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產業趨勢、技術應用、政策制度與策略建議四個面向切入,描繪智慧醫療價值轉譯的未來藍圖,並提出三軸轉型策略,協助醫療與產業端掌握智慧醫療轉度的關鍵契機。
文/黃冠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資訊中心副主任)

隨著生成式 AI、FHIR 標準與資料治理思維快速導入臨床現場,智慧醫療正在經歷一場從「技術示範」邁向「制度整合」的深層轉變。這不只是科技的升級,更是醫療體系運作邏輯的重構。而智慧醫療產業的價值不應僅止於展示高階技術,而應落實於提升臨床決策品質、簡化照護流程、強化病人安全與促進醫病關係的進化。
從新創實驗走向制度整合:智慧醫療的歷史節點
過去十年間,我們可以發現智慧醫療發展以技術驅動為主,涵蓋 AI 影像判讀、穿戴裝置、語音病歷與生理資料串流等創新應用。然而,大多數仍停留在「單點實證」階段,缺乏臨床端的深度整合與制度性的支撐。如今,隨著健保支付試辦、智慧醫療標章制度、AI 醫材審查指引等逐步推行,智慧醫療開始走向「制度導入期」。
這場轉變代表著,智慧醫療從醫院內部的「技術專案」昇華為影響臨床診療行為與健保結構的「臨床治理工具」,意味著技術應用必須從回應需求的階段,進入共同創造與持續運作的成熟期。這不僅考驗業界的產品穩定性,也挑戰醫院組織的流程韌性與管理思維。
產業趨勢解析:平台化、生態系化與流程嵌合
當今智慧醫療的發展趨勢明確指向「平台化」與「生態整合」。初期單點應用如 AI 診斷、用藥警示或語音紀錄,若無法與醫院既有的 EMR、HIS、PACS 等系統連結,就難以發揮規模效益與實質臨床價值。因此,許多國內外業者與國內醫學中心紛紛投入「平台模組」建構,強調標準化介接、模組化部署與橫向擴展能力。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另一項重要變化是跨領域協作的新常態。智慧醫療價值鏈橫跨資料取得、模型開發、臨床導入、法規認證與商業驗證,不再是單一醫療機構或企業可以獨力完成。這促使智慧醫療生態系從醫院與廠商的「專案合作」,進化為橫跨新創公司、ICT 大廠、法規顧問與支付單位的「聯合創新產業鏈生態系」。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加速技術驗證與跨領場域實作,也提升了創新服務的可擴散性。
關鍵技術動能:FHIR 與生成式 AI 成雙主軸
而在於技術層面,FHIR(快速健康照護資訊互通標準)與生成式 AI(如大型語言模型 LLM)已成為智慧醫療的雙重引擎。FHIR 的價值不只是技術標準,而是建立「資料互通的制度框架」,讓異質資料能被解構、重組並安全交換,是醫療資訊治理的基石。國內近年積極推動以 FHIR 格式回傳影像與支付資料,有助於健保申報透明化與 AI 系統的資料流通。
而生成式 AI 則正快速進入臨床場景,包括病歷摘要、自動轉譯、臨床問答與病人教育等。隨著語意理解能力提升,這類工具將不再只是資訊查詢的輔助,而能轉化為真正的「語境理解型決策支援工具」。然而,資料可信度(hallucination)、醫療責任邊界與法規審查機制,仍是生成式 AI 必須面對的挑戰。
政策制度加速接軌:標章、支付與法規同步推進
國內從 2021 年起推動智慧醫療標章制度,鼓勵醫療院所提出臨床導向的創新方案,已有效激發第一線需求的具體落實。進一步地,2024 年底健保署啟動 AI 輔助診斷支付試點,象徵 AI 行為逐步被納入正式的醫療服務架構,將智慧醫療從「附屬科技」推向「診療主體」。
同時,法規環境也在鬆綁中。主管機關針對 AI 醫材已明訂模型驗證規範與資料品質要求,並鼓勵以 SaaS 服務模式持續提交更新報告,降低傳統醫材一次性審查帶來的上市障礙。這樣的制度調整,讓 AI 產品更能因應臨床快速變動的需求,也有助於創新商業模式的發展。
產業升級三軸線:價值導向、流程整合、平台思維
在上述背景下,智慧醫療的產業升級策略可歸納為三大軸線:
價值轉譯導向:不再強調技術有多創新,而是關注是否真正解決臨床痛點。透過與醫師共同定義需求、設計工作流程,讓技術不再是「外加模組」,而成為臨床決策的一部分。
流程整合驅動:單點工具難以形成系統性改變,唯有嵌入院內流程,設計符合現有資訊流的中介模組與轉接機制,才能提升整體照護效能與使用者接受度。
模組平台化發展:將成功經驗模組化、可重複部署,並建構 low-code 架構,降低跨院導入門檻,是實現大規模擴散的關鍵。
結語:智慧醫療的制度元年與臨床革命
2025 年被視為智慧醫療制度化的起點。這不只是技術能力的展現,更是醫療價值實踐的開始。未來的智慧醫療,不應是冷冰冰的機器輔助,而應是具有臨床敏感度、倫理思辨力與制度適應性的協作夥伴。
當 AI 不再只是名詞,而是動詞;當 FHIR 不再只是交換格式,而是治理架構;當醫療不再只是照護,而是結合資料、科技與人本的全方位體驗,智慧醫療轉型才真正開啟它的革命性篇章。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