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齊下,扮演產業轉型推手
面對 AI、淨零議題浪潮,資策會已成立數位轉型學院、AI 研究院,協助企業定義 AI 應用場景,引導產業加速推動轉型、導入 AI,實踐 ESG 願景、加速 AI 應用落地,扮演產業轉型的推手。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5.7
在生成式 AI 效益湧現下,帶動全球企業加快推動 AI 專案速度,預計 2025 年企業將從 AI 實驗轉向為重塑企業。此趨勢也讓 AI 影響力愈來愈大,根據 IDC 公布研究報告指出,2025 年全球 AI 支出預計將達 2,270 億美元,2030 年則將超過 19.9 兆美元,成為驅動世界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只是當進一步分析產值結構,Precedence Research 指出 2024 年全球 AI 硬體市場規模估計為 279.1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達到 340.5 億美元,顯見 AI 軟體與應用規模遠遠超過 AI 硬體。
儘管臺灣在半導體領域居領先地位,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也多次在重要場合中稱臺灣是全球 AI 產業中心,但多數臺灣公司是以硬體製造為主,如晶片、伺服器、顯示卡等等。相較之下,臺灣 AI 軟體公司規模相對較小,也距離國際企業有不小差距,成為臺灣發展 AI 產業的最大隱憂。
資策會董事長黃仲銘指出,雖然臺灣擁有強大的硬體製造實力,卻在純軟體與平台經濟等領域中明顯落後。儘管臺灣軟體人才實力相當不錯,但是在企業長期低估軟體價值下,造成軟體產業規模偏小、導致軟體人才外流狀況相當嚴重。在前述種種不力因素下,臺灣在發展 AI 應用產業化面臨極大瓶頸。不過,現今 AI 領域仍處於「瞎子摸象、百家爭鳴」局面,也讓臺灣取得「重新洗牌」的絕佳契機。為此,資策會在成立數位轉型研究院之外,亦已成立 AI 研究院,協助企業定義 AI 應用場景,透過概念驗證(POC)模式將解決方案導入產線與服務場域,擔任引導產業加速導入 AI 的角色,並實現應用落地。
推動產業 AI 化 邁向升級與轉型

資策會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AI 研究院)的目標,期盼透過創新推動產業 AI 化,促進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全面提升企業在 AI 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另外,AI 研究院肩負國家政策執行重任,並積極因應產業需求,藉由前瞻性技術研發與務實的落地策略,整合產學研資源,力求成為推動 AI 技術應用與創造產業價值的關鍵支柱。AI 研究院定位於推動產業 AI 化,帶動百工百業的全面創新與變革,確保台灣在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保持競爭優勢。
根據 MIC 調查結果顯示,2024 年臺灣五大行業中已有 19% 具有採用生成式 AI 的意願或實際行動,金融保險業高達 25%、製造業 22% 居次,從生產模式、生活型態到城市治理等等,各產業皆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需求。資策會多年來深耕 AI 技術,全面佈局交通、工業、資安、文化與醫療等五大應用場域,助力臺灣產業數位升級,為智慧生活鋪路。
黃仲銘表示,資策會向來非常重視 AI 技術的落地應用,從用路人最有感的智慧交通開始,推出「AI 熱成像 AR-HUD 智慧駕駛警示系統」,能在低光源、雨霧等環境中提升盲點偵測與防撞警示率至 95% 以上,有效提升用路人的安全。在交通違規偵測上也研發「交通安全防護 AI 技術」,精確辨識混合車流中的車輛類型、軌跡與行為,已部署於新北、臺中、高雄等地超過 265 處站點,實證顯示於臺中市設置路口後,事故率下降 39%,有效提升路口交通安全。
除此之外,資策會在工業領域上,除積極推動傳統工廠的智慧化轉型外,也開發出「韌性供應鏈智慧預測分析系統」,將「可預測力」導入供應鏈中,以 AI 技術預測產線斷料風險並降低庫存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多項技術也獲得國際大獎肯定。
三大面向著手 建構 AI 產業生態系
AI 應用本質是新創與需求端在「摩擦中尋找機會」,所以資策會不只著眼於技術導入,更思考建構完整 AI 產業生態系的方法,以及目標是打造一個能讓這種創新發生的平台。為此,資策會從三大面向著手,首先是扮演協作有機體,透過整合 AI研究院、數轉院、資安院與科法所等單位,形成跨部門的解題團隊,特別針對 AI 應用所涉及的資安、合規、法規等問題提出整合性解方。
其次則是資源串接者,如中小企業缺乏自行投資 AI 算力的能力,資策會便協助媒合 NVIDIA 等國際資源。在場域需求上,資策會也能牽線試點企業與 AI 新創進行合作驗證。第三點則是非財務性支援提供者,許多 AI 新創其實更需要的是合規支持與市場導入機會,而非單純的資金。資策會透過 MIC 提供市場情報、科法所協助解讀法規,資安院則幫助建立可信任的系統基礎。
[ 推薦閱讀: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吳政忠 ]
「我們希望透過角色轉型努力擺脫過往給人與民爭利的爭議角色,資策會將改以平台與橋樑的姿態,與業界共同協作。」黃仲銘解釋:「自改隸數位發展部後,資策會不再代執政府補助案,而是透過協助選擇廠商的角色,將機會讓渡給資訊服務業者,提升產業整體動能。」
資策會從技術研發到應用落地,正一步步透過 AI 讓人們感受智慧科技未來樣貌,憑藉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系統化整理出企業導入 AI 所需具備的素養、AI 架構與實踐方法等指引,免費提供企業與開發者參考,期望加速各行各業有效導入 AI,共同邁向安全、貼心、多元的智慧生活。
引導產業綠色轉型 實踐 ESG 願景
在 2023 年底 COP28(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明白表示,全球需在 2030 年前減排 43%、再生能源增三倍、能源效率提升一倍,才能維持升溫不超過 1.5°C 目標。除此之外,會議中亦指出儘管許多國家簽署再生能源倍增承諾,但因缺乏強制力與明確時程,落實成效仍待觀察。2022 年三月臺灣正式公布「2050 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 2050 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 推薦閱讀:人工智慧智能協助完整資料儲存與處理 ]
在 ESG 與碳中和成為國際企業基本要求的大背景下,資策會也積極投入低碳數位技術的推廣與制度建構,如近期與臺灣富士通簽署合作備忘錄正是推動低碳數位技術平台的重要一步。兩家公司將聚焦於共同探索綠色供應鏈創新應用與策略,完善供應鏈數據透明化,同時致力於從企業間的碳排放管理切入,協助供應鏈夥伴完善數據透明度,為未來發展建立穩固基礎。其中,資策會「數位減碳雲」(Digital Sustainability Cloud)協助供應鏈的數據資料交換與蒐集,臺灣富士通運用富士通專注於解決社會議題的「Fujitsu Uvance」商業模式中的ESG管理平台解決方案單廠的導入應用,逐步累積臺灣製造業碳係數庫,加速達成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
黃仲銘表示,減碳轉型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全球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透過碳數據共通平台協助供應商與企業有效整合碳足跡數據,促進碳排放透明化,打造可持續的綠色供應鏈體系 。臺灣富士通公司在數位轉型和解決方案設計方面均具有領先優勢,其服務範圍涵蓋政府機關、流通業、製造業及醫療業等多個領域。雙方將發揮各自的專業與經驗,透過合作結合雙方的核心能力,協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碳數據管理機制,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克服範疇三挑戰 推出數位減碳雲
隨著各國政府日益重視 ESG 議題,也紛紛制定相關法規要求企業落實碳管理工作,如歐盟永續報導準則(ESRS),規範內容要求報導範圍需涵蓋價值鏈的範疇三碳排放資訊。 而加州氣候企業課責法 (The Climate Accountability Package)的 SB 253 規範到 2027 年揭露範疇三,包含供應鏈營運活動相關排放。臺灣金管會則要求在 2026 年會計年度開始起,直接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的「永續資訊揭露準則」S2,規範內容根據 「溫室氣體議定書測量,分為範疇一、範疇二和範疇三的碳排放,以及揭露治理機構或管理層用於衡量實現氣候目標進展的指標。
[ 推薦閱讀:以永續金融聚焦企業範疇三減碳 ]
黃仲銘指出,現今企業面對法規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正確計算「範疇三」(Scope 3)碳排放,即自身營運之外但卻與供應鏈活動密切相關的間接排放。 一般來說,產品碳足跡 20% 資料來自製造商本身、80% 來自供應鏈,由於碳足跡資料計算缺乏信任基礎、資料交換缺乏共通格式、資料蒐集缺乏便利管道等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中心廠進行產品碳足跡資料蒐集是非常困難。我們推出數位減碳雲是為解決供應鏈碳足跡計算、分配及交換問題,發展第三方公信服務,依據國際組織 WBCSD 的 PACT 標準整合資服業、顧問的服務,助供應鏈以標準化、數位化,逐階層收集範疇三碳足跡資料。
資策會數位減碳雲平台並非封閉系統,而是「最大公約數」原型,開放讓廠商依需客製化,避免與民間系統業者產生競爭,進而達到協助中心廠蒐集供應商產品碳足跡,幫助供應商提供可信任的碳數據。
在國際參與層面部分,資策會也擔任 UNCBEC 的秘書處、參與 SIES 碳排清冊計算系統建置,並導入世界銀行認證標準,為臺灣企業與國際接軌鋪路。
放眼 2025 啟動四項計劃
面對全球市場對 AI 需求急劇攀升,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在協助國家 AI 政策制定與落實之外,也將持續從「培養產業 AI 人才以滿足產業對 AI 人才需求」、「設計和開發可應用於不同產業的 AI 平台和工具」、「促進跨領域的產業合作及創造新的商機和價值」等面向著手,協助臺灣在全球 AI 產業站穩腳步。
2025 年資策會將從多元面向著手,首先是協助臺灣 AI 應用走出本土,結合臺灣品牌信任度與產業基礎,打造出口導向的軟硬整合方案。其次則是期盼在 5~10 年內,協助育成的 AI 新創中能有部分成功上市櫃,打造正向循環。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黃仲銘說,我們也正在研究 AWS、Google 等國際廠商的投資與併購策略,尋找未來可能的商模與出口策略。另外,我們也期望能逐步擺脫對政府預算的依賴,透過商業價值與新創孵化,實現經營永續的目標。
在 AI 與淨零碳排等議題下,資策會在扮演政府政策的推手之外,也積極協助產業落實轉型、活用 AI 技術,全力提升臺灣產業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