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美國針對半導體產品所施加的關稅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著企業的資訊科技(IT)投資格局。本文綜合外電報導,從不同企業類型的視角出發,剖析關稅對企業 IT 影響;也給予全球企業的資訊長一個思維的衝擊,以策劃一套具邏輯性與前瞻性的關稅應對框架。
編譯/Frances
近期多篇外電報導指出,面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絕大多數美國資訊長正採取保守策略,縮減 IT 專案和預算。這種審慎的態度,反映出企業正將重點轉向優先處理具備即時投資報酬率或能提升營運效率的專案,並延後或縮減非關鍵性的長期投資。
整體關稅衝擊概覽:CIO 的共同挑戰
關稅的直接影響是硬體、軟體及其他關鍵 IT 組件的採購成本顯著上升。例如,一個在中國組裝的 10,000 美元伺服器可能飆升至 15,400 美元,而一個50,000 美元的防火牆在中國關稅負擔下可能漲至 77,000 美元。分析師預計,企業級系統的價格可能在一個季度內上漲 50% 至 80%,而對於使用亞洲製造先進晶片的系統,累計漲幅可能達到 30% 至 40%,並在未來 6 到18個月內分成二波到三波價格上漲,因為供應商的庫存將逐漸耗盡。這種顯著的成本壓力,導致許多 美國 IT 部門面臨預算緊縮,可能抑制創新並減緩數位轉型進程。
為此,美國各產業資訊長們正普遍採納最佳化現有資源、多元化採購管道、強化供應鏈韌性 以及擁抱雲端解決方案等策略。在當前變動劇烈的市場環境中,資訊長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與靈活性,並採取積極主動的方法來管理風險與預算。
一、對於晶片製造商 ─ 關稅下的分化與再定位
對於核心業務是生產半導體晶片的企業,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將直接受到川普提出的「100% 晶片關稅」政策的影響。政策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在美國設有或承諾設有製造設施。
A. 具備美國製造設施或承諾的晶片生產商
對於這類企業,例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輝達、美光、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政策所傳達的是相對有利但仍需仔細留意訊息的變動。
關稅豁免與戰略優勢
川普政府明確指出,對已在美國設廠或承諾在美國建廠的公司將豁免 100% 的晶片關稅。這對貴公司而言是巨大的競爭優勢。例如,台積電因承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超過 1,650 億美元,預計將獲得豁免。同樣,三星和 SK 海力士也因在德州和印第安納州的重大建廠計畫而可望豁免。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美光(Micron)和蘋果(Apple)等公司也被點名為具備美國製造能力或承諾,將獲得顯著的定價優勢。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兩層制 (two-tier) 企業硬體市場」的形成
具備美國製造能力的供應商將成為「一級供應商」,在定價和合規性方面佔據優勢,特別是在政府和受監管部門的採購中。這將重塑市場競爭格局。
應對策略
- 確保合規與投資承諾:必須確保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承諾得到嚴格履行,並保持與美國政府的透明溝通,以維持豁免資格。
- 利用市場優勢:積極向客戶推廣在美國製造的產品,特別是那些對成本敏感或受政府採購規範影響的客戶。強調產品的「美國製造」屬性將成為新的銷售賣點。
- 供應鏈垂直整合與韌性:考慮進一步強化美國境內的供應鏈垂直整合,以減少對外國組件的依賴,並確保供應的穩定性。
- 監測政策細節:儘管有豁免,但政策的具體實施細節,例如關稅是針對原始半導體晶片還是含有晶片的終端產品,以及具體豁免標準,仍存在不確定性。需要持續追蹤官方指引。
B.未具備美國製造設施或承諾的晶片生產商
對於這類企業的資訊長,外電新聞傳達的是顯著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 直接關稅負擔:如果企業沒有在美國設廠的計畫或能力,公司的晶片產品將面臨 100% 的關稅,這會大幅提高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
- 資本與市場劣勢:報導指出,這類生產商可能「不夠大,無法獲得豁免,而且可能沒有足夠的閒置資本和利潤來在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這將導致他們在美國市場上失去成本競爭力。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半導體產業,作為全球重要的晶片測試與封裝基地,預計會受到毀滅性影響。日本的晶片製造商如 Renesas Electronics 和 Tokyo Electron 的股價也在消息公佈後下跌。
- 供應鏈動盪加劇: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新一輪的混亂,公司可能被迫吸收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或者難以找到豁免供應商來滿足有限的產能。
應對策略
- 重新評估美國市場戰略:仔細評估在 100% 關稅下進入或繼續留在美國市場的財務可行性。
- 市場多元化:考慮將業務重心轉向非美國市場,或開拓新的成長區域,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 尋求戰略合作夥伴:探索與在美國設有工廠的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或許能通過合作方的豁免資格來進入美國市場。
- 成本效益創新:在生產地非美國的環境下,專注於研發和生產流程的成本效率提升,以部分抵銷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即便無法完全豁免。
- 產業遊說與倡議:透過半導體產業協會等組織,積極參與遊說工作,爭取更明確的豁免標準或更廣泛的貿易協議,以降低關稅衝擊。
二、對美各產業 IT 基礎設施的消費企業 ─ IT 基礎設施與算力中心的佈局考量
無論是否生產晶片,只要是 IT 基礎設施的美國消費者,例如金融業、醫療業、製造業等,需要建置資料中心或算力中心,都將直接感受到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IT 預算面臨劇烈衝擊
- 硬體成本飆升:科技應用者將面臨伺服器、網路設備、儲存解決方案等 IT 硬體組件的成本大幅上漲。預計企業級系統價格在一個季度內上漲 50~80%,而使用先進亞洲製造晶片的系統,累計漲幅可能達到 30~40%。
- 多階段價格上漲:價格上漲不會是一次性的,而是可能在未來 6~18 個月內分 2~3 波發生,因為供應商的庫存會逐漸耗盡。
- 預算緊縮與專案延遲:這些意外的財務負擔迫使資訊長們做出艱難的決策,許多 IT 部門預算趨緊,可能導致創新受阻,數位轉型進程減緩。例如,原定於2025年的伺服器升級可能被迫推遲到2027年。
對 IT 基礎設施與營運的影響
- 基礎設施更新受阻:硬體更新週期的延長會導致效率低下、維護成本增加,以及與新軟體之間的相容性問題。
- 網路安全風險提高:老舊的、生命週期結束的設備或軟體將失去供應商的補丁支援,增加網路攻擊的表面積,導致資料洩露的風險和成本上升。法規遵循壓力,如 PCI DSS 和 GDPR,不會因市場狀況而放鬆。
- 雲端成本上升:即使採用雲端服務,由於雲端基礎設施也高度依賴半導體,硬體成本的增加也會不可避免地轉嫁給雲端客戶。
- 資料中心擴張受阻:由於伺服器、網路設備和儲存解決方案成本上升,資料中心擴建或升級的計畫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物聯網(IoT)設備的部署也可能因微晶片成本增加而受阻。
應對策略
‧採購與供應鏈管理
- 加速採購與囤積:考慮在關稅完全生效前加快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採購,並與供應商簽訂包含價格保護條款的長期合約。對於關鍵組件,特別是受監管應用程式所需的組件,可考慮囤積庫存。
- 供應鏈透明度與多元化:要求供應商提供組件的完整物料清單(BoM)透明度,並直接詢問其美國製造和進口組件的比例。多元化供應鏈,尋找能提供更穩定價格的供應商或國內替代方案,以降低關稅波動帶來的風險。
- 優先考慮美國製造:對於政府和受監管部門的企業而言,優先考慮具備明確美國製造時間表的供應商,因其可能在合規性上具優勢。
‧預算與專案管理
- 嚴格的專案評估與優先排序:必須徹底評估現有和計畫中的 IT 專案,優先考慮那些能帶來即時投資回報或對營運效率至關重要的專案。非關鍵性的長期專案可能被推遲或縮減。
- 資源最佳化:全面審核現有 IT 資產,識別可重新利用或最佳化的未充分利用資源,以最大化價值而不增加額外成本。
- 動態與敏捷預算:採用更動態的預算流程,以便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條件進行調整,確保組織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
‧技術選擇與創新
- 擁抱雲端解決方案:考慮將非關鍵性工作負載轉移到美國境內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因為他們可能更能吸收硬體成本上漲的影響,並提供所需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 探索開源與替代技術:鼓勵團隊探索具成本效益的創新解決方案和替代技術,如開源軟體或與新創公司合作。同時,可以研究開源硬體架構如 RISC-V 的潛力,以降低對特定供應商的依賴和成本。
- 數據分析和 AI 投資:即使預算受限,仍要著眼於長期策略,投資自動化和雲端解決方案,並強調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AI)的重要性,以從數據中獲取洞察力、提高營運效率和實現成本節約。
‧風險管理與協作
- 加強風險評估:在評估新技術時,不僅要考慮潛在效益,還要評估採購和實施相關的風險,例如網路安全威脅和資料洩露。
- 跨部門協作:與財務、營運及其他業務單位密切合作,了解更廣泛的組織優先事項並調整 IT 策略,例如探索新的融資方法或延長付款期限。
- 積極監控外部環境:持續關注關稅政策、貿易協議和整體經濟狀況的變化,以便預判挑戰並採取主動調整策略。
[ 推薦文章:擔心採用雲端 LLM 翻船,地端 LLM 建置成希望 ]
結論
當前的關稅不確定性已成為影響所有資訊長 IT 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無論身處半導體供應鏈哪一環的資訊長,都必須採取高度策略性且敏捷主動的方法,在創新需求與財務審慎之間取得平衡。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眼前的挑戰,更是為了確保組織在動盪的經濟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並實現長期成功。資訊長在供應鏈透明度、供應商合作、成本控制和策略性技術選擇方面的領導力,將決定企業在未來市場中的韌性與成長潛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