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輸出海外 臺灣有絕佳本錢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由 12 家醫療體系、3 家學協會、4 家健康醫療產業等,共同成立的 MET,預計前進東南亞市場設立醫院。第一階段預計在馬來西亞或泰國選擇合適夥伴,並且在新加坡設立控股公司,以便就近支援東南亞據點。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2.6
臺灣醫療水準與品質享譽全球,醫療服務技術水平更是深受國際市場肯定,每年都有不少外國病患遠道而來求診。事實上,早在 60 年前,臺灣即基於「醫療無國界,服務無疆界」人道援助理念,向友邦推展醫療援助外交服務,隨後更轉變為更為多元醫療產業鏈合作,透過海外醫事人才代訓、國際醫療、醫療產業輸出、海外醫衛佈局等作法,將臺灣醫療產業推向國際化發展。
2016 年起臺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與五加二重點產業推動計畫,衛生福利部更陸續投入國際健康產業佈局以及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中長程計畫,逐步以「高品質、中價位」為核心概念,建立整體的國際行銷管道。在政府全力支持、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協助下,由 12 家醫療體系、3 家學協會、4 家健康醫療產業等,共同成立「財團法人臺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盟基金會」(Medical Excellence Taiwan,MET),預計前進東南亞市場設立醫院。
MET 執行長暨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說,MET 希望能在國際目標市場中,深入推廣臺灣特色醫療服務品牌,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的國際醫療服務內容,進而吸引更多病患到臺灣就醫。至於前進新南向國家之醫衛產業市場,則是以臺灣醫療產業特色服務及其發展優勢,進而擬定臺灣產業發展契機及成功模式策略,尋求進入新南向市場之機會,提升臺灣醫療實力輸出的機會。
臺灣發展國際醫療多時 累積成效佳

根據統計,自從 2018 年起到 2021 年底為止,新南向國家到臺灣接受醫療服務有 51 萬人次,儘管受到疫情影響近兩年國際病患數量大幅漸少,但隨著臺灣逐步鬆綁邊境管制,預期後續人數會持續增加。除國際病患數量增加外,臺灣整體醫療體制也相當健全,至今亦已為 126 個國家培訓逾 3,000 名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公部門已委託醫學中心前進東南亞市場,全力展開一國多中心計畫。
[ 2022年度CIO大調查報告下載 ]
根據 MET 基金會提供資料,基金會成立時有兩大任務,第一個是與日本 Medical Excellence Japan(MEJ)合作拓展國際醫療,目前雙方預計 2022 年 9 月簽署合作備忘錄。第二個任務是延伸政府新南向政策,將臺灣醫療健康產業延伸到東南亞國家,初期將在東南亞各國設立示範據點,讓臺灣的精準健康、數位醫療及高階醫材藥品可在當地推廣。
吳明彥指出,MET 海外佈局方式,主要是與當地夥伴合作設立醫院,由臺灣醫院佔股 51%,初步鎖定規模為 300 床左右的中型醫院。目前已經有馬來西亞吉隆坡、檳城及泰國曼谷等四個投資案正在評估,有些是當地醫院、有些是取得醫療執照的業者,此外亦有菲律賓及中東國家表達與合作興趣。至於新加坡部分,由於醫療技術與臺灣差距不大,初步將在當地設立控股公司,以便就近支援東南亞國家的營運據點。
先天條件佳 發展國際醫療有優勢
COVID-19 疫情,帶動全球各產業加快推動數位轉型的速度,也讓各國醫療體系的能力與潛力受到嚴苛考驗。即便是向來較為保守的醫療產業,在整體營收依然虧損的狀況下,也不再像從前猶豫、觀望或掙扎,反而加積極地評估與導入數位科技,應付日後可能接踵而至的嚴峻挑戰。無論醫療院所規模大小,又或者過去在數位化、智慧化的步調快慢,都著手加快推動智慧醫療,引進 IoT、AI 等各項新技術,為日後營運發展奠定基礎。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吳明彥指出,以美國市場為例,在 COVID-19 疫情衝擊下,遠距醫療呈現增長 400 倍的趨勢。臺灣若要推動遠距醫療,可以跳脫傳統由醫院開立藥單的模式,讓病患接受看診時,可獲得醫師提供內含此次診療處方的一組 QR Code,便於到自家附近藥局領藥。在創新科技持續湧現的當下,此種降低醫療院所負擔的模式,應該是可以實踐的作法。
此外,臺灣有最好智慧醫療技術,也有完善的 HIS、PACS 系統,擁有發展國際醫療的先天條件。特別是在智慧醫療成為顯學下,MET 會攜手與 ICT 公司產業合作,將各種醫療元素包裝成最好的模式,進軍東南亞市場。
健保享譽國際 然而背後隱藏重大隱憂
1990 年 5 月 12 日成立的中華民國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是由各地私立醫療院代表通力合作所成立,當初主要想要解決只是 1990 年在勞保甲、乙、丙表第一次公佈時,未與醫療院所代表充分協商溝通,導致各層級醫療給付降低 50% 左右,嚴重影響到私立醫院與診所的生存。時至今日,私立醫療院所已承擔臺灣 70% 以上的醫療服務,對維持臺灣醫療環境穩定、推動國際醫療合作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經濟學人於 2000 年公布的調查結果,臺灣健保成績排名全球第二,能有如此亮眼成績,這是 1980 至 2000 年之間累積的基礎。不過再經過近 20 年後,2018 及 2020 年根據國際期刊 Lancet 發表全球健康照護品質評比,臺灣整體成績從從 85 分倒退至 79 分,不僅輸給日本,也輸給新加坡及韓國。
吳明彥表示,自 2007 年起到國際市場行銷臺灣醫療時,常被問臺灣醫療為何 CP 值如此高。我認為箇中關鍵在於臺灣公私立醫療比例為 3:7,這是一個神奇數字,也造就全球最具競爭力醫療體系。政府不需負擔私立醫院預算,而私立醫院為了生存,則會善用各種管理方式,其高效益服務也刺激公立醫院的進步。第二組神奇數字是醫界發展最好的 1980 年,當時是勞保體系的時代,給予醫院較高的自費空間,醫療管理成績較好的醫院,大約有 12% 的利潤空間。如此一來,自然能夠滿足醫院更新醫療儀器,引入新藥材及調高醫事人員薪資等需求,發展醫療並與國外競爭。
私立醫院虧損連連 將衝擊醫療量能
然而隨著健保總額制度實施 18 年,卻反而種下惡化醫療品質的前因。根據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深入研究發現,在總額實施前,臺灣醫療支出每年平均成長率 10-12%,總額實施後,平均降到 3-4%。若以每年平均減少至少 5% 計算,即代表今年收入是 1,明年將僅 0.95,後年則減少為 0.9025,此種獨創每季總額浮動點值,導致醫療院所經營空間被強力限縮,並嚴重斲傷醫療品質。
根據 2018 年健保公布全台 19 家醫學中心財務狀況,有 10 家醫務收入(即不包含停車場及美食街等收入)虧損,過去管理效能最好的林口長庚,虧損達 3.9 億,彰基及台北馬偕也虧損近 9,000 萬。長庚醫務收支逐年惡化,是全台私立醫院經營惡化的體現。一般而言,私立醫院在沒有政府預算補助,必須有 10% 的利潤空間才能正常發展,全球醫療品質最好的 Mayo Clinic 為例,2021 年仍有 12 億美元利潤。
吳明彥表示,以當前健保署掌握私立醫療院所經濟命脈的狀況,全國醫療體系事實上已經是「類公營」型態。
「因此若私立醫療體系崩壞,勢必會衝擊到公立醫療醫院運作,政府應該正視私立醫療院所虧損的問題,否則最終受害將是全體國民。」吳明彥解釋:「因此,我建議應該朝向四大面向著手,首先此次 COVID-19 疫情,因醫界配合政府,防疫成功且創造臺灣經濟正成長共 2 兆產值,建議以 2,000 億元補助私立醫療院所總額預算的長年不足,政府去年超收稅收 4,000 億元,絕對有能力承受一次性補助。」
其次,考量到 COVID-19 將持續延燒,加上其他重大傳染病帶來的威脅,政府應考慮將所有公私立醫院的防疫團隊,含其人員薪資及相關配備經費,由疾管署每年編列公務預算補助,減少各醫院財務負擔,疫情發生時也有更良好的溝通與協調。
第三點,智慧醫療及數位化醫院是國際性競爭產業,結合 ICT 及智慧醫療可驅動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在政府大舉編列前瞻基礎建設經費時,也應該考慮逐年編列預算補助公私立醫療院所有資訊支出,這部分如同基礎建設般的重要。以新加坡近期投資 20 億美元引進美國 Epic systems,藉由全面更新醫院資訊系統為例,若不儘早投資資訊系統,日後恐怕影響整體醫療品質。第四點。臺灣商業健康保險一年總收入 4,000 億,理賠率卻僅有 30%,相較之下美國法定理賠率是 80%,第一來源是商業保險,第二來源是國際病人的自費醫療收入。主管機關應該適度開放自費醫療,才能維持私立醫療院所的正常運作。
私醫協致力推廣國際醫療 攜手科技業搶攻商機
為協助臺灣發展國際醫療,2006 年 2 月 14 日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共同簽署成立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主要業務為臨床醫療小組、友邦國家醫事人員來台訓練計畫,除第一線提供友邦國家之民眾健康照護、醫療服務,更藉由合作機會與當地醫護人員進行臨床技術交流及教學。此外,更進一步提供當地醫護人員來台接受臨床訓練,以醫療知識與技能傳授交流,達成臨床技術轉移之目的,並實質提升友邦國家之醫療服務品質以及改善當地之公共衛生情況。
吳明彥指出,2008 年起行政院衛福部委託我們經營該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努力推廣臺灣醫療服務與相關產業,以呈現「醫療走出去,病人走進來」的總體目標。此小組是臺灣醫療旅遊發展的重要平台,促進以衛福部為首的政府機關、醫療機構及民間業者之間在產官學之合作,將臺灣優良醫療服務推廣到全世界,成為外國病人醫療旅遊的首選。
近來不少高科技業者也開始切入醫療產業,推出各種醫材、設備等方案,若能結合臺灣醫療產業實力,共同開拓海外市場,可望為資醫產業營運發展帶來全新商機。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