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政策正衝擊全球經濟發展,面對地緣政治、貿易壁壘等挑戰,臺灣製造業在佈局全球時,應打造長期韌性、短期彈性的供應鏈機制,才能在全球變局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因應川普 2.0 時代下的各種挑戰。
文/林裕洋
回顧 2018 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全球吹起「中國 +1」供應鏈佈局策略,各大製造業在品牌商要求下,紛紛到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國家設立新的生產基地,也讓運作多年全球供應鏈機制開始鬆動。而長達 3 年的 COVID-19 疫情,在各國政府實施嚴格封城政策下,讓過往被忽視物流瓶頸正式浮上檯面,促使全球供應鏈從長鏈走向短鏈,也讓強化供應鏈韌性、彈性等議題,成為現今企業最重視的關鍵挑戰。
在 2022 年 4 月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到美國應該將供應鏈外包給「政治與經濟價值觀相近的國家」,藉此降低對不穩定或敵對國家的依賴。在 2024 年McKinsey 公布「Geopolitics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報告中,指出在地緣政治與風險因子上升下,企業正逐步從過去以成本最佳化為主的供應鏈策略,轉向更重視風險管理與回應速度的韌性導向模式。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2025 年「川普 2.0」時代的對等關稅政策,正進一步衝擊世界經濟運作,各國都在積極摸索解決之道。致力佈局全球市場的臺灣產業,在地緣政治、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碳邊境稅等新挑戰下,自然必須於在地化生產、多點分散布局中取得最佳平衡。

在 CIO Taiwan 舉辦的「專家論壇:川普 2.0 時代臺灣製造業面臨的衝擊與因應」中,華新麗華數位智能發展組織總經理吳明機提到,早從 2018 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已迫使許多臺商採取「中國+1」策略,即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臺灣或東南亞地區,以規避潛在關稅風險並分散過度集中的生產基地。當時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臺商回流政策,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資金等措施,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全力協助臺商回臺灣投資。
借鏡高科技多點佈局 提升全球應變能力
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提出的友岸外包理念,是將生產和供應鏈節點轉移到政治立場相似、意識形態接近的國家,從而降低因地緣政治衝突或貿易保護主義所帶來的營運中斷風險。對於臺灣製造業而言,代表全球佈局策略將從純粹的經濟效益考量,轉向納入政治穩定性、貿易關係可靠性等非市場因素的綜合評估。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指出,川普 2.0 影響範圍更為廣泛且具侵略性,其採取「一網打盡」策略不僅針對中國大陸生產的商品,甚至連東南亞地區製造的產品也會面臨被課徵高額關稅的風險。在這種情勢的演變下,使得單純的「分散」不足以應對,企業必須進一步將「友岸外包」納入營運策略中。
面對難以捉摸的商業環境變化,某製造業業者期盼透過多點布局來分散風險、提升全球應變能力,進而在日益碎片化的全球供應鏈中,確保企業的生產彈性和市場供給能力。
該業者指出,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的浪潮中,臺灣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止於產地分散,更需在「分散」與「在地化」之間尋求精妙的平衡點。「我們在選擇生產基地過程中,都必須綜合考量多重因子,涵蓋勞動成本、營運效率、各國的碳稅政策,以及不斷變動的關稅壁壘。公司在全球各個工廠的特性都截然不同,我們透過全球供應商地圖、情資分析等資訊系統,可即時判斷供應鏈問題,並推薦替代料件,確保最低成本與最高良率。」
華新麗華提出的模組化工廠概念,不光將生產模組最佳化且具備快速移動的特色,能在最短時間內部署到全球各地市場。「藉由模組化設計和多點布局,我們可以根據各地市場的關稅、勞動條件、環保法規等因素,靈活調整生產配置。」吳明機解釋:「即使某一地區發生不可預期的中斷,我們也能迅速將生產能力轉移到其他地點,確保整體供應鏈的穩定運作。」
業者這樣的分散式策略,正好符合 2023 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The Futur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Value Chains」報告中提到的「Supply Chain Control Tower」概念,即可透過數位工具讓決策團隊 24 小時內掌握供應鏈動態,以便能在第一時間回應各種挑戰。

CIO 價值學院暨 CISO 資安學院院長盛敏成指出,近幾年美國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也突顯出此產業是支撐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但目前美國人已不知道如何執行製造。相較之下,臺灣在全球製造業中扮演重要地位,以上述業者為例,已經具備在各種情境下快速模擬總成本並整合整個供應鏈的能力,這並非能在短期之間能累積的能力,而是長期投資在資訊系統的成果。
IT 部門角色轉變 扮演企業神經中樞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劇烈波動,製造業不僅需要具備「長期韌性」,更要強調「短期彈性」。長期韌性需要更深層次、更具戰略性的結構調整,短期彈性則是代表企業能迅速應變突發狀況的能力,如供應鏈中斷、物料短缺或市場需求急劇變化。在進入供應鏈重塑的新時代,IT 部門角色已從傳統的「系統維護者」躍升為企業供應鏈的「神經中樞」,透過多系統之間的串連、資料分析,為複雜的供應鏈決策提供即時、精準的洞察與支援。以先前提到華新麗華的「模組化工廠」概念,背後自然是仰賴功能強大的資訊系統,將所有模組連接起來,讓華新麗華具備絕佳的營運靈活性。
業者指出,「面對長期韌性、短期彈性的供應鏈趨勢,我們打造一套能夠即時監控全球供應鏈狀況的全球供應商地圖,能在發現潛在問題時立即推薦成本最低、良率最高的替代料方案。除此之外,我們也開發 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自動執行「搶料」動作,達到提升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與效率。我們透即時資訊洞察與自動化執行,不光是實現短期彈性的核心,也是建構長期韌性的重要基礎。」
在面對難以預測的營運挑戰,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長期發展的戰略基石。臺灣製造業應妥善將數位能力與深厚產業知識結合,才能在全球變局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因應川普 2.0 時代下的各種挑戰。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