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筱棋(資策會數轉院金科中心副規劃師)
隨著 2025 年國際博覽會在日本大阪開幕,有意參展的民眾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大阪萬博會的一項規定 ─ 世博會期間,不接受現金付款。而本次大阪萬博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嘗試無現金的萬博展會,為實現萬博會的無現金化,大阪萬博會特別推出 EXPO 2025 電子錢包與其數位支付服務「MYAKU-PE」,以供參展民眾及國際觀光客透過智慧型手機在展內外實現無現金支付。針對無智慧型手機的民眾,大阪萬博會也將在展區設置加值機,方便民眾儲值預付卡進行消費。
日本不僅藉由萬博會展現無現金化決心,並從原定的 2025 年,提早一年於 2024 年達成 40% 無現金化目標,並期許未來的日本社會能夠實現 80% 的無現金支付率。除了日本積極布局無現金化社會,其他國家如歐洲瑞典至東南亞如印度等國也陸續朝向無現金化社會邁去。
何謂無現金社會
所謂的無現金社會,指的是不再使用紙鈔或硬幣等實體貨幣來進行日常交易。現今資通訊發達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緣故,幾乎人人皆可透過手機綁定金融/信用卡,以手機為載體完成消費。
這也使得網銀與支付 APP、電子錢包、電子票證(如悠遊卡)、行動支付(如 Apple Pay、LINE Pay ),甚至 QR code 付款等數位支付方式逐漸普及,而店家為了吸引顧客,也會主動申請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讓付款變得更加方便。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且在疫情間為避免接觸感染,加大了社會對數位支付的採用,如今,出門時只需要帶著手機,不帶錢包也能輕鬆完成一天的消費。無現金基於資訊科技進行收付款的便捷性受到歡迎外,被推崇的最主要因素在於無現金的交易過程皆電子與數位化,以更好掌握及追蹤交易紀錄。此外,也因無現金能夠避免現金交易下的搶劫、偽鈔以及洗錢等情形發生,使國際開始推動無現金化社會。
瑞典及印度邁向無現金化社會
現行在國際上最無現金化的國家,便是北歐的瑞典。2018 年時任瑞典央行總裁就曾預測該國至 2025 年實現無現金化社會,而據瑞典央行的《2025 年支付報告》表示,瑞典為現金流通佔 GDP 比例最低的國家,且在 2023 年僅有 10% 的瑞典民眾使用現金來付款。
瑞典之所以能夠躍升為無現金社會先驅,是因瑞典早在第三方電子支付普及前,由央行聯合六大銀行於 2012 年共同開發即時支付系統 Swish。由於 Swish 為政府帶頭支持與推動無現金化,使 Swish 誕生後得以從民眾間的私人轉帳,擴大至電子商務交易、線下實體店付款,甚至提供政府費用繳納(如繳稅)服務,迅速取代瑞典的現金支付,成為當地民眾日常收付款的首要工具。
東南亞的無現金發展則屬印度積極推動,印度為打擊貪污、洗錢及逃稅,進以削減恐怖主義勢力,分別於 2016 年與 2023 年廢除和收回大面額紙鈔。同時,自 2015 年起因國家政策發展,政府不僅大力推動數位支付,更推出即時支付系統 UPI (Unified Payments Interface)以介接各支付系統。在雙重因素下驅動企業與民眾大幅採用數位支付,使紙鈔逐漸退出市場,UPI 後續也在政府的推動下,成為印度跨境支付的重要基礎設施。
[ 推薦文章:AI 時代的金融資料治理挑戰 ]
大刀闊斧的不只印度政府,亞洲如南韓在 2016 年即宣布要在 2020 年廢除硬幣,因此鼓勵民眾將消費後的零錢存入類似於我國悠遊卡的「T-Money」交通儲值卡,且南韓當地行動與第三方支付發展成熟,使南韓現金消費比例持續下降,至 2021 年僅剩 2 成使用現金消費。
推動無現金化的同時保有普惠精神
從瑞典、印度及南韓無現金化社會發展,無論是提出支付基礎建設或從降低紙鈔與硬幣在社會上流通,不難看出實踐無現金化的野心。而我國金管會為持續推動無現金交易,訂下 2026 年實現無現金交易筆數 80 億筆;金額達 10 兆元目標。
然而,儘管我國已有六成以上的民眾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或許也將面臨與日本同樣的發展瓶頸:比起年輕族群,年長者對於數位工具較陌生,較不容易採用數位支付,對現金的依賴程度也較高。另外對於數位落差的偏鄉地區,因資通訊與網路等基礎建設不足,也就難以推動數位支付。
因此,就年長者及偏鄉地區等數位落差之族群,該如何推動及教育為接下來的挑戰之一。此外,在推動無現金化的過程中,廢除紙鈔硬幣是否與普惠金融之精神背道而馳?
綜上所述,無現金化社會的發展,除仰賴技術與政策的支持,更需同時兼顧全民的數位參與能力與支付平權。未來在邁向高度數位化的同時,應強化對年長者及偏鄉族群的數位教育與基礎設施建置,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數位金融所帶來的便利與安全。唯有如此,無現金化的願景才能真正落實於全民日常,成為普惠而非排除的進步力量。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