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過去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金融產業對「穩定幣」(Stablecoin)的態度經歷了從質疑到審慎接受的轉折。最初,多數銀行將其視為高風險的「加密貨幣變體」,但隨著市場成熟與監管逐步落地,銀行反而開始思考如何在自身業務架構下引入、甚至主導穩定幣的發行與託管。這不僅是資產數位化的必然趨勢,更是銀行在數位金融時代維持競爭力的核心課題。
然而,銀行若要踏入穩定幣業務,所面臨的挑戰並非只是「技術可不可行」,而是更複雜的「三重難題」:監管合規、營運風險,以及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的銜接。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與大型語言模型並非旁觀者,而是可能重塑金融合規與風險控管模式的關鍵推力。
全球監管態勢:合規不是選擇,而是進場門票
近年來,金融監管機構對於虛擬資產的規範日益成熟,美國、歐盟、香港等地都已針對託管、交易與風險管理提出具體要求。這些規範不僅是監理的手段,更是一種市場信號,宣告「合規」已成為虛擬資產能否走向主流金融體系的分水嶺。對銀行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進場的基本門票。
不同於過往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野蠻生長」,銀行若要發行穩定幣或提供託管服務,就必須在營運模型中內建風險管理、合規監測與資訊安全的「底層模組」。這意味著,銀行的參與不只是推出一項新業務,而是一次系統性的升級工程:既要滿足監管,也要符合市場對於安全與透明的期待。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問題在於,銀行能否在合規成本與業務創新之間找到平衡?能否把穩定幣視為「附屬產品」以外的核心資產策略?這些將決定它們在未來數位金融版圖中的位置。
銀行的機會與責任:託管業務是戰略要地
銀行在穩定幣市場中的角色,往往被簡化成「要不要發行自家穩定幣」的二選一,但實際上,它們的戰略機會與責任遠比表面來得複雜。除了直接發行以美元、台幣等法幣為基礎的代幣化版本之外,銀行更有可能在託管業務上扮演關鍵樞紐。
相比多數新創或交易所,銀行本來就擁有嚴謹的內控體系與長年累積的信任基礎,這能讓用戶更容易接受其發行或託管的穩定幣產品。然而,這份優勢也伴隨著更高的責任。監管機構對銀行的期待不只是「不出事」,而是要建立能與傳統金融同等規格的信任框架。例如:如何確保私鑰安全並避免內部人員的誤操作或社交工程攻擊?如何在跨境交易中有效落實 KYC 與 AML 要求,尤其是在交易對象涉及去中心化協定或匿名錢包的情況下?一旦遇到凍結、贖回爭議或鏈上駭客攻擊,銀行是否有足夠的應急處理能力與資訊揭露機制?
這些挑戰都逼迫銀行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數位基礎建設。若處理得宜,銀行有機會在市場上搶佔先機,成為「新金融秩序的基石」;但若只是被動應付,則極可能淪為合規成本的犧牲品,被科技公司與靈活的新創搶走市場話語權。換句話說,銀行參與穩定幣市場,絕不是「有做就好」,而是必須拿出一套完整的市場戰略。
AI 與 LLM:全面升級的核心推手
從以上挑戰可以看到:銀行切入穩定幣市場,絕非只是「加個區塊鏈錢包功能」這麼簡單,而是要從制度設計、流程到技術的全面升級。
當我們談到「全面升級」時,人工智慧(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角色就顯得不可忽視。從合規監測到風險預警,AI 正在把原本高度人工作業的流程轉換成即時、動態的風控系統。過去,銀行的合規團隊往往需要事後檢視交易紀錄,才能發現可疑跡象;如今,透過 AI 的即時分析,銀行可以在交易發生的瞬間就標記出異常行為,並自動比對制裁名單或風險模型,實現前置式防禦。這種能力不僅提升效率,更可能改變銀行在市場中的定位 ─ 從「合規義務的執行者」,升級為「智慧風控的提供者」。
[ 推薦文章:Corporate One 的即時支付轉型之路 ]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炫技,而是結構性的升級。當虛擬資產業務日益複雜,單靠人工與既有內控框架已不足以應對,銀行若要真正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就必須把 AI 視為營運底層的一部分,而非外掛功能。最終,這將決定哪些銀行能在數位金融的浪潮中乘風而上,哪些則會被市場淘汰。回到本質來看,銀行發行穩定幣與提供託管業務,不只是一次「產品創新」,而是一場關乎監管適應、技術升級與市場信任的全面戰役。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銀行為什麼要做穩定幣?
如果我們回到第一性原理(回到事物基礎重新思考,避免受制於過往經驗)來看,銀行之所以要投入穩定幣市場,理由其實並不複雜。首先,跨境支付效率至今仍是銀行業最大的痛點之一,而穩定幣有潛力將清算週期從數日縮短至數秒,對提升客戶體驗與降低營運成本具有結構性意義。其次,銀行本就長期經營資產託管業務,將觸角延伸至數位資產,不過是產品組合自然演進的結果,甚至能讓它們進一步掌握新一代資產服務的主導權。最後,與加密貨幣原生業者相比,銀行天生具備合規與監管上的信任優勢,這是它們切入市場的最大護城河。
然而,同時也可以想像這條道路並不會一帆風順。銀行必須同時證明自己能兼顧創新與穩健,才能避免流於口號與表面文章,否則很可能陷入「看似有業務,但實際無法落地」的尷尬局面。
[ 閱讀 蔡孟凌 所有專欄文章 ]
綜觀全球態勢,穩定幣正在從「加密貨幣的子題」轉變為「金融基礎建設的一環」。這意味著決策的重心將不僅是「要不要做穩定幣」,而是「如何在 AI 驅動的合規環境下,把穩定幣變成一種新的金融基礎設施」,我想這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下一步。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