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為璽
生成式 AI 不只改寫企業流程,也正在重塑高等教育,原因很簡單:教育的本質是知識的傳遞、應用與反思,而這正好是生成式 AI 的拿手戲。對大學與研究機構而言,AI 助教不只是「省時工具」,更是回應三個結構性壓力的解方:規模與成本、學習者行為轉變、以及人才競爭。
因此,AI 助教的真正命題不是「要不要導入」,而是「如何善用」,如何讓演算法補位,讓教師回到高價值的啟發與判斷;如何用技術拉近教育公平,同時守護學術誠信;以及如何把校園的 AI 能力,轉化為企業與國家的人才紅利。
接下來,我們以實際案例點出優勢,再直面缺點、提出因應,最後給出前瞻趨勢與行動路線。
AI 助教正走進高等教育核心
在今日的校園裡,AI 助教不再只是概念,而是逐漸成為師生日常的一部分。根據 2025 年 Campbell Academic Technology Services的調查,高達 86% 的大學生已經在學習中使用 AI,其中 54% 每週使用,近四分之一甚至每天依賴 AI 工具。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學生最常用的方式包括:請 AI 解釋課堂上難懂的概念、快速整理參考文獻、協助寫作,甚至在備考時透過 AI 生成練習題。
對學生而言,AI 不僅是「工具」,更像一個私人助教。多所名校已經在課程中實驗 AI 助教,以下舉出國際實際案例。
▍哈佛大學的實驗案例
哈佛大學嘗試在物理課程導入 AI 教學系統,結果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超過兩倍,完成作業的時間也明顯縮短。這不僅證明了 AI 在「即時反饋」與「個別化解釋」上的強大能力,也揭示了高等教育中最稀缺的教師一對一指導資源。對管理者而言,這個案例帶來一個清楚訊號:AI 不僅是輔助工具,更可能成為提升教育規模化與效率的關鍵。
▍Khan Academy 的實踐
這家以開放教育著稱的非營利組織,推出了名為「Khanmigo」的 AI 教學助手。它能協助教師快速生成教案、設計題目,甚至自動草擬形成性評量的規準。許多教師表示,過去被繁瑣的行政事務所困擾,如今因為 Khanmigo 的協助而獲得幫助,能把更多時間投入到與學生的深度對話與思維啟發。這一案例顯示:AI 助教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替代,而在於「還給教師時間」。
▍Code.org 的應用場景
在程式教育領域,Code.org 開發了一套 AI 助教平台,能即時批改學生的程式碼作業,並提供具體而清楚的修改建議。這不僅讓學生在最需要的時刻得到即時回饋,也大幅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回饋時間。對於需要同時指導數十名學生的程式課教師而言,這樣的工具等同於「延伸了教學能力」。
同時,它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效率,避免因等待回饋而中斷學習動力。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 AI 助教並未「取代老師」,而是釋放了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使其能更專注於對學生的教學與啟發。換句話說,AI 的價值並非單純的效率提升,而是讓教育的品質趨向更多的精與準狀態。
功能價值:高等教育的意涵
AI 助教的價值不只在於提升課堂效率,更在於推動高等教育的結構性轉型,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到學校治理皆受影響,總共分為四個重點。
- 其一,個別化學習得以落地;AI 依學生歷程自動生成練習與解釋,於最需要時提供即時補救,讓弱點即時被偵測、誤解當場被修正,降低兩極化與重修率,成效與學習自信同步提升。
- 其二,效率與成本重分配;AI 協助出題、批改與行政,教師把時間用在引導思辨、設計活動與一對一診斷,師資效能得以規模化擴張並提高教學密度。
- 其三,學習體驗與教育公平提升;AI 的不限時空回應、多語支援,使偏遠與資源不足學生亦能獲得近似一線的支持,縮短城鄉與時區差距。
- 其四,人才培育與產業連結;AI 素養已成職場必要條件,把與 AI 協作、查證與反思納入課程產出,能讓畢業生更具競爭力與思辨力,並帶動實習與產學合作的正循環。
總結而言,AI 助教是教育的「放大器」;放大學生的學習、教師的影響力與學校的治理效能;關鍵不是要不要用,而是建立人機共教的新常態,以清楚政策、可追溯機制與數據指標作為護欄,讓創新可驗證、誠信可維護,轉型才會真正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風險與治理:落差、誤差與治理三重壓力
AI 助教雖能帶來效率與規模,但風險同樣會被放大,當人、制度與使用情境未同步時,問題最常集中在採用落差、認知誤差與治理缺口三處。
首先是落差,學生把 AI 納入日常學習已成常態,教師與課程規範卻仍在摸索,於是出現「學生大量使用、教師不放心」的問題,不同教師的規定與評量標準不一致,導致作業要求含糊、學習訊號混亂。建議將 AI 的可用與不可用情境、引用與佐證方式、提交格式與自述責任明確寫入課綱與作業說明,並啟動教師培訓與同儕社群,確保評量口徑一致。
[ 推薦閱讀:打造企業 AI 知識庫 從高品質資料開始 ]
再來是誤差,現今的大語言模型可能產生幻覺與偏見,且往往以高度自信呈現答案;若學生缺乏查證,容易把「像真的答案」當成真答案,長期亦可能把推理與組織外包,弱化批判思維。課程設計宜把來源查證、理由說明與反例建構納入作業規格,要求標註資料來源與決策過程,並採用草稿—反思—重寫與口頭驗證等人審關卡,讓學習回到思考與證據,而非僅是產出。
最後是治理,校園 AI 工具涉及個資與學習歷程,必須落實資料最小化、權限分層、留存與刪除政策,並清楚界定作者責任、引用規範與學術誠信處理流程。制度面建議採試點、評估、擴散的推進路徑,設置跨單位委員會與事件通報與復盤機制;同時以儀表板指標化追蹤成效、效率、誠信與公平四個面向,定期公開與校內溝通,使創新跑得快、風險關得住。
從工具進化為平台的趨勢
AI 助教的下一步,不在於再添幾個炫目的功能,而在於能否被制度化、平台化並可治理,少點花樣,多點章法,才是高等教育真正需要的升級。
首先是平台化與在地化的成形,AI 助教與學習系統、題庫與學習歷程檔案整合,讓內容、評量與數據更加豐富。隨著隱私與法遵標準提高,私有化或混合雲部署將更常見,資料留校、模型受控、權限分層可追溯,同時也必須了解成本與風險,避免把今天的便利變成風險。
其次,是把個別化教學「做成流程」,讓人機共教變成日常。系統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軌跡自動出題、即時找出弱點並推送補救,關鍵節點留給老師把關,於是「大班也能有小班感」不再只是口號。老師把時間用在判斷與啟發,AI 負責重複且即時的回饋,教學密度和品質一起往上走。
接著是能力邊界的延伸:AI 助教不只看懂文字,還能處理語音、影像、圖表和程式碼,做到口語問答、圖表解析、實驗模擬與即時除錯,讓遠距與跨語教學更接近現場。
不過,多模態也會拉高資安與設備門檻;如果校內網路、硬體與師培沒跟上,新一輪的數位落差還是會出現。為了避免「自信但不正確」誤導學生,方向會走向「可驗證生成」:答案要能連回來源、標示不確定性、提供反例與版本資訊,讓學生學會和證據而不是權威對話。評量也會從一次定生死,改為可追溯的歷程與口語驗證,把學術誠信拉回可檢核的軌道。
最後,是把治理與指標真正落地。AI 既然進到課堂核心,也要進到治理核心。學校需要跨單位合作與滾動修訂,導入「試點—評估—擴散」的節奏,並用儀表板對外說清楚四件事:學習成效、效率提升、誠信風險、公平可近。
當「與 AI 協作、查證、反思」被寫進課程成果,並且能跟企業題目與實習接軌,AI 助教就不再是工具,而是可複製、可治理、可衡量的組織能力。真正的門檻,不在模型多厲害,而在管理有沒有到位。
AI 助教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回顧當前的趨勢可以發現,AI 助教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逐漸進入高等教育的日常現場,從哈佛到 Khan Academy,再到 Code.org,不同層級的教育機構都在嘗試用 AI 減輕教師負擔、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並透過個別化、即時化的學習支持,突破傳統教育長久以來的限制。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AI 助教並非要取代教師,而是成為教育資源的放大器,讓有限的時間與師資能夠發揮更高效的價值。
然而,機會與風險總是並行,學生大量使用 AI,但教師採用速度明顯落後,這種「落差」若未被重視,將放大落差。同時,AI 回答仍可能出錯,甚至有偏見,如何設立透明規範與審核機制,將成為教育決策者無法迴避的課題。
[ 閱讀更多 洪為璽 的專欄文章 ]
更重要的是,AI 工具的普及可能加劇數位落差,讓資源不足的學校與學生更難追趕主流。對高階主管而言,AI 助教的挑戰其實就是「人才戰略」的挑戰,若能透過 AI 助教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公平性,並讓學生在校園中習慣與 AI 協作,那麼畢業生將帶著更高的數位素養進入職場,企業與社會也能因而受益。反之,若教育體系對 AI 採取觀望甚至排斥的態度,將可能培養出一代在 AI 素養上落後於世界的年輕人,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下滑。
因此,AI 助教既是一個教育議題,也是一個國家與企業該重視的。它提醒我們,教育轉型不只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關乎整個人才供應鏈的重塑。對於今天的高等教育領導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不要導入 AI」,而是「如何善用 AI」。唯有在制度上設立規範、在治理上保持透明、在教學上堅守人性化價值,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讓 AI 成為推動創新與培育人才的助力,而非風險的來源。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