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片到伺服器 打造 AI 硬體強權之路
「全世界有三個 AI 強權,美國是 AI 軟體的強權,歐洲是 AI 法規的強權,而臺灣,正是 AI 硬體的強權。」數位發展部持續壯大 AI 產業、強化資安韌性與打詐,讓小國也能打造出讓全球不敢輕視的 AI 強權。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鄭宜芬‧刊期/2025.11
臺灣在全球 AI 產業版圖中具有獨特且關鍵的定位。憑藉強大的半導體與硬體製造實力,臺灣在 AI 運算基礎建設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數位發展部部長林宜敬指出,全球 AI 產業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由美國主導軟體,歐洲在法規與監管上扮演關鍵角色,臺灣則引領硬體。但面對 AI 與數位轉型的快速演進,臺灣必須在軟體創新、資安防護、數位治理及社會應用等面向同步發展,才能形成完整且健康的 AI 生態系。
因此,數發部的施政重點圍繞施政重點圍繞四大方向,「推動AI產業發展」、「強化資安韌性」、「落實打詐作為」以及「強化數位政府建設」。唯有在安全、透明且創新的數位環境中,臺灣的 AI 潛能才能充分轉化為國家競爭力,支撐經濟與產業發展,也讓民眾在數位生活中獲得實質便利與保障。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與 Facebook,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從 POC 到市場 五大政策工具助力新創
為建構健康的 AI 產業生態系,數發部以「算力、資料、人才、行銷、資金」五大政策工具為核心,逐步完善國內 AI 發展環境。
「算力是 AI 創業的第一哩路」林宜敬指出,動輒上千萬元的 AI 伺服器對創業團隊是一大負擔,數發部因此提供免費的 GPU 算力,協助臺灣 AI 新創進行概念驗證(POC),團隊若驗證成功,可尋求天使投資進一步發展;即使失利,也有政府作為後盾,降低創業風險。
在資料面向,數發部推動法規修訂,透過修訂《資料創新發展條例》,讓公務員可依規釋出不涉機敏或個資的政府資料,促進資料再利用。同時,《臺灣主權 AI 訓練語料庫》整合公部門資料並鼓勵民間捐贈,協助國內 AI 團隊取得充足且具在地語境的訓練資料,培育具臺灣觀點的 AI 模型。
在人力培育方面,三大類 AI 人才分別為:能運用 AI 工具的使用型人才、利用現成 AI 工具打造產品的開發型人才、專注於 AI 基礎研發的研究型人才。
過去訓練 AI 模型門檻高、成本重,如今已有多種成熟工具可協助開發,只要具備良好資料整理能力,即能訓練出新的模型。數發部重點培育對象為 AI 產品人才,並制定《臺灣 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帶動相關培訓產業的發展。
在行銷推動上,數發部依照醫護、長照、製造等不同產業類別,舉辦多場 AI 產業媒合會,協助新創團隊快速對接需求方,獲得訂單。同時並以「智慧雨林產業創生計畫」推動產學研合作與資源共創,促進 AI 解決方案研發與導入,助力鏈結技術供應到應用落地。
在資金支持上,當企業具備成熟產品、資料基礎與一定銷售規模時,數發部已與國發會協調匡列新臺幣 100 億元,投資具有成長潛力的 AI 公司,協助其擴張規模、進軍國際市場,完成海外布局或上市的最後一哩路。
在法規面,行政院院會 8 月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推動跨部會合作,確保風險監管與產業發展並重。
強化供應鏈安全與資安生態

隨著產品逐漸朝軟硬體整合發展,資安檢測仍存在侷限。由於軟體具自動更新機制,即使產品在檢測時通過安全審查,仍可能於深夜進行惡意更新竊取資料,並再度更新以掩蓋軌跡。
林宜敬強調,資安管理的核心在於「信任」與「來源」。特別是在中國政府可要求企業交出資料、且個資保護意識相對鬆散的情況下,使用中國軟硬體產品的風險較高,因此應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透過將產品組件進行分類管理,以精準地評估潛在風險。
在實務上,資安產品可依性質分為三類管理。第一類是不具計算能力的硬體,如無人機機架,風險相對較低,無須特別限制;第二類為具備計算能力的硬體,例如 CPU,臺灣擁有完整的 IC 產業供應鏈,能以本土產品取代進口硬體;第三類則為軟體,目前亦有許多開源解決方案可供選用。
為解決市場上數量龐大、版本多樣的資通訊產品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且不易全面檢測的現況,數發部規劃推動結合 SBOM(軟體物料清單)概念的自主申報制度,要求廠商逐層揭露產品元件來源,從模組至子模組皆須說明,並限制使用來自不友善國家的具計算能力硬體。藉此提升供應鏈透明度、釐清責任歸屬,並要求廠商對申報內容負責。
未來此制度將納入政府採購與招標程序中,目標建立安全且可信賴的產業生態系。
搭 SEMI E187 便車 臺灣軟體業駛向國際
資安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尤其在高科技製造與半導體供應鏈中更顯關鍵。作為全球 AI 硬體的核心供應者,台積電長期面臨駭客攻擊威脅,由於其內部資安防護嚴密,攻擊者轉而針對供應鏈廠商,在設備製造過程中植入木馬或病毒。為防範此類風險,台積電聯合多家合作夥伴與資安公司,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資安標準 SEMI E187 計畫,共同強化產業供應鏈安全。
林宜敬指出,過去臺灣多依循美歐標準,此次 SEMI E187 是首次由臺灣主導制定的資安標準,不僅象徵自主能力的提升,也為臺灣軟體產業開創新商機,包含認證服務、顧問輔導與資安產品供應等領域。對臺灣軟體業者而言,這也是與台積電攜手走向國際的重要契機。
臺灣擁有先進且成熟的資安軟體產業,亦是全球衛星產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更具備民主供應鏈核心的 IC 產業優勢。數發部期望透過公私協力,讓資安與衛星等相關產業在守護臺灣的同時,也能創造可觀收益,形成安全與經濟的正向循環。
[ 推薦閱讀:【專訪】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署長蔡福隆 ]
打詐三管齊下 邀社群平台與國際合作
臺灣位處資安戰場的最前線,面對詐騙集團手法不斷翻新、日益猖獗的情況,政府持續強化跨部門合作與科技防制。林宜敬表示,數發部的核心職責是從源頭防止民眾被從公開平台騙入封閉性群組,因此持續從法律、科技與商業三個層面同步推進,迅速阻斷詐騙集團的網路活動。
在法律面,數發部已推動並通過《打詐專法》,要求網路平台在 24 小時內下架詐騙內容,並實施廣告實名制及罰款機制。目前已對 Meta 三度開罰,累計金額達新臺幣 1,850 萬元。同時,數發部與日本LINE合作,成功顯著縮短警方調閱資料的時間。對於需持搜索票調閱之資料(如對話紀錄),調閱時程由原先約3個月縮短至約8工作天;而無需搜索票調閱之資料(如暱稱、註冊手機號碼),則可於3天內提供。
在科技面,《網詐通報查詢網》累計通報超過 17 萬則可疑訊息,並透過物流隱碼、DNS RPZ 防護機制及「111」政府專屬簡訊短碼等措施,強化通報與攔阻機制,降低詐騙擴散速度。
在商業面,數發部積極邀 Google、Meta、LINE 組成「好人隊」。林宜敬指出,這些平台不應僅是旁觀者,而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由於他們掌握龐大用戶資料與網路流量資源,在不涉及隱私及不妨害通訊自由的前提下,可運用自動化工具事前辨識可疑行為、事後協助執法機關蒐證追緝,強化整體防詐成效。以 Meta 為例,已在全球下架逾 700 萬個疑似詐騙帳號,其中針對臺灣亦移除超過 400 萬則詐騙訊息,顯示跨國公私協作打擊網路詐騙的成果。
數位憑證 加強數位政府建設
未來的數位世界必須有序發展,才能確保公私部門與民眾在數位環境中的安全與便利。林宜敬表示,數位憑證是未來數位世界的重要基石,數發部將持續推動建置「數位憑證皮夾」,提升臺灣數位經濟的整體效率。
數位憑證的核心價值可歸納為三項:一、作為建構未來數位社會的基石;二、透過「選擇性揭露」功能強化個人隱私保護,例如網購取貨時只證明是本人,無需展示所有個資,或在酒吧僅證明已滿 18 歲,無需透露其他個資; 三、系統遵循國際標準並採分散式架構,憑證儲存在個人手機中,兼顧互通性與個人資料掌控權。
臺灣在數位憑證的推動上進展快速,已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並以國際承認與互通性為發展目標。此發展趨勢與國際接軌,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與韓國等已陸續制定數位憑證相關標準,其中美國偏好由民間企業發行,歐洲則傾向由政府主導。臺灣位於兩者之間,數發部考量國內民眾對政府與民間機構的信任度,規劃提供公私雙軌制,讓民眾可依需求選擇,並期許臺灣的數位憑證能如同國際駕照般獲得各國承認。
[ 推薦閱讀:【專訪】交通部觀光署署長陳玉秀 ]
從承攬專案到產品化 以軟體拓展國際市場
臺灣產業長期「重硬輕軟」,要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中維持優勢,在軟體產業的發展中不可缺席。推動數位政府的同時,打造具競爭力的數位產業生態,亦是臺灣邁向智慧國家的關鍵。
然而,開發大型雲端平台與語言模型成本極高,目前全球僅有美國與中國具備大規模投入的能力;臺灣若欲擴展 AI 領域,從零開發未必適合,反之,林宜敬建議利用現有大型語言模型進行微調、蒸餾或發展特定領域的應用,以掌握國際競爭優勢。
為強化 AI 產業發展,他進一步分析,臺灣軟體產業可區分為「做 project」與「做 product」兩類。前者是針對特定客戶,以外包契約方式承攬開發;後者則面向廣泛市場,設計可重複銷售的產品。他指出,在臺灣做 project 雖可服務政府或企業客戶、開發客製化軟體,但發展潛力有限。
若要讓產業具規模化與國際競爭力,唯有「做 product」才能創造更大價值。他呼籲更多企業投入產品化發展,並建議現行以專案為主的公司,應朝模組化設計轉型,取代每次重寫程式的做法,以提升效率與重複利用性。
在政策層面,政府也將以採購制度為起點,引導需求方逐步調整思維與流程,營造有利於軟體產業成長的環境。若一項軟體若能設計成可跨部會共用,就能擴大應用效益,減少重複開發的成本。
林宜敬最後強調,從全球高科技發展歷史可見,科技與軟體產業的創新突破,往往來自民間企業的自由競爭與市場動能。數發部的核心職責,正是打造一個有利於 AI、資安及資訊服務產業健康成長的環境,使臺灣的資訊產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能持續發展與創造經濟價值。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