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受邀到韓國演講,韓國朋友除了對台積電的競爭力很有興趣外,最關切的還是三星電子該如何突破目前的僵局?一位韓國教授甚至問我,如果我有機會見到三星電子會長(董事長)李在鎔,會給他什麼建議?
我回答他兩個重點,一是我覺得三星的事業體太大又太複雜,一定要尋求改善。其次,我說韓國與台灣產業型態不同,不一定能學台灣,倒是日本索尼(SONY)如今正籌畫事業體的切割,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其實,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三星電子集團實在太複雜,從半導體、手機到電視什麼都有,每個事業還垂直整合,因此每個部門的利益與方向都不同,彼此間一定有很多利益衝突。
對一家公司來說,董事長或CEO 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時間,如果每天都花在安撫及整合大家,公司業務要如何推動?李在鎔若要改革三星,勢必要先進行簡化。
我也說,三星最佳的參考案例不是台灣,因為台灣與韓國的產業型態完全不同,台灣都是採垂直分工的作法,每家公司都只做供應鏈中的一個事業。但韓國與日本都是大財團,每個集團都包山包海,或許日本優質企業的作法,才是三星較好的參考。
其中,我就注意到日本索尼近來的動態。這家具有世界級地位的日本公司,正規畫切割組織與事業體,預計將金融與半導體部門將切割出去,就是三星電子可以關注的改革方向。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五月底,索尼公司提出,旗下包括銀行與保險等金融業務,將分割成索尼金融集團,預計釋出八成持股給股東,並在九月底完成分拆及上市。至於索尼母體的經營重心將集中發展電影、音樂、電玩及遊戲。
至於索尼的半導體事業,以影像感測(CIS)為主的 Sony 半導體解決方案(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SSS)公司,雖然還沒有明確分拆的時間表,但內部也正在規畫中。
索尼的 CIS 目前在全球市佔超過五成,SSS 也是目前日本在全球產值最大的半導體事業,至於 CIS 行業的第二及第三名,分別是南韓的三星及已被中國韋爾集團收購的豪威(OV)。
索尼這一連串的切割計畫,就我來看,是很正確的改革方向。因為,與目前索尼占六成以上的娛樂事業相比,金融與半導體是差異很大的行業,不只業務性質大不相同,經營人才與客戶結構也無交集,勉強綁在一起,很難產生綜效。
因此,索尼若將金融與半導體分拆出去,就可以更聚焦核心業務,加速轉型為娛樂巨頭,讓遊戲、音樂與影視成為主要獲利來源。
而且,索尼計畫將 SSS 分拆,背後也有很重要的策略考量。雖然目前索尼 CIS 產品市佔率很高,但主因是索尼為蘋果手機獨家供應商,但在其他中國智慧手機與新崛起的電動車,並沒有明顯優勢。
另外,半導體業務資金需求龐大,如今索尼已是台積電熊本廠股東,取得強大代工資源後,未來要繼續保持產品設計領先,也需要大量投資。SSS 切割獨立後,就有機會更靈活地籌資與擴產。
我覺得,索尼將 SSS 獨立,最重要的是讓公司更有能力應對市場的變化與競爭壓力。在全球手機需求放緩、中美科技戰升溫,加上中國競爭對手又快速崛起,讓半導體事業更具彈性應變與戰鬥能力,應該是分拆最重大的意義。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當然,每家公司情況不同,三星電子比索尼又明顯複雜許多。光是半導體,三星不只有記憶體與晶圓代工,還有邏輯 IC 產品,這些業務的特性與經營重點與客戶都不同,全都放在一起,明顯增加管理難度。過去三星強大時,內部衝突或許還好,但現在事業走下坡,挑戰一定愈來愈大。
三星的事業與組織複雜度,其實已達到影響經營績效的程度,更嚴重的是,三星也因此無法取得客戶信任,而「信任」正是當下複雜競爭環境下最珍貴的價值。
其實,把複雜的事業體切出去,讓企業競爭力更強大,這是 90 年代台灣早就在做的事。我已說過很多次,聯電在 96 年分割,宏碁在 01 年分家,華碩在 05 年切割,台灣電子業早就看出這種吃大鍋飯的模式不 work,這是台灣電子業留給世人很重要的經驗值。
分工讓事業定位更清楚,切成更小的事業體,給員工更大的成就激勵,讓他們願意為新事業拼鬥,這是台灣過去成功的模式。讓創業家精神更能揮灑,這是台灣電子半導體業最重要的精神,如今日本與韓國面臨考驗,開始思考如何取法台灣,確實有一點慢半拍。
所以,一位韓國媒體朋友跟我說,他看《晶片島上的光芒》韓文版時,其中有一段談到,「台灣是所有人的朋友,三星是所有人的敵人。」他說,他很認同這句話。
或許,若我真的見到李在鎔時,我就用這句話送給他好了。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