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勞動市場快速流動、疾病結構轉型與數位浪潮推動下,「臨床照護勞動結構再設計」已成為國家醫療治理的核心挑戰之一。衛生福利部預計從 2025 年啟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五年為期、四大政策範疇涵蓋「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規劃多元人才培訓、導入智慧科技醫療、社會責任醫療永續」,彰顯政策層級對臨床場域結構轉型的高度關注。我們可以從資訊長(CIO)視角,探討在此政策架構下,如何透過資訊治理與智慧技術,優化臨床環境並強化醫療體系的韌性。
文/黃冠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資訊中心副主任)

在醫療勞動市場快速流動、疾病結構轉型與數位浪潮推動下,「臨床照護勞動結構再設計」已成為國家醫療治理的核心挑戰之一。衛生福利部預計從 2025 年啟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五年為期、四大政策範疇涵蓋「優化醫療工作條件、規劃多元人才培訓、導入智慧科技醫療、社會責任醫療永續」,彰顯政策層級對臨床場域結構轉型的高度關注。我們可以從資訊長(CIO)視角,探討在此政策架構下,如何透過資訊治理與智慧技術,優化臨床環境並強化醫療體系的韌性。
一、臨床壓力的系統性解析:從人力流失到制度回應
近年來,護理人力流動率持續攀升,成為影響醫療體系穩定性的結構性挑戰。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新進護理人員取得執照後,五年內仍在職者比例不足五成,反映出醫護現場早已脫離單純「薪資不足」的問題層次,而是深陷於高行政負擔、流程破碎、資訊斷層與決策支援不足所構成的系統性疲勞。
在臨床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每日需處理大量非核心照護任務,包括重複輸入文書、手動轉介流程、跨部門溝通延遲與缺乏即時資料整合等問題,導致其專業價值無法有效體現,進一步造成職業倦怠與組織疏離感。這種「高專業、高消耗、低支持」的職場結構,正在侵蝕台灣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有鑑於此,衛福部於 2025 年啟動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即以「優化醫療工作條件」作為首要政策範疇,呼籲各級醫療院所應跳脫傳統人力補貼邏輯,轉而透過資訊科技與制度設計,建構支持性工作場域。其核心精神在於:以科技協助釋放人力、以數據強化照護決策、以流程整合減少系統摩擦。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此轉型框架中,資訊科技不再僅是單點工具導入,而應升格為驅動制度重構與流程再設計的核心槓桿(leverage)。例如智慧感測、AI 預警模組、生成式文書系統與跨院資料交換平台,皆可視為回應臨床壓力的技術解方,但其成效將取決於是否與實際工作流程、使用情境與治理架構高度整合。
對於 CIO 而言,這不只是資訊架構的升級任務,更是一場關乎醫療核心價值重塑的治理挑戰。透過資訊治理的系統性導入,我們方能真正將政策口號「醫護安心挺病人」轉化為可持續的臨床現場行動。
二、智慧科技的臨床轉譯:重塑照護流程的關鍵技術場域
智慧科技的核心價值,並非在於單點解決,而在於能否「轉譯」進入臨床決策與照護流程,改變醫療工作本質。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明確揭示「導入智慧科技醫療」的政策主張,不僅聚焦於 AI 臨床應用與資料共享,也強調醫療照護流程與運作效率的整體優化。這使得資訊科技不再只是技術選項,而是重構照護模式與提升病人安全的關鍵基礎設施,因此為使技術發揮長期治理功能,建議強化三類策略應用場域:
- 智慧感測與臨床決策融合
在高齡社會下,病人跌倒、離床、急性惡化的風險無所不在。結合感測器與邊緣運算的 AI 模型,可即時監測病人生理狀況與行為模式,主動預警照護風險事件。例如「AI 跌倒預測系統」透過持續監控行為異常與環境變數變化,能即時觸發通知護理站,縮短應變反應時間。此類系統不僅提升病人安全,也減少護理人員頻繁巡房與應變壓力,實現「科技減壓」的臨床價值。 - 生成式 AI 與智慧文書處理
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近年逐漸應用於臨床病歷與文書撰寫領域。透過語意模型分析病歷內容、自動生成護理紀錄摘要與醫囑說明,不僅可降低重複書寫負擔,也有助於提升醫療記錄的一致性與法遵完整性。
另外也可以進一步整合語音轉譯與醫療命名實體識別(NER)技術,讓臨床醫護團體在查房或急診流程中,以自然語言口述方式完成病歷初稿,再由 AI 完成摘要與建議項目,有望取代傳統的「人為打字→複查→歸檔」三段式流程,推進一種全新的臨床知識管理模式。 - 資料標準化與 FHIR 落地應用
數據若無標準,不僅難以交換,更難以應用。FHIR (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作為當前國際主流的醫療資料交換格式,其模組化與語意明確的特性,使其特別適用於建構跨系統、跨場域的資料整合架構。台灣已於 2024 年由健保署啟動 FHIR 資料示範場域,並預計逐步導入電子病歷交換、用藥紀錄整合與照護計畫追蹤等多項應用。
對於 CIO 而言,FHIR 的導入不僅是一種技術升級,更是資訊治理思維的轉換:它讓醫療資料從「封閉倉儲」走向「開放交換」,促成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資料流,並成為遠距醫療、照護連續性與跨院轉診的數據橋樑。
三、資訊治理的轉型責任:CIO 的四大角色重構
在數位轉型已成醫療機構競爭核心的趨勢下,CIO 的角色不再侷限於系統導入與維運管理,而是走向「臨床轉型的共同設計者」與「策略資源配置者」。面對健康台灣計畫所揭示的多重任務與高複雜性補助機制,CIO 更需具備跨部門整合、法遵監管理解與臨床需求共構的能力。因此本文歸納 CIO 當前應重塑的四大關鍵角色:
- 臨床資訊需求的協商者
CIO 需跳脫傳統「業務開發 IT 回應」的邏輯,改為與護理師、醫師、品質管理師與各行政單位同仁共同參與業務流程設計。透過需求訪談、服務旅程分析(service journey mapping)與場域觀察等方法,將使用者潛在痛點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設計規格。例如:將傳統轉診流程中5個手動環節,設計為3個自動化作業模組與 1 項審核觸發機制,進而縮短作業時間與降低人為錯誤,並透過閉環管理機制確保任務完成狀態與資料正確性可追溯與持續優化。 - 資訊治理與敏捷協作的推動者
在醫療情境中推動「資訊治理」(Information Governance)時,應同時兼顧合規性(Compliance)、資訊安全(Security)與資料可用性(Usability)三大核心原則。
此三者不僅構成臨床與行政應用中資料管理的基本架構,更是實現數位健康政策如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的重要技術支撐。唯有在法規遵循的基礎上,確保資料存取可控、安全傳輸與即時應用,才能讓醫療資訊在提升效率與品質的同時,達成風險可控與透明治理的目標。
因此,建議各院成立臨床資訊治理委員會(Clinical Information Governance Committee),由 CIO 擔任總協調角色,成員應涵蓋 IT 技術部門、法遵與資安管理單位、醫療品質與病安團隊、風險控管人員,以及第一線臨床代表等。該委員會可定期召開會議,審議資料使用邊界、AI 應用的倫理準則、系統重大變更事項與跨系統整合機制,建構具組織彈性與風險意識的治理文化。
此外,建議同步導入敏捷開發框架(Agile Framework),在快速迭代中納入使用者回饋與資料品質評估機制,不僅可大幅縮短開發週期與部署時間,也能提升跨部門溝通效率,讓資訊專案不再停留於「交付導向」,而是朝向「價值導向」與「持續優化」的閉環治理系統轉型。 - 法規與倫理風險的守門人
人工智慧與資料密集應用正快速滲透醫療場域,從臨床決策輔助、風險預測、到生成式病歷撰寫,各類創新應用雖具提升效率與準確性之潛力,然其背後亦潛藏資料濫用、模型偏差、結果不透明與法律責任不清等風險。面對這些潛在衝擊,CIO 必須從「技術管理者」轉型為「倫理與風險的守門人」,於資訊治理架構中納入完整的 AI 應用風險控管流程。
首先,應建立具制度化的 AI 倫理與風險評估機制(AI Ethics and Risk Review Process),針對以下關鍵面向進行分層管理與流程設計:
1.模型訓練資料來源:是否具代表性、合法取得與具多樣性(避免偏差學習)
2.演算法偏差(Bias)檢測與校正:是否進行公平性檢測,並設有模型修正機制
3.患者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AI 參與臨床決策時,是否明確告知其角色與限制
4.決策透明性(Transparency)與可追溯性(Auditability):是否能追蹤 AI 建議來源與過程,避免成為「黑箱式醫療」
建議可以導入 AI 影響評估表(AI Impact Assessment, AIIA)作為申請、開發與部署前的審查工具,並可與現有 IRB 審查流程或資訊應用委員會機制整合。另應設置智慧醫療應用審查小組(Smart Health Application Review Panel),協助跨部門評估 AI 技術導入之倫理、法規與病人安全風險,進一步提升資訊部門於組織治理中的信任基礎與策略影響力。
透過制度化倫理治理與風險辨識流程的建置,CIO 將不再只是推動 AI 技術的實作者,而是保障醫療 AI「可信任、可監督、可解釋」的治理設計者,使醫療數位轉型建立在長期可持續與合規共識的基礎之上。 - 價值衡量與政策連結的資源管理者
善用 KPI 與 ROI(Return on Investment)並不僅是商業管理術語,對於參與健康台灣等政府補助計畫的醫療機構而言,更是維繫經費持續性的關鍵指標。CIO 應擬定「技術導入-人力釋放-品質提升」的邏輯關聯圖,搭配定量資料(如工時減少百分比、報告時效改善、事件通報準確率等),作為年度預算規劃與政策回饋的核心依據。
四、從「工具導入」走向「制度升級」的數位治理路徑
資訊科技對臨床場域的影響,已從早期輔助工具轉化為制度設計的關鍵要素。當前所面對的,不僅是導入新系統的技術挑戰,更是重構照護行為、流程邏輯與治理模型的策略再造。健康台灣計畫透過政策性經費與執行審查機制,提供了一個以數據、標準與成果導向為基礎的轉型平台,也為 CIO 建立資訊治理治理體系創造契機。
[ 閱讀更多 黃冠凱 的專欄文章 ]
從資訊長的視角觀之,當前正是醫療機構由技術驅動邁向治理驅動的關鍵窗口期。如何整合政策資源、臨床需求與技術應用,實現臨床勞動負擔的結構性解套與科技效益最大化,將決定「健康台灣」能否真正落實於第一線現場,並使醫療體系邁向可持續與具韌性的未來。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