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宜芬
推動 AI 醫療模型於實際應用時,常因資料規模不足或族群代表性不夠,導致模型效能大幅下降,難以通過法規審查或順利進入臨床。為此,衛生福利部 24 日宣布啟動「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打造全臺首創跨院外部驗證中心,透過建立標準化驗證體系,協助 AI 醫療器材進行跨院、跨族群的測試,加速其取得法規許可與臨床應用,宛如驗車中心,目前已有四項 AI 醫材正在驗證中。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全球醫療體系加速導入 A 技術的浪潮下,衛福部自 2024 年 10 月成立三大中心,包括「負責任 AI 執行中心」、「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 影響性研究中心」,專責進行「臨床應用」、「取證流程」與「健保給付」三大環節。預計年底將發表AI影響性研究中心。
集中式資料+聯邦式學習平台驗證
過去 AI 模型樣本多半侷限於單一醫療院所或特定族群,缺乏跨院驗證而無法取得人口代表性的驗證樣本,導致模型效能大幅下降,難以通過法規審查或順利進入臨床。
為應對挑戰,衛福部資訊處與食品藥物管理署攜手補助台中榮總、高雄長庚、三軍總醫院、亞東醫院等四家醫學中心建置臨床驗證中心,導入跨院驗證機制、聯邦學習技術與 FHIR 國際標準,打造兼具嚴謹性與實用性的臨床驗證體系。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表示,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的成立不僅是制度建構的里程碑,更是 AI 技術落地應用的關鍵轉捩點,「食藥署核發醫材許可證的角色就像監理站,驗證中心則如同驗車中心。」
他舉例,國外曾設計糖尿病病變 AI 模型,實驗室驗證判讀率是100分,但在泰國實際應用時卻失效,關鍵就在於驗證階段缺乏具族群代表性的資料樣本。除了效能下降,還可能會有城鄉差距問題,導致 AI 醫療模型在判讀上的偏見。
如今透過「集中式資料驗證」與「聯邦式學習平台驗證」的驗證架構,開發者無需搬移原始資料,即可於多家醫院測試模型效能,兼顧個資安全與提升可信度。中心亦能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規範出具標準化驗證報告;若模型未達標準,還可提供去識別化資料與再訓練建議,加速進入法規審查流程。
目前四家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均已啟動服務流程,目前已有四項 AI 醫材正在驗證中,涵蓋糖尿病、心臟疾病與肺部病變等領域。
[ 推薦閱讀:【專訪】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 ]
食藥署指出,以往搜集資料、準備驗證較為耗時,透過取證中心,期許縮短尋找可用資訊的時間,加速取證時程;台中榮總榮譽院長陳勢安解說,取證時間長短依據資料完整有所不同,一般約是2至3年,資料充足完整的話,最快半年就能取證。
李建璋補充,資料都在醫院內、不會供給廠商使用,醫院也有倫理委員會能去個資化、嚴格把關,民眾不用擔心個資問題。
[ 推薦閱讀:【專訪】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 ]
四家驗證中心同步建置 FHIR 伺服器
同時,四家驗證中心及其合作醫院已同步建置 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伺服器,打造臺灣首座基於 FHIR 標準的跨院電子病歷資料庫,並整合譯碼檢索字典,促進資料互通與標準化,提升 AI 模型於臨床現場的實用性與可擴展性,進一步接軌國際資料交換趨勢,為智慧醫療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衛生福利部主任秘書劉玉娟表示:「AI 不只是科技創新,更是醫療轉型的契機。唯有透過嚴謹、標準化的臨床驗證,才能真正走進臨床、走近病人。」臨床驗證制度是讓 AI 模型從實驗室走入真實場域、取得醫療現場信任的關鍵。
衛福部表示,目前四家臨床 AI 取證驗證中心均已啟動服務流程,多項 AI 產品已進入臨床驗證與法規申請階段,制度導入對模型效能與可信度已展現實質助益。驗證中心也全面對外開放,歡迎國內外 AI 開發者踴躍申請參與驗證流程,共同加速技術落地、強化國際合作,攜手打造以信任為核心的智慧醫療新時代。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