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從一月二十日至今,震撼全球經濟與股市的眾多因素中,莫過於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到底對等關稅作用為何?對各國企業與經濟造成何種衝擊?川普政府想用關稅達成什麼目的?顯然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談關稅前,先講一則新聞。根據外電報導,美國前三大半導體設備商應材、科林研發及科磊,估計每年將因關稅分別損失 3.5 億美元,三家公司合計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
這三家半導體設備商生產的機台,是全球各地晶圓廠都會用到的設備,由於每款機台動輒需要上千種零件,不少零件又都仰賴進口,川普對進口商大幅課稅,業者成本自然大幅攀升。
以大家最熟悉的蘋果 iPhone 手機為例,在川普總統針對中國課徵 100% 以上的高關稅後,iPhone 在美國售價預估將漲到新台幣七萬多元,價格高到令人咂舌,當然一定會衝擊到市場買氣。
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美國對外國產品課稅,不只打擊到外國供應商,美國很多產業都採用外國零件,除了半導體設備外,從汽車、手機到家電等都是如此。
全球化的特色,原本就是各國聚焦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美商除了用到大量國外零件,甚至連產品都交由國外公司代工,如此才能將資源及人才,轉去做附加價值更高的工作,例如投入設計研發並發展新科技。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外,針對進口產品課稅,其實也不一定打擊到國外廠商。例如 Toyota 汽車在美國有生產線,但福特也到加拿大設廠生產,美國針對國外進口汽車課稅,懲罰到的是美國福特,而非日本 Toyota。
另外,美國許多白色家電都由中國海爾代工,但海爾也不是全在中國生產,在墨西哥、巴西等地也設有工廠,並為美商品牌做代工貼牌。因此當美國對白色家電進口產品課稅,不是用對付中國的稅率,而是其他國家的稅率。
因此,回到半導體關稅議題,半導體是所有電子產品的零組件,任何針對半導體課稅,都會增加美商公司的成本,不論是輝達、博通等 IC 設計廠,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科技七雄,都和前面提及的半導體設備商一樣,可以說所有美國公司都逃不掉高關稅的緊箍咒。
因此,當川普總統大舉對各國課稅,不只美商企業要付出代價,對盟友也造成重傷害,還未幫忙美國重回製造業,也沒有讓美國再度偉大,就先讓全世界資本市場重挫,從美股到歐亞股市,都形成連鎖崩跌的骨牌效應。
因此,川普總統公布對等關稅後,網路上也流傳一張梗圖,畫的是川普在尿尿,結果那些尿全都灑到他自己臉上。川普每宣布一項關稅新政策,都像拿石頭砸自己腳,既損人也不利己。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既然關稅政策執行起來,會產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為何川普總統還如此執著?
顯然,關稅是可以運用的「手段」,但未必是最終「目的」。許多分析都指出,川普總統先用關稅恐嚇各國,願意跟美國配合的,或展現合作意願的國家,就可以慢慢處理雙邊關係,不管爭議的議題是貿易逆差、產業與科技合作,還是國際安全與移民問題等。
美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更厲害的兩個武器,則是美國這個舉足輕重的消費市場,以及左右全世界的美元與資本。美國如今不需動用武力,就可以用經濟實力讓各國低頭,成本相對低很多。
因此,川普總統的策略很明確,先以關稅威嚇大家,換取更多籌碼,無論是貿易談判、產業佈局,最終則是想解決美國的龐大國債。
至於針對半導體產業課稅,川普政府最後會祭出何種政策呢?老實說,這件事只有川普才知道。我在寫這篇專欄時,也覺得要冒很大風險,因為文章出刊後,說不定川普先生的政策又轉彎了。
不過,我認為,川普總統如今恐怕也有一點騎虎難下,因為在粗暴魯莽的關稅政策下,如今全世界反應都很負面,從股市、債市到匯市都劇烈變動,大家的資產都明顯縮水,甚至身邊聽到不少因股票斷頭而輕生的例子。原本支持川普總統的金主,如今都身受其害,未來很可能選擇不再支持他。
關於美國對半導體課稅的進度,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已正式啟動《232 條款》調查,內容涵蓋 14 項關鍵風險,包括本土產能自給率、外國產能集中風險、不公平貿易行為與出口限制武器化風險等,預計將於5月7日完成意見徵詢,進入實質裁定程序。
我相信這會是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大措施,推動《232 條款》不只是經濟手段,更是美國地緣戰略的一環。
至於課稅範圍會達多少比重?不少預測認為,目前以色列與美國設定 17% 作為參考門檻,外界也預估南韓、日本可能在 20% 至 25% 之間,台灣掌握全球九成以上的先進製程,若落於此範圍內,或甚至高出一些,都算是合理結果。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