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資安雙軸整合 COO 領軍數位轉型
在高科技製造業中,數位轉型並非僅是技術導入、短期專案或單一部門的任務,而是橫跨營運、技術與治理的長期工程。透過統籌型的高階經理人引領、導入創新工具,讓資料治理、資安與 AI 技術真正落地,成為企業提升效率與韌性的關鍵角色。
採訪/施鑫澤 文/鄭宜芬‧刊期/2025.9
在全球數位轉型與雲端運算趨勢下,伺服器作為資料中心與企業IT基礎設施的關鍵。信驊科技精準定位在技術含量高、競爭者少、且市場需求持續成長的利基市場,深耕伺服器管理晶片(BMC)市場,亦積極布局全景影像智慧安防領域。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為了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企業不僅需要高效的技術解決方案,更需完善內部管理結構以因應複雜的市場需求。信驊科技選擇由營運長整合 CIO 與資安長職責,強化決策與執行的一致性,有效整合數位與資安,對齊營運策略目標。
信驊科技營運長謝承儒同時負責企業營運、資訊安全和數位轉型,掌握技術、流程、決策與管理等關鍵領域,並在轉型過程中推動流程化與知識管理,以系統方式整理與管理流程資訊,提升資訊處理效率。
信驊科技董事長林鴻明亦高度認同數位轉型,對相關預算與資源給予積極配合,為組織數位化奠定基礎,推進轉型專案。
Power BI 與跨部門儀表板 提升業務決策效率
信驊的內部資訊系統建置涵蓋 ERP、BPM 與 SCM等基礎架構,並持續強化應用層佈局,以支撐業務成長與營運效率提升。
公司早期即導入 ERP,考量系統功能有限,進一步部署電子簽核系統,並與 ERP 整合,納入客製化需求,以提升流程效率。早期簽核系統為獨立運作,近年逐步推動整合作業,隨著資料查詢與管理需求增加,電子簽核功能也與 ERP 連動。
為加強文件管理與版本控管,信驊導入 DCC 系統集中管理文件。目前 ERP、BPM 與 DCC 三大基礎系統已建置完成,未來會持續進行資料整合,不斷改良。
未來亦規劃導入 KM 系統,期望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文件集中儲存,打造如同圖書館的中央知識庫,還能為生成式 AI 應用鋪路。
在資料分析與管理層面,信驊導入 Power BI,建置涵蓋營運、業務與財務等多面向的跨部門儀表板。謝承儒憑藉在外商的經驗,明確定義公司需求,並由內部團隊快速完成系統建置與應用。
例如過往業務需耗時經營客戶與整理業績。為了節省來回溝通的時間,透過 Dashboard 整合關鍵資料來源,每週依據系統產出報表,整理出業務分析結果,提供新事業單位參考,以掌握即時營運狀況。這些報表以 Power BI 設計,涵蓋銷售線索(Sales Lead)、業務進展(Pipeline)與商品方案成果,減少人工彙整的負擔,讓業務人員將時間投入於開發客戶。
還有,信驊先前業務型態以 IC 銷售為主,現在新產品線導入通路與多元銷售策略後,資料變動頻繁,更仰賴即時資料分析工具。營運團隊可藉此系統預估未來數月的潛在風險與業績目標差距,提升預測能力與決策精準度。
[ 推薦閱讀:【專訪】鴻海科技集團 B 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 ]
AI 應用從源頭管理 建立資料治理文化
信驊早期產品線單純,業務與流程相對簡化。隨著事業擴展與產品多樣化,公司逐漸建立結構性的制度與系統,AI 導入即為其中關鍵一步。
AI 效能依賴資料品質,若資料破碎,即使模型運算能力強,也難以發揮效益。因此信驊從源頭做好資料標籤與蒐集,優先部署於最需解決的業務場域,提升 AI 應用的投入產出比。
而 AI 落地仰賴完整的資料與一致標準。謝承儒表示,資料蒐集與治理須同步強化,若資料提供者不理解此價值,較不易建立制度。若第一線人員能夠了解資料的實際用途與效益時,便能提升主動性,自發性地提供更具價值的資訊。
另外,雲地架構也是現今企業關注焦點。多數企業對於機敏資訊的隱私性持有顧慮,傾向保留在地端系統,對於不涉及敏感資訊、強調便利性的服務或技術,雲端解決方案的接受度則較高。目前信驊僅針對便利性服務採用雲端方案,內部仍以地端部署為主,以維持機敏資料的控管。

資安與實體安全並重 打造 AI 智慧安防
為確保公司營運安全,信驊於 2022 年導入 ISO 27001 認證制度,包含內外部稽核與合規監管,資安治理涵蓋資通安全與實體安全(Physical Security)兩大面向,除導入多項資安解決方案,亦同步發展全景智慧巡檢技術,在保障關鍵場域的實體安全上,提供全天候監控、異常偵測與即時通報,確保高價值設備免於外部入侵與環境威脅。
現今企業常見的安全挑戰是,當設備管理從集中化的機房擴展至外部或雲端環境時,風險與複雜度也隨之提升。如何確保系統既「好用」又「可控」,成為資安設計的重要課題。
在資通安全日益受到關注之際,機房實體安全的投資比例仍較低。特別是昂貴的 AI 伺服器具備高資產價值,面對地震、颱風、淹水與過熱等風險情境,更需即時監控與通報機制,如偵測機櫃移動、異常熱點等,補足基礎設施之外的風險管理缺口。然而,傳統監控系統多仰賴 IP Camera,技術雖已行之有年,但面對產業人力不足與建廠需求日益擴大,已難以應付即時且全面的監控需求。
實體安全領域需具備即時性與整合性,無死角監控與快速異常反應,能夠作為資通安全架構的補強環節。信驊科技旗下子公司酷博樂(Cupola360)結合自家專利晶片,發展全景影像安防管理技術,導入 AI 自主巡檢、火煙偵測、人流分析與群眾行為辨識等功能,協助辨別廠區狀況、提升監控效率並降低誤報率。特別是在廠區巡檢中,系統可自動偵測異常並即時通報相關人員,有效降低風險與對人力的依賴,讓巡檢從「事後檢討」邁向「即時預防」。
針對傳統監控系統常見的多分割畫面資訊分散、判讀困難等問題,透過全景視覺系統,可將攝影畫面即時對應至場域平面圖,幫助操作人員快速定位異常事件發生位置,強化空間資訊整合與事件反應效率。系統亦可串接 LINE 等通訊平台,在異常發生時自動觸發告警,透過即時訊息及現場影像通知相關負責人員,讓管理人員不受空間限制即可掌握現場狀況,加快判斷與應變速度,全面提升安全防護效能。
高階 AI 視覺系統雖然成本較高,但其高解析度且完整的 360 度全景影像,能避免傳統監視器破碎畫面而導致 AI 誤判或遺漏關鍵資訊,有助大幅降低 AI 算力投資,同時提升使用效率與判斷準確性,對決策與營運管理帶來實質效益。且模組化的設計讓新系統可與既有監視設備整合,擴展應用範圍並客製操作介面。目前已有包括鴻海旗下的鴻佰科技及多家高科技代工、封測企業導入相關方案。
「在轉型過程中,尤其面對新技術出現時,重點在於解決實際痛點。讓使用者能夠切實感受到其價值。在評估風險的同時,選擇升級為更合適的產品與服務。如果能針對不同場景進行價值量化,仍能有效定量投資報酬率(ROI),整體來看是具備成本效益的。具備這樣概念的客戶也逐漸越來越多了。」謝承儒說。
員工發展與企業文化 塑造轉型動能
轉型不僅需技術導入,還需人才與文化推動。對許多 CIO 而言,從技術職升級為管理職是一項挑戰。內部管理雖然可以透過制度運作,但當需要與其他部門如行銷、業務等溝通,特別是在推動 BPM 或 ERP 等大型系統導入時,往往會面臨文化衝突或組織陣痛,甚至可能淘汰部分無法適應轉型的技術人員。能夠克服挑戰的人,才可能在組織中往上晉升。
謝承儒曾在跨國外商、歐洲企業與臺灣本土企業任職,從 5、6 人的新創小團隊到數十萬人大型企業的各種規模都經歷過,擔任過全球營運、採購、研發以及業務等全方位高階管理職務,業界資歷完整,對供應商關係與各大半導體處理器品牌相當熟稔,同時對於工作環境完善、人才培育養成以及企業氛圍營造也有所擅長。
談及組織文化與轉型動能,謝承儒觀察,人是組織中最複雜的變數,而慣性更是轉型中最大的阻力。要打破慣性,關鍵在於讓同仁認同轉型的方向與價值,而不是單純的規定或要求。
他表示,要能順利推動轉型,需要讓員工了解新的做法能帶來的效益,才能啟發動機。轉型過程難免會有陣痛期,員工在熟悉原有流程的同時,還必須學習新工具與系統,致使短期內工作負荷增加。面對這種情況,管理層需要保持耐心,設法讓系統導入與日常營運共同推進,才能達成轉型目標。
猶如信驊近年來的發展為例,雖然業務持續成長,但人力不須大幅增加,靠的便是導入系統,助力效率提升,使企業能夠在不需等比例增加人力的情況下,擴大營運規模(scaling out)。
信驊目前從 R&D 端導入 AI,協助重寫舊系統,提升開發速度與品質,在程式開發上已有初步成果,接下來還將擴展至非研發領域。
在人力招募上,公司根據實際情況,審慎評估需求,將局部不需要人力執行的工作項目,交由 AI 工具執行工作,以節省成本,並釋放人力投入到其他更需要人的任務中。
對於 AI 取代白領工作的隱憂,謝承儒表示,組織內部工作量大,每個人都有充分的任務負荷。若有些員工無法適應變化或技能難以轉移,確實需要擔心未來的職涯發展。另外,導入新工具或流程時,管理者必須思考新變化會影響到哪些人、需要調整哪些工作與待遇等,這都是 AI 導入過程中需觀察的問題。
[ 推薦閱讀:【專訪】聯華電子資深副總經理暨資安長吳宗賢 ]
轉型經驗鞏固市場領導地位
面對 AI 與資安雙重挑戰,企業未來的數位轉型不再只是資訊部門的任務,而是整體經營策略的核心組成,連結轉型成效與企業價值。
信驊科技的轉型經驗,顯示高科技製造業在數位浪潮中所需的,不僅是領先的技術能力,還有跨部門的理解與協調能力,得以在組織架構、流程改善與企業文化之間取得平衡,坐穩伺服器管理晶片龍頭地位。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