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地緣政治時代,企業不能不懂的加密資產真相
川普時代再臨,地緣政治變成企業經營的常態風險之一。最近美國擬大幅提高對各國商品的關稅,甚至傳出可能針對半導體、AI、電動車、電池等關鍵領域全面加徵更高的稅率。媒體焦點多半集中在供應鏈重組、生產轉移等議題,但我認為更深層的問題是:當信任體系本身變成政治槓桿,企業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可持續的數據與資產架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這波去全球化趨勢下,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一種跨國信任的瓦解 ─ 從金融結算、資料儲存到技術協作,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作法,正在快速失效。區塊鏈與加密資產,在這裡不再只是金融工具或新創圈的話題,而是企業在不確定世界中重建秩序的潛在選項。這不是加密貨幣的狂熱論述,而是一種務實的風險對沖邏輯。
信任體系地緣化:我們都低估了系統性風險
你可能認為你的雲端服務是中立的,但當你無法預測哪一天哪一條 API 會被政治因素關閉,你的企業技術架構就已經暴露在風險中。
2012年,SWIFT 系統封鎖伊朗,讓該國瞬間從全球金融體系中被剔除;2022年俄羅斯遭受的金融制裁也造成了大量資產流動轉向鏈上。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一件事:主權風險已經進入了原本應該是中立的數位領域,而不少企業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區塊鏈與加密資產的再定位:不是逃避監管,而是降低依賴
有些企業仍對區塊鏈和加密資產抱持保留態度,認為它與灰色地帶畫上等號,但這樣的想法或許已經不再符合現實。真正的問題不是你要不要碰,而是你能不能理解它的戰略意義。
區塊鏈的設計初衷就是「去中介化」與「抗審查」。在過去,這種設計被視為挑戰權威,但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它反而可能成為維繫跨境商業合作的技術基礎。舉例來說,公鏈上的智慧合約可以不經任何政府許可即自動執行,這對於需要在多國營運的企業來說,提供了一種不依賴特定司法管轄區的履約方式。
同樣,加密資產如 USDT、USDC 已經成為某些地區的主要清算工具。它們不完美,也面臨監管風險,但至少它們提供了一種在美元體系以外運作的可能性。對企業而言,這是風險分散,而不是投機行為。
中鏈上的透明,才是合規的起點
我自己長期從事加密資產調查與監管研究,必須強調一點:在鏈上,沒有真正的匿名,只有沒有被識別的地址。對企業來說,最聰明的做法不是避開,而是主動參與並建立合規架構。
鏈上交易的可追溯性讓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辨識出可疑資金流向、資產來源與錢包關聯。這對企業內部的稽核、外部的監管應對,甚至是 ESG 報告的數據提供,都有極大幫助。與其寄望傳統金融體系幫你擋風遮雨,不如在區塊鏈上主動建立風險辨識機制,才是真正能抗壓的作法。
區塊鏈不是解藥,但你需要它成為工具箱的一部分
我並不認為區塊鏈是萬靈丹。它仍然有其限制、治理與監管問題,許多基礎建設還不夠成熟。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企業連工具箱都沒打開過,甚至連評估都避而不談。
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世界會越來越碎片化,國與國之間的摩擦不會減少,那麼企業就不該再依賴「穩定的全球規則」這種假設。真正務實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即使在斷鏈、斷網、制裁、制雲情況下,依然能持續運作的架構。這個架構裡,一定會有區塊鏈與加密資產的角色。
結語:理解區塊鏈,不是為了追風,而是為了面對風暴
川普式的經濟民族主義未必只是美國的特例,而可能是未來主流。在這樣的趨勢下,企業不需要一頭栽進鏈上世界,但絕對需要理解它、監管它、風控它,並視它為風險管理與營運彈性的一部分。
別讓「我們不碰鏈/幣」這句話,變成你錯失下一個保命機制的理由。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