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代理型 AI」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如同微軟提出的「代理式網路」(agentic web)的概念,已經將「AI 代理」進一步往前推動,而「模型上下文協議(MCP)」則被視為實現「代理式網路」和可擴展 AI 應用(包括生成式 AI)的關鍵基礎。
編譯/Frances
在人工智慧領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推論和內容生成方面的顯著進步,企業面臨著一個關鍵挑戰:如何讓這些強大的 AI 模型有效地與其現有的資料、工具和系統進行互動。過去,每個資料來源或工具都需要建立客製化的連接器,導致 Anthropic 公司將其描述為「N×M」(多乘多)的資料整合問題,使得真正互聯的 AI 系統難以擴展。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為了解決這項挑戰,「模型上下文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應運而生。MCP 是由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 Anthropic 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的一項開放標準與開源框架。目的在於標準化 AI 模型(特別是 LLMs)與外部工具、系統和資料來源整合及共享資料的方式。許多技術作家將 MCP 譽為「AI 應用程式的 USB-C 連接埠」,強調其作為語言模型代理與外部軟體之間通用連接器的目標。MCP 提供了一個與模型無關的通用介面,用於讀取檔案、執行功能和處理語境提示。
MCP 的技術架構:如何實現無縫整合
MCP 的核心運作基於「伺服器-客戶端」(server-client)架構,這使得 AI 模型能夠安全地、雙向地連接到各種資料來源和 AI 驅動的工具。
- MCP 伺服器(MCP Servers)
- MCP 伺服器是提供執行特定功能或公開資料能力的實體。它們可以是企業內容儲存庫、業務工具或開發環境的介面。
- 開發人員可以選擇透過 MCP 伺服器公開他們的資料。例如,Anthropic 維護了一個開源的 MCP 伺服器實作儲存庫,支援流行的企業系統,如 Google Drive、Slack、GitHub、Git、Postgres 和 Puppeteer 等。
- 企業也可以建立客製化的 MCP 伺服器來連接專有的系統或特定的資料來源到 AI 模型。
- MCP 客戶端(MCP Clients)
- MCP 客戶端通常是 AI 代理(AI agents),它們充當 MCP 伺服器與 AI 模型之間的中介者。
- 當使用者向 MCP 客戶端提出自然語言請求時,客戶端會利用 AI 模型(例如 LLM)來處理該請求。
- 接著,客戶端會根據 AI 模型處理的結果,指示 MCP 伺服器執行所需的操作。
MCP 協議的作者指出,該協議刻意重用「語言伺服器協定」(Language Server Protocol,LSP)的訊息流概念,讓編輯器和 IDE 能夠與程式語言後端服務溝通,從而提升對多種程式語言的支援能力。同時,MCP 透過 JSON-RPC 2.0 進行傳輸,這意味著 MCP 建立在現有的、成熟的協定基礎上,有助於其廣泛採用,也就是說,JSON-RPC 2.0 正是 MCP 讓 AI 代理能夠與外界「說話」和「行動」的具體「物流」系統,確保訊息能夠被正確地發送和接收。Anthropic 也釋出了包含 Python、TypeScript、Java 和 C# 等多種程式語言的軟體開發套件(SDKs),以幫助開發者快速上手。
MCP 的應用方式與未來展望
MCP 的設計目的在於讓 AI 系統更簡潔、更可靠地存取所需資料。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
- 桌面助理:例如 Claude Desktop 應用程式可以在本地運行 MCP 伺服器,讓 AI 安全地存取系統工具和使用者檔案。
- 企業助理:允許內部 AI 助理從專有文件、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和公司知識庫中檢索資訊。
- 多工具代理工作流程:支援代理式 AI 系統協調多個工具,例如結合文件查詢與訊息 API,以實現跨分散式資源的鏈式思考推論。
- 軟體開發工具:整合到程式碼編輯工具中,使 AI 程式碼助理能夠即時存取專案上下文。
MCP 的開放標準特性促使其獲得了迅速的採納,有助於實現類似 HTTP 之於網際網路或 SMTP 之於電子郵件的革命性影響。微軟(Microsoft)、Cloudflare、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 等業界巨頭都已宣布支持 MCP,這股強勁的動能表明 MCP 有望成為實現代理式 AI 革命的關鍵基礎。
總體而言,MCP 的出現為生成式 AI(特別是 LLMs)克服了資料隔離的限制,將其從單純的「生成」資訊,提升為能夠「理解、行動並協調」的自主系統,為企業帶來更深層次的自動化和價值創造。它為 AI 應用程式提供了一個統一的連接器,使得 AI 能夠從孤立的情報庫中解脫出來,真正融入到企業的營運核心。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