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義智

從 Shopify 「AI Baseline」到 Google「體面離場」的管理啟示
生成式 AI 正迅速顛覆商業流程,卻也讓多數企業陷入兩難:既想加速導入新技術,卻又擔心員工適應不及。矽谷兩家龍頭 Shopify 與 Google 近期分別端出截然不同的做法,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保留真正願意與 AI 共生的人才,並把預算聚焦於下一代 AI 基礎建設。
▪Shopify:把 AI 列為最低門檻
2025 年 4 月,Shopify 執行長 Tobi Lütke 在內部備忘錄明確指出:
- 使用 AI 是全體員工的基本期待(Baseline Expectation):未來績效考評不僅要看產出,更要衡量員工如何善用 AI。
- 任何團隊若要申請新職缺或資源,須先提交「為何 AI 無法勝任」的說明,否則不予核准。
這套作法意味著,Shopify 把「會不會用 AI」從差異化優勢升級為生存基本門檻,慢慢將「不願或不會 AI」的員工漸進式汰換,達到強化企業整體 AI 能力的目標。
▪Google:用體面離場釋放轉型阻力
2025 年 6 月,Google 針對旗下多個部門推出自願離職計畫(Voluntary Exit Program,VEP),並同時宣布新的遠距辦公規定:
- 自願離職計畫範圍涵蓋 Knowledge & Information 與 Core Engineering、Marketing 等部門的美國員工,給予 14 週薪資起跳的資遣費,再鼓勵員工自己評估去留,強調:「若您對策略無共識、對角色不再有熱情,自願離職計畫是友善出口;表現優異且熱血的同仁,衷心希望您留下。」
- 從 9 月起,要求居住在辦公室 50 英里內的遠距員工需每週到辦公室至少 3 天,未達標者將視同自動離職,並依規定發放遣散費。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舉與 2023 年的大規模裁員形成對比,Google 用更溫和、主動的方式,把去留主動權交還員工,讓員工選擇體面離場,將不願或不適應 AI 策略的阻力外部化,既保留轉型動力,同時也為巨額的 AI 基礎設施投資釋放資金空間。
共同訊號:AI 轉型即人力資本重整
不論是 Shopify 的「先談 AI、才能增員」,抑或 Google 的「不強留、但要對齊」,兩家公司皆傳遞同一訊息:
- 會用 AI 從加分項升級為職場門檻:設立新的職場門檻,讓「不會 AI」與「抗拒 AI」的員工慢慢離開職場。
- 員工心態與能力落差成為轉型關鍵:很多企業轉型挑戰不在技術,而在員工心態與能力落差。對員工而言,既是抉擇點,也是重新定位自身 AI 技能與職涯方向的契機。
- 人事決策首要是能否與 AI 共生:兩家企業都將「能否與 AI 共生」作為人事決策的第一關卡,表面上看似談技術升級,實質上是將人力調整、AI 投資與 AI First 策略緊密結合,在企業內部形塑新的人才輪廓。
以人為核心的 AI 轉型才可長可久
AI 導入往往不只是系統建置專案,更接近是人力資本轉型專案。真正導入阻力常來自員工的心理安全感與技能差距,而非受限於模型效能,員工對「被 AI 取代」非常敏感,無形之中的抗拒心態是阻礙企業 AI 落地的根本原因。
Google 以「體面離場」讓不適應者主動退出,Shopify 用「AI 基本門檻」篩選人才。表面上看似一硬一軟,骨子裡卻同樣透過最小成本,留住最具 AI 共生潛力的員工。這兩家公司的人力調整政策,給許多想要導入 AI 卻被無形力量給牽制住的企業,一個很好的啟示與值得參考策略做法。
在這場變革中,關鍵不僅是留下會用 AI 的人,更在於如何讓每位員工在轉型洪流中重新找回定位、重塑價值。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組織結構多元的臺灣企業主管而言,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才能兼顧成本、效率與人才發展:
- 把投資眼光放在人,而不是模型:演算法 3 個月就更新,員工的成長心態與跨域能力才是最持久的底層資產。
- 不想跟上 AI 速度,也不用勉強:鼓勵員工自己評估,開一扇門讓員工可以選擇尊嚴離場,同時也開另一扇窗,加速 AI 賦能與提升 AI 素養。
- 打造清晰的 AI 能力地圖:定義「AI 可取代」與「AI 難以替代」的工作範疇,並將其納入職務說明書與績效指標,讓員工對未來技能要求有明確方向。
- 分階段、有溫度的技能升級機制:先行在重點部門推動短期工作坊與實作課程,再廣泛擴散到全公司,過程中搭配導師制或學伴制,確保學習成效並兼顧心理安全。
- 設計彈性退出與內部再部署方案:除了自願離職方案,應結合內部轉調機會,協助不適應者找到「AI 以外」仍有發揮的崗位,避免一次性裁撤造成創傷。
- 結合績效激勵與心態轉變輔導:建立「AI 活用獎金」或「創新專案資源池」,鼓勵員工以小組或部門為單位進行 AI 應用實驗;同時提供心理諮商或行為教練資源,化解因不確定帶來的焦慮。
- 持續監測、動態調整人力結構:每季透過 KPI 與員工調查雙軌評估 AI 採用成效,並據此調整人才需求、培訓計畫與預算分配,形成滾動式轉型節奏。
唯有將這些要素融入組織運作,企業才能真正把 AI 轉化為持續創新的動能,而非下一波離職潮的導火線,使 AI 與人才共生共榮,驅動永續競爭優勢。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