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良修 Anna Yen‧炬識科技執行長

近期企業界對資料治理的重視程度,隨著 AI 熱潮而日漸提升。然而,許多企業中的資料團隊經常遭遇不知道資料如何管制、處理等問題,在資料轉換的過程中更是乘載了不同角色和技術所需的相關知識,難以快速地讓其他取用者知悉資料該如何被使用。為了讓資料能被更詳細地紀錄與傳承,許多企業會將資料目錄擴展為「知識目錄」讓資料更易於掌握,此時資料治理過程中擁有「複數角色」的貢獻便尤為重要。
[ 推薦閱讀:資料治理的三大陷阱 ]
一般來說,工廠製作商品時,考慮到消費者可能在不具備使用的經驗下購買商品,大多數的廠商在販售商品時皆會附上使用說明書,消費者無須參與商品的製作過程及思考產品該如何優化,僅需要透過說明書即可了解與使用該商品。不過,資料的本質更貼近「商品原料」而非商品,較難以存在一份完整的使用目冊說明。當資料透過不同的處理程序或技術,再加上不同的規格設計與介面呈現資料價值時,便能做出不同的資料產品,因此資料在過程中該如何被紀錄與運用,也成為資料使用者的最大痛點。此時,資料治理過程中的複數角色便顯得極為關鍵,在資料產製過程中,複數角色將詳細標註及分享不同的應用知識,並透過記載與傳承的方式將資料目錄擴展為知識目錄。他們不僅是產品的終端使用者,更參與了資料產品的製作與發想過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資料治理的過程中,乘載企業內部眾多職位、角色和技術運用資料所需要的知識,若其中缺少相關知識或已存在的資料產品案例,便難以讓其他取用者發想或了解資料該如何被使用。因此,成功的資料治理須持續迭代、持續施行資料治理相關事務,並透過複數角色的共同參與及討論,再由資料治理權責組織發布資料治理重點。此外,現在企業資料增長速度快速,團隊較難對所有資料進行相同的優化作業、名詞定義或知識補充,在企業有限的成本和時間內,需同時制定更嚴格的工作流程和執行細節進行溝通與交流,才能讓資料記錄匯出後供後續使用目的。
資料治理的本質是治理,要達到治理目標的手段非常多樣,且更有各自的標準答案及優缺點。因此,企業更需要明白對於資料驅動決策的期望,才能推進相關治理措施。透過資料治理過程中複數角色的參與與貢獻,不僅得以將資料目錄轉化為知識目錄、企業內及外部的複數角色將能傳承與紀錄使用資料的知識,更能將資料處理與使用資料的邏輯等容易隨著時間佚失的資訊保留於企業內部,進一步最大化資料治理的效益。
(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