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參與並主持一場「前瞻未來10年勞動市場」研討會,包括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的主題演講,談到川普關稅、產業競爭力、匯率及人才等相關議題,也聽到多位學者專家分享,激發不少討論火花,在此與大家分享。
邱教授說,目前台灣外銷美國以半導體及資通訊為主,台灣被課 20% 關稅,導致傳統產業也跟著受害,心中感覺很不平。不過他認為,這是大家要一起承擔的共業。
我在座談時談到,我的想法也是如此,台灣經濟型態朝電子業偏移,但是對很多傳統產業來說,也是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如今已有不少傳統產業將高技術規格的產品賣進電子業,對企業本身的轉型蛻變有很大幫助。
例如,中國石化業大幅擴充,台塑集團近幾年受創嚴重,但集團中的南亞塑膠,卻因早年投資電子業 PCB 上游材料玻纖布和銅箔,成為集團中受害較輕微的公司。
此外,許多做設備、化學、材料等傳統產業,如今轉而提供電子業所需的高階產品,若能將產品打進台積電等大廠,都可望藉此擺脫低價競爭的宿命與輪迴。
另外,台灣被美國課徵 20% 關稅,對毛利率不高的業者來說,是很大挑戰。事實上,許多毛利率低於 20% 的產品,很可能會失去美國市場,企業內部必需儘快做調整因應。
我也提到,有一句話講得很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 10 年前,其次是現在。」我認為,對企業主來說,退出低毛利的產業,把低價、缺乏競爭力的產品淘汰,最好的時間是 10 年前,其次也是現在。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邱教授也提到匯率問題。他說,每次談到匯率都會被罵,但做為學者,還是要講真話。他說匯率是雙面刃,但很多人只談匯率升值的壞處,會讓出口產業受害,但匯率升值其實也有好處,新台幣購買力會增加,出國玩時就會對新台幣購買力提升很有感覺。
我在論壇中也提到,九O年代日本被廣場協議重擊,日幣大幅升值,但當時日本花大錢去買美國房地產,而非去收購更有價值的 IP 資產或好公司,相當可惜。如今新台幣升值,台灣包括國巨、群創、台達電、研華等企業積極展開國際併購,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邱教授也提到,近來大家都在談工具機產業被關稅波及,而且還出現「做四休三」的慘況。但他認為,台灣工具機產業產值約 1,000 億元,其中出口額 750 億,至於出口到美國只有 100 億元,占比並不高,所以是「很小的點,卻被放大了」。
他也提到,過去政府推 5+2 產業,希望台中機械聚落可以轉型升級為智慧機械,並且提出不少政策推動,也和業者做了許多座談會,但講了很久,業者最後反應還是兩點,一是希望政府 FTA(自由貿易協定)多簽幾個,二是期待央行匯率再貶一點。他認為,這就有如雞同鴨講,可是重要的產業轉型升級,似乎被忽略了。
邱教授也感慨,其實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有時候,學生不能怪老師題目出得太難,而要怪自己書讀得太少。
我也說,台灣電子代工業過去經常被說是「毛三到四」的產業,但很多公司如今活得很好。電子八哥中,已有不少集團營收超過兆元,毛利率低不代表沒有競爭力,重點是有沒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另外,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下,其實目的是要企業去美國投資,讓美國製造業得以恢復。不過,如今這個挑戰,對台商來說相當巨大。
邱教授也對比,過去日本的全球布局,是採取擴張性投資,不只在泰國投資,也到美國、歐洲各地投資,但台灣就採防禦型投資,先去中國、後來再搬到東南亞,主要考量的都是成本。如今遇到地緣政治,生產要往歐美等國移動時,當然挑戰就比較大。
邱俊榮演講時也提到,李安若一直待在台灣,不會變成國際級大導演,鼓勵產業往國際發展。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最後,談到的台灣產業發展及未來十年的人才需求,台灣出生率低且人口老化,引進外國人才變得更重要。但就業金卡實施至今,已發出 1.3 萬餘張,卻有近 47% 沒有留在台灣,意即有一半被政府認可的國際人才,最後沒有選擇在台灣工作。
至於原因為何?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劉黃麗娟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子女教育、語言與文化適應等問題。
她也提及,這是台灣要好好思考改善的問題,與其去學很多國外的經驗,不如回到台灣早期的「竹科模式」。當時為了吸引歸國學人回台工作,在園區設立雙語學校,把保險、醫療、英文等環境做了明顯改善,如今這個挑戰很類似,但針對的是文化及語言完全不同的外國人,必需把環境做得更好,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我也提到,人才多元化是目前台灣電子業很大的挑戰,台積電的對手英特爾及三星電子,都有近一半員工是外國籍,但台積電等國內電子業,九成員工都還是台灣人或華人,這是需要花更多努力改善的目標。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