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產生超過 4 億噸塑膠垃圾,但回收率不足一成,塑膠汙染已成迫切的環境課題。捷綠盟開發專利環保建材,並結合 ISO 標準、能源管理系統與碳盤查工具,推動從原料、製程到供應鏈的全面低碳轉型。
採訪/施鑫澤 文/鄭宜芬
全球每年約十億噸廢棄物被焚化,估計產生約 40 億噸碳排放。臺灣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積極參與減碳行動,舉足輕重。
因應全球綠色低碳浪潮,捷綠盟董事長徐宏權表示,捷綠盟致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導入 ISO 標準進行碳盤查與碳足跡量化,並建置能源管理平臺提升資料透明度,逐步建構碳排放熱點與減碳策略資料庫。在製程端以回收保麗龍為原料,搭配零廢水、低污染與節能措施,打造環保建材「捷綠木」,同時推動供應鏈與碳足跡透明化。透過 IoT 感測器與 AI 預測工具,整合數位碳管理系統,加速邁向低碳製造。
臺灣 2050 淨零轉型包括四大策略與兩大基礎:能源轉型更加安全、產業轉型更具競爭力、生活轉型更能永續、社會轉型提升韌性;而治理的基礎就是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則。
捷綠盟成立於 2022 年,專注於將廢棄塑膠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的環保材料,透過創新「烯 - 復合彈性料體」技術,開發出「捷綠木」,是一種可完全回收、無甲醛、抗黴防腐的環保建材,廣泛應用於建築、家居和景觀設計等領域。除此之外,捷綠盟還提供全面的循環經濟解決方案,涵蓋塑膠回收、再利用及低碳生產等全產業鏈。
2023 年全球廢塑回收利用之產值約 45 至 55 億美元。捷綠盟致力於推動塑膠循環經濟的發展,減少環境負擔,並透過綠色技術創新,促進社會向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建立了塑膠迴圈再利用全產業鏈,將塑膠回收再生結合實用消費品,構建了以研發設計、再生物回收、綠色生產、銷售、市場應用、舊物回收為主的迴圈經濟商業模式,並且銷往 20 多個國家。
2023 年,捷綠盟榮獲台灣循環經濟獎、台灣企業亞太永續獎等成績,並獲得國際海廢認證;2024 年拓展國際市場,與產官學合作,推動循環經濟和低碳 PCR 材料的多元應用,並且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施 ISO 標準進行碳組織盤查,並啟動碳足跡量化計劃。
導入 ISO、推動能源管理平台
自 2024 年起,捷綠盟啟動全面性的綠色低碳轉型,並將企業數位化視為推動永續策略的基礎工程,以利後續轉型。
首先,公司於內部導入 ISO 標準進行組織碳盤查與碳足跡量化,計算耗電與耗水量,作為驅動決策的核心依據,並且建置碳盤查系統,以及推動能源管理平台(EMS),逐步強化內部資料的透明度與可追蹤性。
推動過程中,雖然面臨中小企業常見的難處,例如:跨部門協作流程不一、資料整合困難等。但捷綠盟結合外部認證機構進行輔導、內部人員教育訓練與技術導入,得以有效克服系統整合與認知落差的挑戰。
建構碳排放熱點與減碳策略資料庫
面對全球碳中和趨勢,捷綠盟落實低碳轉型,訂下「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的長期目標,並於 2024 年正式啟動 ISO 14064-1 組織盤查與碳足跡量化,逐步建構碳排放熱點與減碳策略資料庫。具體行動包括:
● 原料創新:
以 80% 回收 PS(保麗龍)為主要原料,開發高強度、可回收再製的永續循環建材,完全取代傳統環保建材,與一般建材。
● 製程完善:
生產過程零廢水、低污染,並透過太陽能、冷卻水循環、節能馬達等措施提升能源效率。
● 供應鏈管理:
推動一站式回收→再製→應用→再回收的完整閉環系統,並逐步導入綠色採購與碳足跡透明化。
同時,捷綠盟目前亦積極推動「碳中和示範產品」,並與臺灣碳權交易所建立接軌機制,期望未來納入碳資產管理與碳權交易市場。
[ 推薦閱讀:循環科技與智慧系統 深植綠色永續韌性 ]
數位工具整合碳管理系統 加速低碳製造
為推動低碳轉型,徐宏權表示,捷綠盟利用結合數位技術,尤其是「數位工具」整合「碳管理系統」,是邁向低碳製造的加速器。以回收再製保麗龍為例,相較傳統製法,減碳可節省達 50 至 70%,亦邀請工研院進行認證。
目前公司內部已安裝 IoT 感測器至主要生產設備(如押出機、冷卻系統、CNC),即時監控電力使用、溫度、負載與水資源效率,並將導入 EMS 平台進行能源動態調度與報表產出。
碳排追蹤工具與 AI 驅動的碳足跡預測功能,則列為未來重點規劃項目,期望能建立完整的資料自動化碳盤查系統,並連動碳交易平台。
透過數位整合,捷綠盟將朝向「透明生產」、「即時節能」、「碳足跡可追溯」三大目標邁進。
為了達成更穩定、高效的低碳製造,捷綠盟建置新廠亦規劃導入 ERP,助力下訂單、進出貨、秤重精準化等流程,整合更多自動化設備,強化材料與庫存管理系統,導入更多綠色製程,進一步完善環保效能,並擴大產能、提升品質與接單效率。
創新循環經濟模式 品牌定位與發展
傳統的塑木為了降低成本,添加了木粉、玻璃纖維等材料,品質較不耐用、易發霉,以至於市場出現劣幣逐量幣的狀況。
捷綠盟認為,環保材料不應只是技術,更應是一種生活選擇與設計語言,因此透過創新技術實現廢棄塑料的封閉循環再利用,推動零廢棄、低碳排的綠色經濟模式。
捷綠盟採用高度精密的廢塑破碎技術,將回收的塑料加工成高強度的再生原料,經過配比攪拌、壓製板材、冷卻定型等多重工序,生產出環保建材,可有效減少塑料垃圾的排放,以及降低整體碳足跡。
廢塑來源包括工業、醫療、生活用品等,種類則有 PET、HDPE、PVC、LDPE、PP、PS等。
捷綠木由 20% 烯 - 復合彈性料體,以及 80% 回收熱塑性塑料製成,具有纖維結構和 100% 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
徐宏權表示,捷綠木不只是主力產品,更是永續理念的具體化身。產品以回收 PS(保麗龍)、海洋廢棄物與專利改質劑等製成,無甲醛、無廢水排放,兼具環保、科技與循環經濟的三重價值。其優勢在於擁有專利牡蠣配方,能夠將製造中下降的強度,拉回到九成以上。
除了原本的戶外建材應用,捷綠盟近幾年也針對市場需求開發了 57 套模具,能夠支援木工常見的製作方式,且耐高溫,正在申請防災防火建材認證中。業界設計師亦逐步將捷綠木的材料與規格納入設計規劃中。
捷綠盟的創新循環經濟模式為:廢塑回收>清洗分類>生產製造>加工處理>銷售使用>生命週期結束。
徐宏權進一步表示,在品牌策略上,採用「點-線-面」的立體化傳播架構,透過跨界合作,將環保建材推向建築、教育、展覽與物流等多元場域,落實循環經濟與淨零轉型。
● 點:
產品本身捷綠木代表一種循環、低碳的生活物件,能夠被「看見、觸摸、使用」。
● 線:
應用鏈結擴展至教育、建築、展覽、居家等不同場域,包括:
永續建築|大溪漁港「海廢暫置所」
永續建築|澎湖-首座美學候船室
教育|頂溪國小-戶外永續教育角
展覽|新一代設計展-產學教育展區
● 面:
社會參與與跨界合作方面,捷綠盟鼓勵大眾參與改造案例、回收工坊等互動行動,逐步建立捷綠木品牌的永續生態圈。
因應企業實踐範疇三(Scope 3)碳減量的目標,捷綠盟目前已與物流產業展開合作,以提供企業更具永續性的棧板與載具,也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研發新型永續材料,拓展更多低碳應用解方。
為推動全面的循環經濟,捷綠盟採取綜合型合作模式,與建材商、營造商、物流業級政府專案合作,導入綠色循環材料;以 OEM/ODM 與品牌或國際買家合作,開發客製化建材、家具或棧板;並與大型企業 ESG 團隊合作,落實減碳與循環經濟,創造共享價值。
在企業永續經營上,透過辦公室環境提升、員工關懷、安全生產、教育訓練等,綜合提升企業治理水平。
為符合國際市場所需,捷綠盟亦透過代理與經銷,拓展海外市場,積極將材料與製程模式推向歐美、中東、新加坡與中國等地,導入模組化回收技術,推進全球循環經濟鏈。並重點著墨 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與 SDG 13(氣候行動),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對齊。
展望未來,徐宏權表示,捷綠盟將持續深化跨界合作,串聯建築、物流、科技等產業,共同實踐 ESG 永續目標。期許捷綠木未來能成為「永續場域的建材基礎單元」,在不同產業之間扮演邁向淨零的關鍵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