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訪問廣閎科技董事長林明璋,談到廣閎在電源 IC 領域創業 18 年,由於 AI 市場爆發,也讓廣閎搶得商機,如今 AI 營收佔比已有 10%,預計明年挑戰二至三成的目標。
廣閎是功率及電源 IC 設計業者,去年營收 10.94 億元,是很小型的企業。但 AI 需求爆發,不只擴散到 GPU 晶片、伺服器、散熱、CCL 等領域,與電力、電源相關的產業也跟著升級。對於許多尚未搭到 AI 列車的產業來說,這是一個改變行業生態的機會。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先談廣閎科技。這家成立於 2007 年的功率及電源 IC 設計業者,由於創業時間較晚,因此選擇功率及電源領域中,較少人做的 DC/AC 市場。
至於廣閎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林明璋,擁有交大電子工程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1997 年他在念研究所時,茂達公司成立,由於指導教授與茂達董事長陳善南很熟,因此林明璋便被網羅成為茂達第一批員工,負責研發,在茂達前後總共工作十年,2007 年,林明璋決定自己創業。
林明璋回憶,在交大念書前後,上過課的名師有施敏、張俊彥、吳慶源、柯明道教授等,此外,當時指導教授是鄭晃忠教授,每天都在 309 實驗室工作,而且就在著名的前交大校長吳重雨教授 307 實驗室對面。這段在交大求學的日子,至今仍讓他相當懷念。
台灣電源 IC 公司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以 DC/DC 為主,主要公司有沛亨、茂達、立錡,第二階段為 AC/DC 為主,創業公司有虹冠及通嘉,至於廣閎科技創立較晚,選擇以 DC/AC 產品,公司賠了六年後才開始賺錢。
此外,由於廣閎前幾年布局車用功率電源 IC,主要聚焦大電流相關技術及應用,只是後來車用市場沒有起飛,但 AI 市場卻快速爆發,也讓廣閎在 AI 占比開始增加,如今已有 10%,預計明年挑戰二至三成的目標。
林明璋說,當年在交大讀書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到電子所專題演講,當時他請教張董創業成功的祕訣,得到的回答是,「不論做什麼事情,先把自己準備好最重要。」如今回想起來,很能體會當時張董想傳達的觀念。
從 AI 大趨勢來看,GPU 大廠輝達不只引領 AI 革命,更帶動了電源革命,對電力及電源管理也帶來無限商機。
以星際之門(Stargate)為例,OpenAI、軟銀、甲骨文計畫投資 5,000 億美元於美國建設 AI 數據中心,未來四年在全美擴增五座大型資料中心,總運算容量直逼 10GW,這是相當於 500 萬戶家庭的用電,數據中心可以說就是耗電驚人的吃電怪獸。
1GW 一年要用掉 87 億度電,台灣今年全年用電量估算為 3,200 億度電,光是星際之門的 10GW,就會用掉台灣今年全年用電的三成左右。另一個對比數字是,台積電去年用電量為 255.5 億度,占全國消費電力總量 2,838.2 億度中的 9%。
也因為電力需求大增,電源管理與功率 IC 的用量也跳升,大廠開始積極搶攻這塊市場,其中,最受矚目的動態,就是國巨以非合意方式公開收購茂達。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國巨是被動元件大廠,近年來不只積極併購美、日等國際被動元件大廠,補足產品線,同時也跨足收購電源管理領域的 IC 設計公司,合計在富鼎、力智及茂達等三家公司砸下 131 億元。
在半導體產業分類中,IC(積體電路)是所謂的「主動元件」,至於國巨原本專精的電阻、電容、電桿等則被稱為「被動元件」。被動的意思,是因為它們無法主動產生或放大能量,只能消耗、儲存或調節電能,與主動元件可以放大訊號並需要外部電源驅動的特性不同。
也因此,在 AI 需求大爆發後,對於電源電力的處理需求大增,而被動元件通常又都依附主動元件,電子產品會用多少主動元件,就需要多少被動元件配合,國巨在被動元件領域已完成布局,不輸日商村田等一流大廠,如今結合本身被動元件優勢及豐富併購經驗,靠著強大資本力量,完成多次主、被動元件併購案,對於日益壯大的集團型客戶有更大話語權,也更有利國巨集團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
此外,AI 拉動電力、電源需求,國內另一家大放異彩的企業是台達電。過去台達電一直是成長穩健的績優公司,但近來加速成長,成為 AI 電源供應龍頭,在 2024 年全球前十五大電源供應器廠商合計五千億元的產值中,台達電占了 1,710 億元,市占高達 34%。
如今,台達電市值達到 2.7 兆元,居台股第三位,僅次於台積電及鴻海,超越聯發科、富邦金及廣達等公司,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成就。在 AI 持續快速成長的年代,企業確實應該好好掌握典範移轉的商機,抓住另一個脫胎換骨的機會。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