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董事長暨 SEMI 全球董事會董事徐秀蘭 8 日於 SEMICON Taiwan 展前記者會表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焦點已不僅限於製程技術與產能,關鍵材料掌握度正成為供應鏈韌性的核心。臺灣半導體產業若要持續保持優勢,必須在材料自主化、國際合作與永續發展上同步推進。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徐秀蘭以「關鍵材料,關鍵韌性:打造新世代半導體供應鏈永續基石」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許多關鍵材料雖用量不大,卻不可或缺,例如稀土、高介電常數材料、光阻添加劑、化學機械研磨液及稀有氣體等。一旦供應中斷,整個產業鏈可能受阻。
特別是碳化矽(SiC)和鎵(Ga),前者具備優異散熱特性,在高效能應用具發展潛力;後者則是氮化鎵與砷化鎵等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但全球九成以上產量集中在中國,出口更需許可,對產業構成風險。
[ 推薦閱讀:千億 AI 建設啟動 賴清德倡半導體非紅供應鏈 ]
她認為,半導體供應鏈需從「即時生產」(Just in Time)轉向「預防萬一」(Just in Case),雖然會增加成本、降低效率,但能確保供應穩定。疫情、地震等事件已凸顯單一地區過度集中所帶來的風險,國際間也逐漸形成「臺灣 +1」甚至「No China、No Taiwan」的布局思維,以分散供應來源。
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戰略重心從傳統的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轉向區域化(localization)或本土化。臺灣擁有台積電、日月光、聯發科等多家領先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推薦閱讀:吳田玉:臺灣 AI 與數據中心先進製程 未來 2 至 3 年持續領先 ]
針對臺灣的未來發展方向,徐秀蘭提出四點建議:
提升材料自主率:逐步推動關鍵且易受制材料的在地生產。
推動永續整合:加強替代氣體與環保化學品研發,並發展再生光阻劑、再生IPA及氬氣回收等技術。
深化國際合作:在自主研發的同時,持續與國際夥伴建立合作關係。
政策與人才支持: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並強化人才培育,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徐秀蘭強調,臺灣半導體產業除了要維持「強」的技術與產能,也必須追求「穩」與「永續」。唯有透過自主研發、國際合作與政策支持,臺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變動中保持領先,避免因關鍵材料受限而陷入不利局面。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