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在自駕科技與智慧交通迅速崛起的時代,無人車已不再只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而是正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數位轉型學院最新一集的《大師543》節目中,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特別邀請中華汽車總經理曾鑫城,探討無人車發展三大驅動力,包括科技創新加速、產業需求以及政策與法規的鬆綁。
「無人車不只是車輛技術的進化,更是跨領域系統整合的成果。」曾鑫城畢業於清華大學核工系,早年投身汽車產業,見證臺灣車輛工業的轉型。他在節目供深度探討無人車產業的挑戰與機會,以及臺灣在智慧移動版圖中的角色與定位。他指出,無人車需要結合車體製造、電動馬達、資通訊、感測器與AI演算法,背後牽動的是龐大的供應鏈升級與產業轉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無人車發展 三大核心驅動力
- 科技創新的加速
包括感測器價格下降與AI演算法突破,讓自駕車從實驗室走向道路。
- 產業需求的迫切
物流、共享運輸、長照醫療等場景都需要更高效率與安全性的智慧交通方案。
- 政策與法規的鬆綁
政府在試驗場域、道路測試與法規制定上的態度,將直接決定產業落地速度。
曾鑫城特別提到,臺灣已有相關試驗專區,並逐步建立無人車測試環境,但若法規始終保守,建議未來應積極加速,以免錯失國際競爭力。
中華汽車是臺灣車輛工業的重要一環。面對電動化、智慧化的浪潮,曾鑫城認為臺灣的挑戰主要在於市場規模有限與法規限制。
然而,他也強調臺灣的優勢不容忽視,包括電子與資通訊技術強項:可與車輛結合,打造「車聯網」與智慧駕駛解決方案。製造靈活度高:臺灣供應鏈能快速客製化,適合新型態車輛應用。人才跨領域整合力:來自機械、資工、AI的人才合作,有機會在新賽道脫穎而出。
他指出:「未來臺灣不一定要造整車,但一定要在無人車系統整合與應用場景找到自己的定位。」
詹文男也與曾鑫城討論了無人車在生活中的多元應用。舉例來說,在偏鄉地區,無人車可用於醫療物資配送,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在城市物流,無人車能進行夜間配送,降低人力與成本壓力;在高齡化社會,未來甚至能讓長輩透過智慧叫車系統,享受安全便利的移動服務。詹文男也幽默補充:「或許有一天,無人車還能主動和獨居長輩打招呼,讓交通工具也能傳遞溫度。」
[ 推薦閱讀:Level 3 自駕與 AI 充電系統獲獎 經濟部推動智慧車輛產業鏈 ]
對於未來發展,曾鑫城呼籲政府應扮演「加速器」的角色,積極推動。包括:
- 法規鬆綁:
逐步允許多車協同作業。
- 示範場域建立:
讓企業有實際試煉與應用的舞台。
- 跨部會協調:
從交通、經濟到科技政策,需整合資源,推動智慧交通成為國家戰略。曾鑫城也提醒,臺灣雖然市場小,但可以透過區域合作與出口策略,將技術與解決方案推向國際。
節目最後,詹文男總結:「無人車不是單一技術,而是一個跨界整合的生態系。臺灣若能在法規、應用與產業鏈上形成合力,就有機會把智慧交通打造成下一個護國群山。」
這場對談不僅點出臺灣的挑戰,更勾勒出智慧移動的未來藍圖。隨著無人車技術逐步成熟,臺灣如何把握契機,將決定是否能在全球智慧交通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