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整併轉型挑戰 在變局中塑造治理力
南仁湖企業經歷三地集團整併、資本結構轉變與業務多元化的經歷,資訊部不僅須支援多元營運場景,更要兼顧彈性與一致性,透過數位治理、合作架構與自建技術團隊,因應複雜的組織需求,以及集團變動的數位轉型挑戰。
採訪/施鑫澤‧文/鄭宜芬‧刊期/2025.8
南仁湖是臺灣最具規模的休閒服務業 OT 及 BOT 經營集團,其數位轉型的推動歷程與企業所有權變動密切相關。
2020 年,三地集團接手經營南仁湖企業。然三地集團以土地開發為本業,與原本南仁湖零售服務業的管理文化、營運模式存在差異。且集團涵蓋多達近 90 個品牌事業單位,集中管理負荷龐大,各公司系統不一,管理模式較為鬆散,資料整合困難,成為集團整併的挑戰。
南仁湖企業資訊部經理劉哲宇以「分散執行、集中資料」為治理原則,優先整合高層關注的營運資料,並逐步導入統一標準,降低整合成本。在分散治理模式下,各事業單位也需具備基本的 IT 執行力,而南仁湖資訊部則以顧問角色提供支援與資源媒合。幸運的是,相較於傳統零售業對 IT 投資較保守,三地集團因有土地開發背景,在投資 IT 方面的預算更加大方,能夠快速推進決策。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集團整併 資訊治理與跨品牌支援
三地集團事轄下六大事業群,囊括高雄客運、乖乖、山浦化工等建設、製造、客運、休閒與餐飲等多元產業,資訊部門難以深入每個事業單位的日常營運。且人力資源有限,跨領域支援壓力大,一旦系統開發人員流動,部分原系統的開發者若離職,知識斷層亦增加維運風險。
劉哲宇表示,集團採取鬆散管理與資源共享的制度,並無強制集中 IT 組織,資訊部在集團中主要扮演顧問角色,提供整合與資源媒合協助,並協助部分子公司導入新系統或進行轉型規劃。
為提升支援效率,資訊部設立任務交替制,讓每位團隊成員皆能支援不同案場與品牌。對於需進行系統升級或汰換的單位,資訊部也會協助導入相容架構與建議標準,減少系統孤島,逐步形成共通性,降低未來整合門檻。
針對多事業體系統各異、資料難整合的痛點,資訊部採取漸進式策略,不強求統一架構,而是優先協助彙整關鍵資料,例如營運報表、交易記錄與客訴紀錄等,作為跨事業資料分析與決策的中心,使 IT 團隊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逐步推動整體架構整合。
自主開發 小場域試行再逐步擴展
南仁湖除了經營服務區,也承接政府標案。過往曾與三家 POS 系統廠商合作,但外部供應商的速度難以配合政策執行。以行動支付為例,導入一個新項目需耗時三個月、整合 21 項支付工具,影響專案時程與標案競爭力。
為此,南仁湖開始自主開發,由旗下資訊獨立子公司柏宇達,負責設計與實作,除 ERP(企業資源規劃)等基礎系統外,更自主開發 POS(銷售點)系統,並且啟動數位轉型,包含 IoT 感測設備、AI 應用模型等,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並經由小場域試點,成功後推廣至其他營運據點,建立跨品牌適用的模式。
柏宇達除支援內部專案外,亦協助因應政府案場對新技術的需求,成為集團內部資訊整合與創新技術推動的重要據點。
[ 推薦閱讀:【專訪】全國電子資訊長黃漢傑 ]
影像辨識與場域預警 AI 精準應用
南仁湖資訊部以實務需求為出發點,針對各營運場域需求進行應用開發。在 AI 技術的導入上,資訊部協助高雄客運導入影像分析系統,辨識司機是否依規穿著制服、是否有抽菸、咀嚼檳榔等行為。過去需倚賴人力長時間回看監控畫面,如今則可透過 AI 模型初步過濾與標記,大幅降低人工稽核負擔。
為提升預測與服務能力,資訊部亦參考美國都會大型活動的交通預測案例,研擬利用政府開放資料、觀光局在地資訊,結合 AI 爬蟲技術預測特定區域人流與車流變化。此項構想初步規劃與大學教授合作建模,並吸納學生參與開發。然而,在常態與突發事件混合下的資料分析仍面臨困難,未來將持續透過分類與過濾機制改善預測準確度。
此外,南仁湖企業曾於國內首創國道司機休息室,原本為了辨識是否有駕駛跌倒、長時間未移動或有異常肢體動作等情況,於監視器導入 3D 體感影像辨識技術,以提升深夜無人時段的安全防護與事故預警能力。
在商業應用方面,AI 與 POS 系統整合後,可協助進行交易監控與異常行為分析。透過影像與收銀資料的同步比對,可追蹤收銀員是否有異常行為、遺漏商品,能分析退貨頻率異常的員工與時間段,提升內控透明度與稽核效率。影像資料亦可用於處理客訴、交易糾紛、收銀員操作監控等等輔助佐證。
未來因應集團橫跨土地開發、停車場與汽車充電樁等多元事業的資訊流整合需求,集團考慮整合相關資源,資訊部亦規劃導入 AI Agents 及上雲架構,推動自動化與跨事業體的數位整合。
智慧廁所與車牌辨識 擴展即時偵測能力

南仁湖資訊部近年積極導入 IoT 技術,強化場域管理與營運效率。國道服務區的司機休息室為典型案例之一。由於夜間無人值勤,導致休息室無法開門,資訊部開發手機認證門鎖系統,使用者可輸入手機號碼並接收簡訊密碼,自助完成 Check-in 流程,降低人力依賴,同時維持基本的實名制安全規範。該設計靈感源自日本飯店的無人入住機制,目的在於提升流程效率與彈性。
在公共廁所管理上,南仁湖率先導入異味偵測模組,以氣體感測器回報氣味濃度,判斷何時需清潔,省卻了傳統人工巡檢,適用於無障礙廁所與親子廁所等封閉空間,並獲日月光等園區科技廠採用。而隨著服務區新建廁所採用挑高設計,改善通風,更能從根本上降低異味問題。
此外,南仁湖服務區亦導入廁所間數與使用狀態即時顯示系統,協助旅客快速尋找空位。
針對中壢服務區因鄰近機場,以及商務客長時間使用服務區作為會議場所,造成停車位長時間佔用的問題。資訊部導入車牌辨識系統,動態比對車輛進出記錄,判定逾時停放狀況。結合高速公路停車規定,可通知管理人員或報請相關單位處理,有效管控車輛流動。
另外,南仁湖亦與高工局、公路總局與警政署等政府單位進行系統對接,包括事件時間的標記、自動化調閱監控資料等,有助於未來發展智慧交通與公共安全的基礎。
[ 推薦閱讀:【專訪】宏亞食品資訊服務部經理周哲旭 ]
資料驅動決策 BI應用與資料治理
在資訊治理的層面,南仁湖集團曾經導入過多套 BI(商業智慧)工具,藉由圖表儀表板等方式提供一目瞭然的經營資料,讓高層管理者透過 BI 平台自主操作,掌握營運資料。但即使資料視覺化工具已建置完成、報表模組齊備,實際上多數高層管理者因事務繁忙或使用習慣不易改變,仍習慣直接打電話向資訊部提供報表。
為此,資訊部門設有戰情室系統(Dashboard),針對老闆或高層主管常見需求預先準備各類指標資料,一旦有新指令或突發狀況,即可快速提供所需資訊,「我們其實已經預判他們要什麼資料,只要老闆或主管能拋出不一樣的需求,我們反而會很開心,代表他們開始往資料驅動思考邁進,資料都已經在等著他了。」劉哲宇說。
資安治理 從集中管理走向分散共管
由於集團事業群龐大,資安採用「集中策略、分散執行」的治理架構。劉哲宇分享:「我們曾嘗試將所有防火牆、端點控管權限集中到總部,但實務上發現負擔太大,且無法即時回應各事業單位的需求。」因此,現階段總部主要負責制訂資安政策與控管關鍵入口,日常管理與資源配置則分散至各事業體自行負責。
這樣的彈性架構,既可降低總部負載,也讓各單位更容易落實資訊安全,「你讓前端的人承擔部分責任,他自然會更投入、更理解,也不容易離線太遠。」
個資風險控管與資料最小化原則
服務區龐大的車流與人流帶來眾多商機,南仁湖資訊部曾推動 CRM(客戶關係管理)與 CDP(客戶資料平台)系統應用,嘗試結合車流與消費資料,進行行銷推廣。但考量過路客居多,資料追蹤的穩定性與延續性有限;另也曾探討結合高速公路車流資料與平面城市活動策略,嘗試建立更具預測力的模型,但由於資料來源僅限於進出口監控點,時間區段短且波動性高,以致預測準確性有限。目前而言,要將過路客資料轉換為行銷資產尚不容易,但未來仍有發展機會。
另曾有行銷人員建議蒐集消費者住址、郵寄傳單,劉哲宇面對日益嚴格的個資保護法規,強調資料最小化,「我們會問自己,這些資料未來會不會用得到?如果不會,我們就不蒐集。你未來真的會寄實體郵件給消費者嗎?如果沒有必要,那這些資料就是風險。服務區只需要基本的手機號碼與 email 就夠用了。」
對於必須留存的敏感資料,如員工資訊或會員交易紀錄,南仁湖採取內部與外部雙層保管機制。在內部設置機房與資安規範,同時將部分關鍵資料委外至專業資料代管機構,以符合法規要求,並降低資料外洩風險。
[ 推薦閱讀:【專訪】揚秦國際企業董事長卓靖倫 ]
內部使用者行為管控 提升風險意識
另一個容易忽視的破口就是內部使用者,曾有員工私自攜帶中毒筆電接入內網,導致整個辦公室網路癱瘓,資訊部過往力求盡速解決問題,但違規員工卻可能故態復萌。
對此,劉哲宇採取「適度延遲處理」的管理策略,不再立即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視情況保留處理時間,讓使用者親身感受後果,以培養其資安意識。「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第一時間介入,而是在不影響營運的前提下,讓他先停擺一陣子,他才會意識到不能隨便接入私有設備。」
同時,他也強調服務有底線,資訊部門雖定位為支援單位,但有時候太積極,反而會造成很多困擾,IT 人員被重複性問題纏住,影響效率,因此應建立標準 SOP 。
在多品牌、多場域、多元業態並存的集團環境中,南仁湖發展出可擴展、具彈性的資訊支援模式,既因應營運端的差異化需求,也兼顧資安風險與資料治理,實踐中大型集團的數位治理藍圖,並持續提供創新服務。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