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新晟(Oen 應援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在當代社會,捐款長期是公民參與、表示價值認同與支持的具體展現。然而,許多大型機構、組織仍仰賴紙本流程、人工對帳與手動開立收據等傳統作業模式,在數位原生世代參與者比例日益提高的當下,不僅難以滿足數位原生世代對捐款的即時性與透明度的期待,也易因資訊破碎、報表延誤,導致行政失序與外界對組織資源濫用的質疑。特別是在教育、公益與宗教等應為社會信任楷模的領域,當金流資訊無法即時揭露與追蹤,組織失去的往往不只是支持者,更撕裂了公共治理的信任基礎。
募款組織常見的最大金流治理痛點
以校園捐款為例,募款組織常見的最大金流治理痛點有三項。首先,捐款流向時常被認為欠缺透明度、無法清楚說明。無論是學校本身、家長會或校友會,即使初衷良善,也容易因為捐款人在捐款完畢後,看不到資金流向所造成的資訊落差而引發誤解與質疑,導致不信任與疏離,這不只是對於校園行政效能的挑戰,更是信任體系的破口。再者,捐款人欠缺系統化管理、難以建立長期關係。學校往往以較為傳統的人工整理捐款資訊的方式的對帳,對於負責人來說難以確認身分與建立聯繫,進行有效的支持者管理,亦較有可能出現人為疏失。最後,傳統以劃撥、匯款為主的捐款方式實已難以滿足現代多元付款形式的需求。
[ 推薦閱讀:國際無現金社會發展概況 ]
筆者認為,若能導入合適的數位平台工具,將有助於重建信任、補強制度。透過整合線上捐款、活動報名與現場付款,不僅簡化行政流程,也可即時記錄資金來源、減少人為錯誤與報表延誤,提升審計效率與治理透明度,避免「錢進哪裡沒人知道」的情況。部分工具更具備捐款人管理功能,能清楚呈現支持者名單,強化與利害關係人的長期連結。此外,若採用支援信用卡、行動支付與感應支付的一站式金流平台,亦能提升付款便利性、擴大參與族群、提高募款效益,同時實現自動對帳、即時開立收據與金流可視化,為透明治理打下基礎。
推動信任治理,翻轉募捐款進入現代化
然而,即便數位平台具備顯著的治理效益,實務上,仍有許多募款組織至今未能導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多數組織財務規模有限,難以負擔導入系統的初期費用與人力轉型成本;另一方面,亦因內部行政流程繁瑣或治理結構分散,缺乏專責的數位轉型決策者。此外,有些組織對「數位治理」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對資料資產、透明責任的系統性規劃。這些因素使得原本可以提升公信力的改革方案,長期停留在倡議階段,難以落地執行。
然而,若能將平台角色視為「不只是功能性工具」,而是一種「信任治理的推動者」,透過將數位金流平台真正導入組織的教育與制度適配設計,組織將有在有限資源下落實金流透明與責任歸屬,加強行政效能與信任程度,成為連結行政流程與公共信任之間的橋樑。
政大、苗栗特殊教育學校如何打造信任治理
以實際案例說明,國立政治大學導入數位金流平台後,成功整合線上捐款、現場支付與報名資訊,讓募款活動中的金流收受、對帳與收據開立皆自動化,除了加速捐款作業流程與決策下達速度,也顯著減少人工作業與錯誤率。捐款人可即時收到電子收據,校方亦能透過視覺化儀表板清楚追蹤資金流向,打造更透明、可信賴的校園募款文化。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同樣的例子還有苗栗特殊教育學校啦啦隊,該校於2024年透過平台發起「圓夢計畫」,短短一個月內即募集超過新台幣八十萬元,順利讓學生再度前往美國參與 ICU 世界啦啦隊錦標賽、挑戰金牌榮耀。從高等教育到特殊教育,這些案例皆證明,數位金流不只是提升流程效率的工具,更是打造參與感、回應信任赤字,並推動公平與多元價值實現的關鍵基礎設施。
當「資訊透明」與「責任歸屬」成為制度的一部分,募款組織才能真正肩負其應有的社會責任,讓捐款不再是風險,而是可信任的公共參與。推動數位金流改革或導入平台工具,不僅關乎技術的導入,更是重構治理信任的起點。從技術工具走向制度設計的夥伴角色,數位平台在這場轉型過程中,將逐步扮演起公共治理的參與者。讓每一分善意投入都能被看見與理解,才是回應信任赤字、重建校園與公眾信心的關鍵路徑。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