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宏謨
2025 年 7 月 24 日,環境部長彭啓明確定 2026 年將是「台版 CBAM 元年」。根據環境部的規劃,2025 年的目標是完成申報產品、碳排計算方式,2026 年完備法規並啟動試申報作業,2027 年正式要求企業申報2026年度納管產品的碳排放量 [註 1] [註 2] [註 3]。
一、產品碳足跡系統
不論企業使用什麼 ERP 系統,都可外掛「產品碳足跡系統」計算出每種產品在其每個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量。連最複雜的製造業都能算出產品碳足跡,其他產業當然也可以。
製造業 ERP 系統非常複雜,且每個行業、甚至相同行業的每個企業的需求都不一樣。為了能夠「隨插即用」讓每個企業都能低成本計算出細部、精確、可溯源的碳足跡,「產品碳足跡系統」採用 SOA 服務元件。
SOA 服務元件是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上萬個ERP 元件,是基於管理的「本質」做出來的。管理的「本質」是自然的、科學的,例如庫存不可能為負,或出貨時先產生應收帳款、收款時再轉成現金,從應收帳款到現金可能幾個月,也可能幾秒鐘,但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各產業所需的 ERP 系統都能用 SOA 服務元件組裝出來。由於是服務導向架構,SOA 服務元件的每個服務都有 API,能被任何語言寫出來的資訊系統叫用(Request),故能和任何 ERP 系統或其他資訊系統交換資料。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產品碳足跡系統」是企業 ERP 系統和其他與碳排放有關之系統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定期把真實系統的作業重新模擬走過一次。定期讀入當期作業資料,計算各資源(人或機)碳排放,分攤至各製程作業,再分攤至每種產品中,計算出精確可追溯的產品碳足跡資料,包括購自供應商的原材料和運輸碳排放,也包括各直接作業的人力和機器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油、水、電、瓦斯等間接作業的碳排放,計算出各產品的碳足跡,並將碳足跡資料交換至下游客戶的 ERP 系統中,作為其購入原材料的碳排放。
製造業採購原材料,做成半成品,再做成完成品。企業可利用 SOA 服務元件設定各種作業(Operation),每個作業使用各種人、機資源。每個完成品或半成品的製造過程流經數個作業,可設為製程(Routing)。工廠耗用的油、電、水、天然氣等都會排碳,而工廠除了產出產品外,也會產出廢棄物和化糞池穢物,這些都會排碳。碳足跡管理系統定期(例如每月)把無法直接歸屬到產品的各類碳排放量依資源的性質(例如機台的功率或部門的人數)分配到各資源,再依各作業所使用到的資源數量統計各作業的碳排放,再依流經該作業的成品或半成品的性質(例如標準工時或換模次數)將當月該作業的碳排放分攤到當月產出的成品或半成品。
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過程
2026 年是「台版 CBAM 元年」,水泥和鋼鐵是優先納管的產業 [註 1] [註 2] [註 3],本文以某金屬加工製造業的鋼板製程為例,說明產品碳足跡系統的計算過程。鋼板製程包括鋼板裁斷、鋼板捲桶、燒焊、噴砂、噴漆等作業,過程中使用到各種機台、模具和人力,所造成的碳排放都要分攤至各產品,如圖 1。

鋼板製程的作業是為了生產該公司的半成品和完成品,累加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和完成品製程作業的碳排放量就能算出交給下游客戶之完成品(即下游客戶之原材料)的碳排放量。
各產品的碳排放量可追溯出製造過程中該產品的完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流經的各個作業的碳排放,所以是真正的產品碳足跡資料,經得起各國、各單位的檢驗。
產品碳足跡系統彙總、匯入製造業公司 ERP 系統的當月出貨產品及數量,開立銷售訂單,執行材料需求規劃(MRP),產生計劃訂單(Planned Order)。計劃訂單的原材料部分轉開成請購單、採購單、和進貨單,進貨附屬成本為進貨相關的碳排放;完成品和半成品部分則轉開成工令單、工令作業回報單(含作業碳排放)、工令入庫單。至此,工令所生產的完成品或半成品的碳排放已統計完成,接著將銷售訂單轉成出貨單,然後產生「成本結算單」,這時算出來的成本其實就是該產品當月的碳排放量。以上流程把當月實際進貨、製造、出貨的作業模擬一遍,並以類似成本分攤的邏輯將碳排放量分攤至各產品,而且全部以組裝 SOA 服務元件的方式自動執行,無需人為操作。
產品碳足跡系統以當月實際出貨為出發點,將所有作業重新模擬一遍,也就是假設當月實際出貨產品的採購和製造作業都發生當月。由於產品碳足跡資料的追蹤是永續的,每個月都會產生報表,所以這個假設是合理的。
產品碳足跡系統在匯入 ERP 系統當月出貨產品及數量「一鍵」自動計算碳足跡之前,須同步 ERP 系統相關主資料(Master Data),包括件號或品項(Item)、材料表(BOM)、製程(Routing)、作業(Operation)、資源(Resource)等,如圖 2。

三、產品碳足跡系統的輸入與輸出
產品碳足跡系統的資料來源除了 ERP 系統,可能還包括其他系統,例如能源管理系統(EMS)、電腦輔助設計製造系統(CAD/CAM)、製造執行系統(MES)、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等。產品碳足跡系統既然是企業資訊系統的數位孿生,在計算產品碳足跡之前,必須將 ERP 及其他相關系統(如 CAM/CAM、MES、EMS、HRM 等)的主資料和交易資料匯入產品碳足跡系統。有三種方式可匯入:由 ERP 系統和相關系統叫用 SOA 服務元件的 API 直接匯入、先從 ERP 系統和相關系統匯出 Excel 檔再叫用 SOA 服務元件的 API 匯入 Excel 檔、人工填寫 Excel 檔再叫用 SOA 服務元件的 API 匯入。
產品碳足跡系統自動生成碳資料後,透過 AI 的協助可生成各種標準格式的報告,包括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的碳透明度夥伴關係(PACT)、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英國標準協會(BSI)、和工研院等國內外單位所規定的碳足跡申報格式、以及各國永續報告書的索引數據等,企業不必擔心對外報表的提供,也不必擔心外部單位的稽核。如圖 3。

現代製造業的產品多樣化,設計變更(Engineering Change)是日常工作。只要一變更設計,件號(Item)、材料表、製程、作業、資源等都會變動,都會影響到碳排放的計算。所以,「產品碳足跡系統」在計算碳排量之前,一定會先呼叫 SOA 服務元件將各系統的相關主資料同步到服務元件所存取的「企業統一資料架構」(Enterprise Unified Data Architecture,EUDA)資料庫。
使用「產品碳足跡系統」不需要改變企業原來的作業方式,不需要更動企業的 ERP 系統或任何其他系統,使用者不需要改變作業習慣,甚至只要「一鍵」(One Click)就完成操作,所以產品碳足跡系統是能讓企業「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工具。就算是供應鏈中的小廠商沒有 ERP 系統,也可以使用產品碳足跡系統,因為產品碳足跡系統本身具備完整的 ERP 功能,導入產品碳足跡系統等於同時導入簡單易用的 ERP 系統。
[ 閱讀更多 葉宏謨 的專欄文章 ]
產品碳足跡系統整合 ERP、CAM/CAM、MES、EMS、HRM 等系統的資料計算每種產品的碳足跡,是 SOA 服務元件之「系統整合與跨系統應用」的一個實際應用案例,對企業解決即將面臨的碳足跡、碳盤查、碳費、和碳稅的問題有很大幫助。
四、結語
歐盟於 2025 年 7 月 1 日再度提出 CBAM 制度調整方向,擬擴大納管範圍至下游產品、強化防規避條款,並明確電力排放計算規則。環境部與經濟部將密切注意對台灣的影響,若將來範圍擴大到鋼鐵、鋁業之下游產品,下游出口將會受衝擊 [註 1]。將來不只上游鋼鋁業會受影響,出口到歐洲的下游產業也會受到衝擊,整條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到那時,「隨插即用的供應鏈規劃系統」[註 4] 就能派上用場。供應鏈規劃系統整合供應鏈各廠商的 ERP 系統,故上游的完成品碳排即下游的原材料碳排,可追溯到整條供應鏈各廠商、各製程的碳排。為了達成「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供應鏈中的大廠可利用「供應鏈規劃系統」設定各廠商的目標,並和「產品碳足跡系統」每月一鍵自動算出的碳排放資料作比較,可評估各廠的執行績效。
[註 1] 莊閔茜,「2026 年邁入台版 CBAM 元年!申報規劃時程出爐」,Reccessary,2025年7月25日。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taiwan-cbam-plan。
[註 2] ESGTW,「台版 CBAM 元年將啟動:六大重點一次掌握」,台灣永續網,2025年7月31日。https://www.esgtw.net/taiwan-cbam。
[註 3] 李柏澔,「2026 邁入台版 CBAM 元年!環境部推12月底完成試申報 水泥、鋼鐵業打頭陣」,聯合報,2025年7月31日。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4263/8896036。
[註 4] 葉宏謨,隨插即用的供應鏈規劃系統,CIO 雜誌 No.170,CIO Taiwan,2025年8月,p.32-35。
https://www.cio.com.tw/95514/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