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孫培然·彙整/CIO編輯室

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突破,幾乎都來自於模型「理解能力」的提升。從只能辨識文字,到能聽懂語音,再到今日能同時處理圖像、聲音與文字的 多模態 AI,我們正見證著一場關於「感官融合」的科技革命。
多模態 AI 的背後,其實蘊含著一個優雅而嚴謹的技術架構:輸入模組、融合模組與輸出模組。輸入模組讓機器能夠「接收世界的訊號」;融合模組則是智慧的核心,負責整合各種感官資訊;輸出模組則是將結果回饋給人類,無論是文字、影像或語音。這三個環節相互串聯,正如同人類的大腦,讓 AI 能在更接近「理解世界」的道路上邁出一大步。
多模態AI的運作機制
首先,在輸入模組方面,它是處理各種不同型態的資料,這個階段會針對不同的感知資料,使用專屬的神經網路進行處理。比如文字畫面,就是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模型(NLP)像是 BERT 或Transformer 分析語意、抓關鍵內容。
圖片方面則是透過卷積神經網路(CNN)提取視覺特徵,例如病灶位置、形狀、密度;語音方面則是經由循環神經網路(RNN)或 Transformer 處理語音語調或語句節奏。其他模態像是感測器資料、觸覺、溫度、移動訊號等,也能使用對應模型擷取關鍵資訊,每一個感知模態都會先經過個別的模組獨立處理,進行特徵擷取與編碼。
第二個模組是融合模組,它是用來整合與比對多模態資訊,也是多模態AI最關鍵的處理能力。這個模組會將各種輸入模組結果整合在一起,建立一個統一的語意表示;使用技術就像注意力機制(Attention),或是多模態對齊(Cross-modal Alignment),來處理資料之間的時間或語意對應。就是把「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全部拼起來,形成完整理解。這個語意整合,是後續診斷、生成、推理的核心依據。
最後,就是輸出模組,AI 根據前面整合出來的資訊進行輸出,這些輸出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形式,比如說文字生存像是產生出病歷摘要、會議逐字稿、自動翻譯以及字幕生成等;圖片輸出像是圖像合成、醫學影像補全、醫學影像診斷報告;還有互動操作,像是問答回應、語音助理,或直接執行某些臨床提示或提醒。這一階段不只是單向的呈現,而是可以互動式的決策輔助,讓AI真正參與到臨床流程中。
所以我們可以把多模態AI想成是一個三層式架構的流程:先感知也就是輸入, 再理解就是融合,最後回應就是輸出。這就是多模態 AI 能夠模擬人類「聽說寫讀」能力的關鍵,而這些能力也讓多模態AI在臨床、醫療、教育等場域中具備高度的應用潛力。
環境式 AI(Ambient AI)運作模式
環境式 AI(Ambient AI)的操作方式相當直覺,整個流程可透過沉浸式問診系統完成。醫師在看診前,只需開啟錄音並取得病人同意,將錄音設備放置於醫師與病人之間,即能確保對話被完整收錄。全程不必刻意「對 AI 說話」,而是與日常診療無異,保持最自然的互動情境。
當看診結束後,系統便會自動根據醫病對話提取重點,一鍵生成病歷草稿。內容涵蓋主訴、病史、理學檢查、醫囑、評估與治療計畫等欄位,醫師僅需稍作修正與確認,即可完成紀錄。這不僅大幅縮短了病歷書寫時間,也讓醫師能把注意力真正回到病人身上。
目前,美國加州 TPMG 醫療體系已經在大規模部署這項技術,顯示環境式 AI 在臨床應用上已展現出高度成熟度與實際價值。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linkedIn,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台灣,醫療現場長期面臨高診量、重文書的壓力。醫師在有限的問診時間內,往往需要同時處理病歷書寫、健保申報與醫囑紀錄,使得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電腦螢幕,而非病人身上。這不僅影響醫病互動,也增加了醫師的時間與心理負擔。
若能導入環境式 AI,自動將問診內容轉化為病歷草稿,醫師就能真正把焦點放回病人,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同時,也能減輕「看診後還要補病歷」的壓力,進而降低加班與職業倦怠。
當然,要讓這項技術落地台灣,仍需面對多重挑戰,例如健保制度的配合、病歷格式的在地化,以及語音辨識對台灣口音與專業醫學用語的準確度。然而,可以預見的是,環境式 AI 將成為醫療數位轉型的重要推力,並逐步塑造未來的智慧問診新模式。
環境式 AI 的技術優勢
對臨床醫護人員而言,環境式 AI 帶來的核心價值可以歸納為三大面向:節省時間、提升書寫品質,以及減輕疲勞與工作壓力。
- 節省時間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省下大量紀錄時間。傳統病歷書寫,不是邊看診邊打字,就是先口述再回聽、轉寫進 HIS 系統,流程冗長又耗時。環境式 AI 則能自動生成病歷草稿,醫師只需稍作修正即可完成,大幅縮短紀錄時間。換句話說,它就像幫你「提前寫好診間發生的事」。 - 書寫品質提升
環境式 AI 採用統一語法與結構,語句清晰、流暢、不跳針。無論是診斷、理學檢查、處置建議,皆能維持高度一致性,既方便後續資料統計,也能降低因表達模糊而產生的誤解。更重要的是,它能避免常見的口語轉寫錯誤,例如語氣詞或不明確縮寫,進一步降低醫療爭議風險。 - 減輕疲勞與壓力
對醫師而言,最有感的改變就是「不用再下診後補病歷」。在高診量情況下,原本看完病人還要花時間回辦公室補記錄,既耗時又耗神。有了環境式 AI,醫師能專心看病人,問診結束後病歷也幾乎完成,省下來的精力可以更專注於臨床決策、行政或教學工作,甚至給自己一點喘息空間。
總而言之,環境式 AI 帶來的不只是節省幾分鐘,而是徹底拿掉一整段繁重的文書壓力,讓醫師真正回到臨床本質。這也是它在美國及各大醫療體系廣受好評的關鍵原因。
多模態 AI 的技術優勢
多模態 AI 之所以能在各種應用場景中發揮關鍵價值,源自於它獨特的技術優勢。首先,它具備更全面的感知與理解能力。傳統的 AI 往往侷限於單一模態,可能只能處理文字或圖片;而多模態 AI 則能同時吸收文字、語音、影像、影片,甚至感測器數據。這讓它如同人類一般,能從多個資訊來源同步理解一個事件。就像我們在看一段影片時,不僅看見畫面,還能聽懂語音、讀懂字幕,並根據背景場景做出判斷,這種能力讓 AI 更加貼近人類的認知模式。
其次,多模態 AI 在資料處理的效率與精準度上有顯著提升。不同模態的訊息相互補充,能彌補單一來源的不足,使分析更完整、更可靠。例如醫療應用中,若 AI 同時讀取文字紀錄與 X 光影像,診斷的準確性往往遠勝於單一依據的判斷。正因如此,資料融合的力量成為多模態 AI 成長為主流技術的關鍵。
在推理能力方面,多模態 AI 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它不僅能回答「圖中有什麼」,更能依據上下文與語音語調,推測使用者的意圖與情緒。例如當使用者給它一張圖片並提問時,它能結合影像與語言資訊,不只描述表象,更進一步進行邏輯推斷與情境解讀,展現出接近人類的思考深度。
更重要的是,多模態 AI 開啟了更自然、即時的人機互動。所謂串流式 AI,便是即時處理輸入並同步生成回應,使互動過程不再斷裂。這對於語音助理、客服系統或智慧對話平台而言,不僅是理解「內容」而已,還能感受語氣、節奏與情緒,並依此調整回應方式。它能分辨使用者是在詢問、抱怨還是下指令,進而給出更貼近情境的回答,讓互動更接近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
[ 閱讀 孫培然 所有專欄文章]
最後,多模態 AI 不只是理解,更能創造。透過跨模態整合,它可以產生新的內容:根據圖片生成商品文案、根據語音對話生成會議摘要、依照影片畫面自動產生字幕與旁白。
不僅如此,它也能執行任務與流程自動化,例如整理資料、分類檔案、跨平台推送訊息等,將繁瑣的重複性工作完全自動化,大幅釋放人力資源。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