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端 LLM 導入系列報導之三:應用場域篇
導入地端 LLM 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技術多新、串接多廣,而在於「題目選得對」。應該從資料容易整理、語意能夠檢索、風險可以控管的任務開始。規則清楚、零容錯的流程,留給 RPA 或 BI 系統;而語意模糊、文件分散、需要彙整與引導式互動的任務,才是 LLM 的主場。
文/許旭安

生成式 AI(GenAI)雖然強大,但它不是萬能。根據筆者眾多導入建議建議,許多企業任務其實更適合用傳統工具(例如機器學習/Excel/BI工具/RPA)的組合拳來處理。若一開始就把 LLM 套用在不適合的任務上,只會讓導入流程更複雜、失敗機率更高。
為什麼不是所有流程都適合交給 LLM?
在選題之前,應該先問三個問題:
- 這個任務真的需要語意理解與生成能力嗎?
- 是否可以用 RPA、SQL、BI 工具更便宜穩定地解?
- 回答錯誤的代價能承受嗎?
三種常見壞題目:為什麼一開始就會失敗?
■ 一開始就整合多系統(ERP、CRM、API…)
資料來源五花八門、格式各異,還牽涉權限與頻繁更新。開發團隊光是做 ETL、Schema 對齊、版本管理就消耗大量人力。更糟的是,這種場景常讓 RAG 抓不到正確上下文,導致模型回應飄忽不定,準確率難以控制。
■ 把 Excel 跨表運算丟給 RAG
這類任務看似簡單,實際上對語意檢索極不友善。公式藏在備註裡、數據分散多欄,RAG 很難在 Top-K 抓到對的內容,光單一 Excel sheet 就常常聽到多數團隊無法克服,更不用說是跨表的運算,反而讓 LLM 產出「看似合理其實錯誤」的答案,造成更大的風險。計算應交給 SQL、BI 工具;LLM 最適合做說明與彙整。
■ 零容錯的資料查詢(如保單試算、交易金額)
這類任務實際上是 Text-to-SQL 的變體,不容出錯。即便有 99% 準確率,也不等於商業可用。若沒設計好查詢語句範圍、結果交叉驗證、人為覆核機制,就可能在客服現場直接造成商業損失。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十大「好題目」標準:從這裡起步最穩
● 業務對齊性:與部門 KPI 連結,能量化效益
好題目必須綁住清楚 KPI,例如:回應時降低 40% 使處理效率提升。請先定義標準與量測方式,避免只憑體感。
● 風險可控性:即使錯誤,也不會造成業務事故
初期題目應選擇容錯度高的場景,如內部搜尋、文件摘要等。建議設立錯誤預算與人審機制,並保留「查無資料就不答」的安全邏輯。
● 治理友善性:能落實權限、稽核與追蹤機制
是否能依角色控管權限?是否有稽核日誌?是否能回溯來源?治理的目標是讓 AI 使用在制度內、安全可控,不怕出錯。
● 資料整備性:格式清晰、語意一致、版本可控
優先處理數位原生的純文字或固定版型 PDF,避免圖文混排、手寫掃描等資料地雷。術語需一致、格式需整齊,方便模型檢索與理解。
● 語意檢索性:查得到對的內容,模型抓得到上下文
文件需具標題、段落、關鍵詞,並有良好切塊(chunking)與排序(re-ranking)策略,才能提高引用命中率與回答準確度。
● 整合單純性:盡量先從單一資料源或系統開始
若題目需要整合多系統、多 API,開發與維運成本會急升。理想的題目應能在兩週內完成資料接入與檢索驗證。
● 可驗證性:每個答案都能對應出處
模型回答應附帶明確引用來源(如原始段落、頁碼),錯誤可溯源、爭議可核對。若查不到,就該拒答。
● 輸出可用性:能被人直接採用或輕微編修
例如客服內部建議回覆、會議摘要、條款比較報告等。輸出應有標準格式或模板,讓用戶能一鍵採用或微調後使用。
● 變更接受性:現場願意配合 AI 協作新流程
如果使用者抗拒新工具、只想維持舊流程,效果再好也難落地。需評估是否有 champion 團隊、是否提供必要訓練與回饋機制。
● 法遵清晰性:使用情境符合產業法規,無灰色地帶
尤其在金融、政府等高法遵產業,部分資料查詢、報價、試算等行為不可用 AI 自動完成。題目若牽涉法規爭議,建議延後處理。
適合導入的場景:
從內部知識管理(KM)與文件查詢先開始,常見應用包括 SOP、內規、人資手冊、維修指引、教育訓練教材、產品 FAQ 等。而且大多已存在既有知識庫或雲端文件夾中。只要經過簡單整理與權限設計,即可用 LLM 快速建構內部智慧助理。
結語:選對題目,才有成功的一半
導入地端 LLM 不該從「技術炫技」或「整合規模」開始,而是從一個資料穩、風險低、用戶有感的好題目啟動。當第一題成功,才有辦法逐步擴展到跨部門與全企業應用。記得:不是做越多越厲害,而是先做對、再做大。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