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為璽

從 ChatGPT 到 Midjourney(圖片生成 AI),生成式 AI工具快速充斥於各行各業,大幅改變了人們工作、生產與創作的習慣。它們帶來前所未見的效率,也激發創意的爆發力。許多企業將之視為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武器,然而,這場「智慧革命」的開始,卻逐漸浮現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工作勞役的不均現象。
科技紅利還是勞動剝奪?
核心在於,生成式 AI 並非單純地「節省人力」,而是重新定義了哪些工作「值得保留」、哪些人「值得留下」,在這場改變的智慧革命中,掌握 AI 工具的人擁有了更大的價值與主導權,而未能跟上的人,則面臨被邊緣化、過勞,甚至被取代的風險。這不只是一場使用 AI 的技能競賽,更是一場關於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勞動市場的結構來看,熟練 AI 的使用者得以「升級」為流程設計者與監督者,不懂 AI 的使用者則被壓縮為執行端的「補位者」。這樣的分化,使職場內部出現新的階層,不再是職稱的高低,而是對工具的掌握程度所帶來的階級感,因為會不會用 AI 將決定產出效率、決策影響力與晉升機會。
雖然這波變革來得迅猛,但制度無法跟上科技帶來的革新,當技術更新快於制度制定時,許多人來不及準備就被捲入「生產力的洪流」。問題不在科技本身,而在我們是否準備好讓科技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為科技犧牲,這正是探討生成式 AI 下勞役不均問題的出發點。
現象剖析:AI 導入下的四大不均趨勢
▪工作內容分化:部分職位被重創,另一些則被升級
生成式 AI 在不同職位有不同的影響,以中低技術職為例,如客服人員、文案撰寫者、資料整理員等重複性工作者,最容易被取代。AI 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過去需要數小時才能撰寫的報告,也可以 24 小時不中斷地回應客戶,對企業而言,這樣的工具無疑是提高效率與降低人事成本的利器。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相對地,那些使用 AI 並能將其整合入流程的工作,如資料分析師、行銷策略師、創意總監而言,AI 反而成為生產力的利器,這些崗位更容易在工作中獲得價值與資源。以 BuzzFeed 為例,2023 年宣布關閉新聞部門並大幅裁撤編輯人員,轉向使用 ChatGPT 技術生成旅遊、測驗與輕型娛樂內容。原本從事深度報導的記者與編輯被裁汰,取而代之的是熟悉 AI 操作、能快速輸出「流量型內容」的內容經理。公司雖然聲稱這是為了提升創造力,但實際上卻造成內容工作者的兩極化。
▪勞動分配不均:AI 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落差擴大
生成式 AI 不僅改變了「誰在執行工作」,也深刻影響了「工作是如何被完成的」。熟悉 AI 工具的人,同一份專案,有人運用 AI 快速產出成果,有人則花費更多時間補強與收尾,最終成果卻以團隊平均衡量,導致部分員工實際付出更多,卻未能反映在獎勵或評價中,這樣的落差逐漸在職場中產生一種「看不見的不平等」。
以 Salesforce 為例,在導入 Copilot 工具後,雖整體專案完成效率提升,但內部員工反映績效衡量標準未隨之調整,部分熟練 AI 操作的同仁迅速完成任務,而其他人則必須承擔錯誤修正與資料完善的工作,卻難以在實績考核中獲得公平反映。
▪工作機會壓縮與碎片化:少人做更多事,更多人被邊緣化
企業在導入生成式 AI 後,原本由多名員工協作完成的任務,往往可由單一個人輔以 AI 工具獨立完成。這種效率提升讓企業傾向縮減人力,甚至將過往流程簡化為「一人負責多工」,進一步壓縮人力配置空間。同時,為了降低固定成本,不少企業也傾向將工作任務外包或短期承攬化,造成長期職缺減少、勞動條件不穩定,愈來愈多勞工進入「接案型」或「彈性化」的就業型態,缺乏保障。
IBM 執行長 Arvind Krishna 表示,公司計畫未來五年內以 AI 逐步取代約 7,800 個涉及行政、後勤的職位,並同步暫緩人力資源等部門的新職缺開放。這不只是短期應變措施,更反映出該公司對 AI 主導的長期規劃與轉型態度。
[ 推薦閱讀:三項實踐層面的能力——問題駕馭力、流程整合力、信任建立力 ]
▪職場壓力差異:懂 AI 與不懂 AI 的焦慮來源不同
看似受益於 AI 的人才,其實也正承受著「技能過時恐慌」,因為生成式 AI 的快速演進,使得懂 AI 的人必須持續投入時間學習新技術與新工具,否則隨時可能被效率更高的 AI 取代。而對於尚未掌握 AI 工具的員工來說,壓力則來自職場邊緣化的危機。他們擔心自身技能被認為是「無法升級」的負資產,進而失去升遷機會,甚至喪失工作保障。
以 Amazon 為例,近期將 AI 技能納入內部升遷評量標準,產品經理透露:「如果你還不會用生成式 AI,半年內你就落後了。」然而,對於不具備技術背景的客服與倉儲員工而言,公司未提供任何再培訓計畫,他們幾乎無法轉型,只能任由公司停滯甚至被淘汰。
對策建議:讓科技紅利真正普及
生成式 AI 正成為翻轉職場結構的關鍵工具,若缺少配套制度改革,勢必將帶來「效率提升卻加劇不平等」的後果。唯有政府、企業與個人三方協力,才能真正實踐共享紅利的可能,以下將以三個面向探討。
第一,政府需專注在制度設計優先於技術推廣,若技術只往前跑,卻不留下一條安全路徑讓受影響者轉身,那麼所謂的進步恐將演變為「階層重整」。以芬蘭為例,《Elements of AI》課程自 2018 年推動以來,累計吸引超過百萬學員修習,透過免費、開放的設計,讓 AI 教育普及到並非科技背景的社會群體,成為政策執行的典範。另一端,日本經濟產業省每年公布「高自動化風險職種清單」,搭配轉職補助,讓民眾能提前準備,而非臨時措手不及。政府在補助企業導入 AI 時,應強制附上員工再培訓計畫與轉職支持,做到技術與社會安全並進。
第二,企業須注意效率提升不能是裁員的原因,不少企業將導入 AI 直接等同於人力裁減,但微軟與 Adobe 提供了不同示範。在微軟內部,Copilot 的應用不僅未導致裁員,反而經過流程重設,讓員工聚焦策略與決策工作,產能提升約 10~20%,而人力結構保持穩定。Adobe 則與 Coursera 合作內訓,建立 AI 學習文化,並將學習成果與升遷制度掛鉤。不只是「教員工用 AI」,更將培訓納入評鑑架構,形成制度常態化。企業應重設「人機協作流程」,並在績效、升遷上合理反映 AI 使用成果,而非用 AI 作為裁員之便。
第三,勞工個人,AI 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條件。對職場人士來說,AI 技術既非門檻,也不需成為專家,但至少要懂得如何與之共事,很多人因抗拒工具而被邊緣化,而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以台灣插畫師案例中,插畫師透過學習 Midjourney、整合風格後成功轉型,成立社群累積千人學習者,並成為 AI 輔助創作顧問,收入翻倍。這不只是個人努力的勝利,更是「懂得轉型」的證明。
技術不是威脅,制度才是答案
生成式 AI 並非是一次改變世界的技術,但它帶來的衝擊速度與涵蓋範圍,確實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場技術革命。我們正在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現實,科技的進展不再以十年為單位,而是以月、以週在翻新。這樣的節奏,逼得個人必須快速應對,企業必須快速重構,而制度需要跟上才行。
這波轉變最根本的挑戰,不是 AI 能做多少事,而是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技術紅利公平落地。當 AI 能替代多數的中階職能、壓縮決策週期、放大產出速度,那麼誰能掌握工具,誰就握有晉升與倖存的鑰匙。這不是技術的錯,而是制度如果不更新、組織如果不自覺、社會如果不預警,那麼不均將變成新的常態。
[ 閱讀更多 洪為璽 的專欄文章 ]
真正的風險,不是 AI 搶了誰的飯碗,而是社會沒有為那些轉身來不及的人,留下後路。在這場智慧革命中,我們應拒絕兩極化的想像,AI 不是先驅,也不是終結者,它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如何選擇使用才是核心。並且,若我們願意從制度做起,讓企業重構、讓教育補位、讓個人具備選擇權,那麼 AI 的未來將不再是分化與剝奪,而是共生。
問題從來不是技術,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以人為本地擁抱技術。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