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陽實業度過疫情衝擊 持續坐穩成衣產業寶座
面對COVID-19衝擊,聚陽實業持續強化供應鏈管理、產品研發等作法,順利在成衣產業市場保有強大競爭力。
採訪/施鑫澤 文/林裕洋 刊期/2021.05
雖然紡織業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然而在台灣廠商持續接軌國際趨勢、投入創新研發,全力投入高附加價持產品的開發工作,目前已在全球紡織產業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如在備受關注的2019台北紡織展(TITAS 2019)上,身為全球成衣界領航者的聚陽實業,則展出一系列動和時尚、3D科技和智能服飾,完美詮釋機能應用、智慧紡織、永續環保、智慧製造等大會主題。
以近來備受關注的機能智慧衣,聚陽實業透過特殊版型、舒適材質,整合專利導電材料與生理感測技術,開發兼具時尚的智慧衣。如此一來,則可了解應用於運動健身、健康管理等各場域的真實需求,建立使用者連網的AIoT創新應用,全面提升運動效能與生活品質。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企業IT導入趨勢 ]
聚陽實業企業資源發展處總經理黃渝晴指出,因應受到全球老年化人口逐漸增加趨勢,以及現代人對健康日益重視、IoT技術成熟等因素,聚陽實業投入機能智慧衣多年,目前已經有非常不錯的研發成果。例如我們開發出提供醫院長期照護應用所需的智慧衣,透過不間斷測量心跳、卡路里、步數與睡眠情況,將資訊上傳雲端分析資料後,再提供給醫院之醫師進行判斷。
值得一提,因應極端氣候,現今智慧衣正朝發熱溫控、智冷涼感等方向發展,加上隨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民眾健康意識提昇,聚陽實業積極研發各項穿戴式智慧服飾,在收集穿戴者個人生理訊號之餘,還可整合個案管理程式,未來可應用在疾病管理追蹤上,以大健康概念,逐步佈建完整的跨產業合作生態鏈。
中美貿易戰、COVID-19 衝擊紡織業發展

在追求低製造成本、規避匯率衝擊下,1980年代起許多台灣成衣廠商選擇到海外設立生產基地,而堅持根留台灣的聚陽實業創辦人周理平,反而選擇在1990年成立聚陽實業,至今已在全球成衣產業價值鏈中取得關鍵地位。該公司秉持著誠信、團隊、分享的文化堅持,在經營團隊運籌帷幄下,不斷創造新商業模式並跳脫傳統成衣代工廠的框架,除建立全球綿密的原物料供應鏈體系,並逐漸拓展成衣製造的產銷範疇。
目前聚陽實業的營運據點遍及全球各地,在台灣總部與印尼、越南、柬埔寨、中國、菲律賓等地共有3.3萬名員工,並以嚴謹的管理思維與豐富的產業經驗,打造先進的管理系統,協調業務行銷、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全球運籌、市場趨勢分析等的功能網絡,使聚陽現已成為台灣成衣界領航者,同時亦是美、歐、日、台各大服飾品牌與零售業者的主要合作夥伴。
[CIO都在讀: 10個數位轉型成功案例 ]
2018年底爆發的美中貿易大戰,加上COVID-19影響,驅動全球供應鏈的改變。聚陽實業的研發中心位於台灣,生產基地則以印尼、柬埔寨、越南為主,搭配非洲的代工夥伴,正好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也將兩大因素衝擊降到最低。
黃渝晴說,以往紡織業是追求大量生產模式,專注在規模、成本即可。但是過去幾年全球卻有很大變化,要注意政治因素、經濟狀況,加上環保議題、消費者意識抬頭、公共安全等議題,因此供應鏈體質不僅要好,也得具備彈性機制,才能因應突如其來的衝擊。
聚陽實業的供應鏈管理向來備受肯定,該公司對各個客戶旗下品牌與服飾種類需求,均由專業部門進行研究與分析,同時掌握歐美最新流行資訊,將最新、最適合的布料、副料提供給客戶。除了滿足客戶需求所進行的主副料新材質開發外,亦自行研究市場與客戶所需要的材質,搜尋適合的供應商,以滿足客戶前期開發與下單的龐大需要。
其次,該公司也積極研究原料生產區域的個別優勢,建立材質定位,達到區域間互補成效。為了快速達成開發與交貨的時效,聚陽事業的主副料開發區域主要集中在亞洲,一方面於開發階段即可主動提供客戶最新、最精確的訊息,另一方面則可提昇服務品質與效率,為客戶兼顧及掌握流行、品質、成本、速度等四個重要元素。同時,該公司也強化在當地化供應鏈的發展,配合客戶快速反應訂單需求,採用當地供應商,縮短從下單到交貨的時間。
少量、多款、短交期 後疫情時代新常態
回顧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雖然台灣當機立斷宣布停止來自特定中國城市的航班,但是受限於口罩、防護衣等醫療用品不足,讓民眾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中。在行政院著手籌組口罩國家隊之際,已有製造防護衣經驗的聚陽實業,也毅然主動宣佈投入生產P3等級防護衣、隔離衣之列,扮演醫護人員的強大後盾,能安心對抗COVID-19疫情衝擊。
[CIO都在讀: 七步驟扭轉接手的IT部門 ]
雖然最後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宜,對P3防護衣需求數量大減,也造成聚陽實業部分損失,所幸該公司在獲得寶貴生產經驗之後,也陸續進一步取得美國的醫療級認證、歐洲的CE認證等,為公司增加新的營收管道。不過,為抑制COVID-19疫情蔓延,各國政府被迫紛紛採取封城策略,也導致消費市場景氣不佳,也衝擊聚陽實業的2020年上半年獲利狀況。
黃渝晴表示,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受限於全球零售市場銷售不振,不少客戶都被迫中止新產品開發計畫或選擇刪減訂單,我們在衡量客戶與公司營運撞撞抗後,決定承受部分減產損失。雖然此舉對公司獲利有所影響,但是隨著2020年下半年亞洲疫情控制得宜,部分客戶也再度選擇與我們合作,也讓公司營收得以逐漸回溫。而我們也觀察到現今客戶相當重視市場的反應,以避免庫存的堆積壓力,因此少量多款或依照銷售狀況快速補貨的下單模式,已成為未來下單的主流方式,所以我們也積極因應此種少量多款且短交期的訂單。
資訊基礎架構扎實 快速回應疫情衝擊
因應後疫情世代的少量多款,且短交期的訂單趨勢,聚陽實業決定從三大面向著手,首先是擴充設計研發資源,藉用外部時尚數據資料庫的使用加上公司內部資料分析,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的市場趨勢建議。其次,加強生產短單能力與產區調度能力改善訂單流程之操作、調整生產線作業模式,加強中央與產區之資訊互動時效。最後,則是強化供應鏈管理,建立快速反應的能力培養策略型合作供應商,嚴格篩選具備快速反應且全球佈局之廠商。另外,加速進行採購當地化之策略,以降低成本與加快時效。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受到疫情影響,部分國家仍然處於停工狀態,以至於全球供應鏈處於缺料、缺工、缺櫃等三缺狀態。過去 Just in Time 的豐田生產模式,已經無法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新局面。」黃渝晴解釋:「面臨全球貨櫃不敷使用的狀態,許多客戶可能會要求提早交付訂單。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快速掌握全球各地的生產狀況能力、物料狀況等,並在1~2個小時內完成模擬、回覆客戶,此時ERP、MES系統就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
聚陽實業資訊部資深經理謝孔超說,要滿足後疫情世代的需求,企業的資訊基礎架構要非常扎實,不可能現在才上MES系統。以往,聚陽實業對於引進創新科技並不吝嗇,所以資訊架構基礎非常完善、生產線也早完成E化工作,因此系統只需要經過微調,即可滿足目前的營運需求。
推出3D展覽平台 滿足客戶賞衣需求
在競爭激烈的成衣市場中,聚陽實業能保有強大競爭力,成為眾多世界級品牌業者的合作夥伴,關鍵在於不吝嗇引進創新科技。如隨著VR技術成熟且普及,該公司也在展示中心引進 HTC VIVE,讓遠道而來的客戶,能夠看到成品穿在模特兒身上的感覺,作為是否採購的依據。在後疫情時代,面對面會議、參訪已成為奢求,所以該公司著手打造3D數位攝影棚,為產品拍攝3D數位目錄,讓消費者可透過線上瀏覽方式,找出有興趣的產品,同時確認是否符合實際需求。
黃渝晴指出,聚陽實業是從傳統製造業起家,所以接觸創新科技過程中,自然會思考能否落地。早期推動數位轉型時,我們一度甚至想創新、維運等兩大團隊整併,後來與資訊部門緊密合作之後,發現工程師之間的性格有極大差異,有得以維持現有流程穩定為主,有的希望嘗試新技術,硬要組成一個團隊的難度極高,也可能無法達成預期效果。所以最終還是維持原有編制,不過我們希望創新團隊在嘗試新技術時,10個專案中至少能有2-3個技術能落地。
目前聚陽實業已導入超過50個流程機器人(RPA),對降低工作負擔有極大幫助。而受惠於推動數位專案成效逐漸浮現,員工也擁有數位化意識,如當客戶傳真資料過於傾斜時,也主動提出運用AI解決問題的需求,對於提升競爭力有極大幫助。
謝孔超指出,至於AI與大數據部分,我們也開始著熟手嘗試使用,目前正用於檢測產品的瑕疵部分,藉此達到提高產品品質,同時減輕第一線工作同仁的負擔。
隨著全球市場的快速轉變,加上各種創新科技的浪潮,逐步翻轉產業競爭的態勢。現階段聚陽實業除持續強化現有的核心能力,更不斷的思考如何運用創新的科技技術與經營模式,提供更高附加價值的整合性服務。目前已是美歐國際服飾品牌與通路的主力合作夥伴,未來在彈性的佈局規劃、新區域市場開拓下,仍可創造無數的商機。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