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在 AI 技術快速進展與智慧移動浪潮推動下,經濟部攜手國內研發機構與產業鏈,布局自駕車、智慧能源與電動載具等關鍵技術,並於於 4 月 23 日在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揭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 TARC 主題館,攜手28家廠商,聚焦AI智慧化與電動化應用的18項創新成果,其中Level 3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AI 充電調度平台獲得 2025 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展現臺灣在智慧車電與低碳運輸轉型上的技術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Level 3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上路 智慧駕駛升級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表示,近年 AI 技術進展神速,運用在自動駕駛車輛,將帶領新一波智慧車電產業發展,今年 TARC 主題館也聚焦於此。亮點包含車輛中心攜手臺灣智慧駕駛產業鏈能量的「Level 3 AI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 3 大 AI 智慧系統(AI 智慧駕駛、AI 智慧座艙與 AI 智慧資安),已運用此技術實現全球第一輛符合國際標準的 Level 3 自駕電動巴士,讓智慧駕駛技術邁向更高等級。
AI 充電調度平台 提升電動車隊營運效能
而面對電動巴士推動過程中場站用電與空間資源緊張等挑戰,工研院首創的「智慧充電管理調度系統」結合 AI 智慧調控與彈性排程技術,成功協助中興巴士電巴場站精準調配充電時機、提升空間使用效率,並能支援多種介面,促進電動車隊調度彈性,協助業者有效提升營運效能。此兩項技術均獲得 2025 年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代表臺灣車電科研成果在國際上也備受肯定。
車輛中心(ARTC)本次展出的「Level 3 AI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了義隆集團、歐特明電子、為昇科、華碩、友通資訊、智易科技、奇美車電及旭春等台灣智慧駕駛產業鏈的能量,透過影像辨識與雷達感知技術,實現自主巡航、變換車道與避開障礙物等功能,符合聯合國 UN R157 自動駕駛標準,可有效降低 90% 交通事故風險。此外,AI智慧座艙可透過臉部與身體姿態即時監測駕駛狀況,當判定駕駛無法操控車輛時,系統將自動停靠並通知後台,以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具備車聯網資安防護與 OTA 遠端軟體更新能力,確保系統穩定。透過打造國內自駕 Level 3 供應鏈,未來將進攻國際智慧載具市場。
工研院展出的「智慧充電管理調度系統」是全球第一例以車隊充電調度,切入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的創新應用,透過智慧調控、精準節能與安全防護,不僅大幅降低場站的用電契約容量、節省約三成人力與營運成本,還能延長電池壽命、提升充電效率與安全性。此系統會根據每輛車的電量、路線與班表,自動排定最佳充電時機,並提供 AI 遠端監控,防止過熱或短路等風險,已成功應用於中興巴士的大型電動車充電場站,全面提升電動車隊營運效能。
臺灣首款量產 3.5 噸智慧電動商用車
中華汽車在現場也展出了從底盤、動力系統到電池芯皆由臺灣廠商設計製造,零組件在地化生產率達到90%以上的臺灣首款量產 3.5 噸智慧電動商用車 ET35。其關鍵的技術和零組件係由車輛中心、工研院及車電供應鏈攜手共同開發,搭載國產 ADAS Level 2 主動安全系統、車聯網與雲端數據平台,助攻企業低碳轉型,提供智慧物流整合解決方案,預計 2025 年第三季量產上市。
光達與時脈晶片、VPP 、兆瓦級充電為亮點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其它亮點還包括,德州儀器(TI)推出全新車用光達、時脈及雷達晶片,藉由將更多自動化功能整合至更廣泛的車型,協助汽車製造商提升車輛安全性。新款 LMH13000 為業界首款整合式高速光達雷射驅動器,可提供超高速上升時間,以提升即時決策力。業界首度推出的車用 BAW 時脈元件 CDC6C-Q1 振盪器,以及 LMK3H0102-Q1 和 LMK3C0105-Q1 時脈產生器,可提高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可靠性。為滿足 ADAS 發展需求,新款 AWR2944P mmWave 雷達感測器提供先進前方與轉角的雷達功能。
台達電以「e-Charging Hub」為主題,展示高效電動車電控與動力系統、車用散熱,以及多元的電動四輪、二輪載具充電應用。其中兆瓦級充電解決方案(Megawatt Charging System, MCS)首度亮相,現場亦展出微電網概念的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式工商業儲能系統具模組化設計與全液冷架構。
泓德能源以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的需求為出發點,展示多項移動能源的創新應用與軟硬體解決方案,結合光電、儲能及充電樁,用戶可善用再生能源發電,在尖峰用電時達成節能效益,並可透過儲能設備進行能源套利,促進能源共享經濟。除了主展區,泓德能源亦攜手與士林電機合資成立的「新星充電」規劃雙展區,展出 MIT 充電設備及智慧充電管理應用。
成運汽車展示完整自主整車供應鏈,包括底盤、車體、電池組、自主開發的 450kW 直驅馬達、電池管理系統(BMS),及整車控制系統(VCU)、鈦酸鋰(LTO)電池組等,並預告首輛電動城際巴士將於今年第二季上路。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