討,強調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的重要性、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的成效,以及健保智慧醫療八大策略,結合 AI 應用與跨院合作,應對高齡少子化的嚴峻挑戰,邁向臺灣的智慧醫療新局面。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
既有醫療機構間資料無法互通,醫療資訊系統 HIS 轉型勢在必行。石崇良指出,衛服部推動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從醫學中心採用統一資料標準,採用 FHIR 格式對接資料中台,以利 AI 發展,另開發公版供區域/地區醫院/衛生所使用,落實醫療健康平權。
- 2024 - 2026 年願景落地
醫學中心依循 FHIR 介接標準,建立 17 個 AI 中心、4 個平台(品質平台、智慧臨床試驗平台、RWD 資料庫、HaH 平台),透過補助計畫建立與國際接軌之資料標準,醫學中心以 FHIR 資料交換架構對接資料中台。
- 2025 -2027 年公版應用
區域/地區醫院(含部立醫院)依循 FHIR 介接標準與 USCDI(美國核心醫療資料互通規範)建構醫療紀錄核心。透過補助計畫建立之公版,區域/地區級醫院可運用公版發展客製化應用軟體(運用 Android 的共創架構)。系統模組化可降低轉換成本,同時兼顧中小醫院的公益性。
- 2025 -2027 年公版使用
衛生所部分,可直接使用補助計劃提供之公版,具較低維運成本,透過數位醫療實現醫療平權。
[ 推薦閱讀:【醫療業】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推動智慧醫療的關鍵基礎建設 ]
健保智慧醫療 驅動數位照護升級
- 家醫大平台 串聯全人照護
透過數位化追蹤、回饋整合性資訊,協助診所醫師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提升健康管理效率。2025 年 6 月約 4,900 家診所使用平台。並導入 AI 疾病風險預測模型,提供個人化衛教資訊。
- 健康存摺 強化自主健康管理
結合 Google、Apple、Garmin 載入生理量測資料,健康存摺使用人數已約 1,212 萬人、使用人次 5.1 億次。透過健康存摺資料介接服務 SDK 串聯第三方服務,有 23 支 App 介接。
- 在宅醫療 整合照護資訊
在宅急症照護 2024 年 7 月實施,迄今共 175 個團隊、801 家參與,其中有 8 成為基層。將整合個案醫療、保健、照顧等跨機構多元健康數據,行政院已核定「在宅醫療科技推動計畫」2026 年執行。
- 遠距醫療 縮短城鄉差距
醫師對醫師遠距會診,至 2025 年 7 月提供 61 鄉鎮、11 個急重症轉診網絡與 2 間矯正機關。2025 年 8 月起不限科別,擴大至 135 鄉鎮、260 個巡迴點, 180 萬人受惠。
- 癌症治療 數位轉型
以 FHIR 格式交換 NGS 檢測申報資料收載:實作 9 家。癌症重大傷病申請:實作 38 家。癌藥事前審查申請:實作 49 家、上線 5 家(中榮、馬偕、林口長庚、高醫、中山附醫)
- 整合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
包含院所、2 2縣市衛生局、藥商/特材商共用平台,簡化程序、加速核定,2025 年 5 月起試行。並且開放民眾查詢、院所/藥材商申請將啟動聯合審查,資訊公開透明。
- 電子處方箋 完善數位就醫流程
2024 年 9 月花蓮院所與藥局試行,2025 年 7 月起六分區擇點推動。截至 7 月共 44 家醫療院所上傳電子處方。預估全國每日約 100 萬張處方藥,一年減碳達 73 棟 101 大樓。
- 推動基層醫療院所數位轉型
2025 年 2 月起以計畫補助資訊服務廠商,協助基層院所將地端醫療作業系統(HIS)移轉到雲端服務環境。核定 16 家廠商,預計導入 830 家院所(含中西牙醫診所及藥局)。
建構智慧化在宅醫療生態系
由於傳統住院需 11~15 天,石崇良說明,透過「全民健保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ACAH),將照護天數縮短至平均約 6.9 天。此計畫自 2024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累計 175 個團隊、801 家院所參與,約 33% 院所提供通訊診療,照護 3,398 人次,87% 民眾可在家中或照護機構完成治療。
衛福部 2026 年將正式推動「在宅醫療照護資訊平台」,以每年 2.5 億元、四年共 10 億元經費,規劃進行跨單位合作,包括由健保署建置平台;資訊處制定 FHIR IG;國衛院進行在宅服務網絡應用、驗證與優化;醫藥品查驗中心則提供產品法規諮詢。
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
為便利民眾及醫療機構查詢使用,各縣市核定公告之收取醫療費用標準。石崇良表示,健保署 2025 年 5 月試行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截至 2025 年 7 月 25 日執行成果如下:
- 單一平台查詢,資訊公開透明:
民眾可查詢全國 22 縣市衛生局核定醫療項目收費上限,網站累計流量達 13 萬。
- 單一入口申請,提升作業效率:
除現行醫療院所外,增加醫材廠商申請醫療項目收費審查,已有 147 家醫療院所及 20 家醫材商完成平台權限登記,並已收到 7 家醫院共 15 件申請。
- 中央地方聯合審查,簡化及加速行政作業:
22 縣市衛生局皆已完成平台權限登記。規劃 2025 年下半年中央及地方針對全國首例創新療法(或智慧醫材)進行聯合審查。
- 分階段擴展功能,強化資訊透明:
2025 年規劃納入醫療院所自主登錄收費及知識共享功能,強化資訊公開透明。
未來,隨著全國性費用資訊平台、在宅醫療平台與電子處方箋等全面上線,醫療流程將更透明、便捷,穩固臺灣的智慧醫療發展。
以 AI 智慧醫療建構區域醫療聯盟

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急重症人力失衡與流失、慢性病負擔沉重、健康促進與早期篩檢不均、醫療資訊孤島化、且偏鄉資源匱乏。
醫策會前執行長、奇美醫學中心院長林宏榮在會中分享,相較醫療分級制度,完整的區域醫療體系才是民眾享受醫療品質和健康的關鍵。
「未來的醫院像塔台」,奇美醫院擔任智慧醫療聯盟計畫主責醫院,致力打造以人為本,連結社區、共築永續的健康照護聯盟,並且提出 AI Together 願景,從智慧醫療輔助決策、全人照護延伸健康促進,到無牆醫院實現居家診療,打造跨場域、科技化、具溫度的醫療服務。
從 BI 到 AI,奇美建構30個上線疾病風險預測模型,涵蓋 13 個科部、5 項專利、一項 TFDA,獲得 SNQ 2 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 2 佳作 8 標章、國家新創獎一項臨床新創與一項新創精進、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 2 鈦金 7 金 2 銀。
奇美進一步透過聯邦式學習模式,以雲端分享 AI,協助他院導入智慧醫療。例如台南新樓醫院與麻豆新樓醫院急診室導入奇美的「胸痛雲端 AI 病情預測」系統輔助診斷,可預測胸痛病人一個月內死亡與心肌梗塞風險,預測肺炎病人呼吸衰竭、敗血症或休克與死亡風險,導入 3 個月的整體預測準確性高達 9 成。未來並預計將推廣至偏鄉離島的診所、醫院、長照機構等雲端使用,促進城鄉醫療平權。
而為應對醫護缺工,奇美導入 AI 助理、HAI 系統減輕工作負荷,避免職業倦怠,包括 A+ 醫師、A+ 護理師等。例如護理摘要時間由 2~4 分鐘降為一分鐘,轉出摘要紀錄時間由 10~20 分降為 3~5 分鐘;醫師書寫病歷節省約 1/2 時間;洗腎可以省下約 50~70 分鐘。
還有,癌症化療藥物調配的過程精準不容誤差。奇美醫院開發亞洲第一個臺灣製、智能化療藥物調配機器手臂,以及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成功調配超過一千筆化療處方,12 種藥品涵蓋院內 70% 化療處方,約可分擔藥師三成工作。
放眼未來,奇美致力建構以群體健康價值為導向的學習型照護聯盟,串聯醫療條件優化、多元人才教育訓練、智慧科技導入與社會責任實踐、打造具韌性、智慧與永續的區域健康聯盟,推動全齡、全族群健康促進與醫療轉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