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以 BCG 與 IDC 的最新方法論為骨架,結合成本控制、投資優先級、治理與人才策略的實戰經驗,為 CIO 與 IT 管理者提供一套從宏觀戰略到落地執行的 AI 預算規劃全景圖,助你讓每一分 AI 預算都能轉化為可衡量、可持續的商業成果。
編譯/何信達
AI 預算規劃的核心方法論: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
在當前 AI 發展的關鍵時刻,企業僅憑一腔熱情投入 AI 實驗已遠遠不足。真正能從 AI 獲取價值的企業,都遵循了一套系統化的預算規劃方法論,將資源精準配置於能夠產生最大商業影響的領域,從而確保每一筆 AI 投資都能轉化為實質的商業價值。
BCG 的「AI 價值創造方法論」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的 Jean-François Bobier 等人指出,僅有 26% 的公司真正從 AI 創造了價值,多數仍停滯在概念驗證(PoC)階段。為此,BCG 提出了數項核心原則和具體步驟,這些均應成為 CIO 規劃 AI 預算的指導方針:
● 10-20-70 法則
BCG 強調,成功部署 AI 的領先企業會將其 AI 轉型資源或精力依據此原則分配,並將重點放在人與流程上。該法則建議將 70% 的資源投入到人與流程(包括人才發展與變革管理),20% 投入到技術與數據,而僅有 10% 投入到演算法。這對 CIO 的預算規劃具有深遠影響,意味著大部分 AI 相關預算應導向內部培訓、外部顧問、變革管理專案及流程重塑,而非僅是技術軟硬體採購,以確保技術投資能成功落地並創造價值。
● AI 價值創造七步驟
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BCG)的資料,實現人工智慧(AI)價值創造的七個關鍵步驟如下:
(1) 設定高層的果敢策略承諾:需高層領導堅定承諾,並準備好多年持續投入資源以支持此承諾。
(2) 最大化 AI 的潛在價值:透過平衡的專案組合來最大化 AI 的潛在價值,這包括簡化日常業務流程、轉變整個業務功能,以及開發能開啟新商業模式的 AI 原生產品。
(3) 專注於少量但具高影響力的指標性計畫:從實施一到三個高投資回報(RoI)、易於執行的計畫開始,為整個旅程提供資金。
(4) 確保基本基礎設施到位:確保這些計畫所需的最基本可行基礎設施已經存在,特別是在與 IT 系統整合和高品質資料存取方面。
(5) 彌補能力差距並同步投資:評估公司與領導者在已知關鍵成功能力方面的差距,並同步投資以建立這些能力。初期可能需要專注於技術和資料相關問題,但涉及人員和流程的能力非常關鍵,需要密切和長期的關注。
(6) 確保實施治理專注於人員和流程:確保實施治理著重於端到端的轉型以及人員和流程,包括重新設計工作方式、培養人才、重新構想流程、強化有效的決策,以及解決對採用新解決方案的抗拒。
(7) 設立防護措施以負責任地部署 AI:透過透明度、控制和問責制,在所有計畫中負責任地部署 AI,以確保符合道德和法律規範,並管理業務風險。
● 聚焦於價值創造而非實驗
BCG 的「AI Radar 2025」調查與其報告《弭平AI影響鴻溝:從潛力到獲利》(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5/closing-the-ai-impact-gap)明確指出,許多組織停滯在概念驗證(PoC)階段,未能實現投資報酬率(ROI),這造成了預算的浪費。因此,領先企業會將超過 80% 的 AI 投資用於重塑核心職能和創造新產品,而非小型、僅關注生產力的措施。這項原則強調,AI 預算應從個別試點轉向可規模化、有明確 ROI 的專案,以避免預算浪費。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IDC 的「CIO 六大要務」框架
國際數據資訊(IDC)的分析師 Daniel-Zoe Jimenez 在其報告《CIO 要務:人工智慧驅動型組織的六大優先事項》(https://blogs.idc.com/2025/03/24/the-cio-imperative-six-priorities-for-the-ai-fueled-organization/)中,提出了一套針對 CIO 的策略框架。這些要務不僅是 AI 戰略,更應被視為 CIO 在制定 AI 預算時必須納入考量的優先投資領域:
■ 管理法規複雜性與強化 AI 治理
IDC 預測,到 2025 年,50% 的亞洲前 1000 大組織(A1000)將掙扎於不斷變化的監管挑戰。為此,70% 的組織將建立正式政策與監督機制,以解決 AI 風險。這項挑戰要求 CIO 必須在預算中納入專門的資金,用於採購合規工具、法律顧問服務、風險管理系統,以及組建負責任 AI(RAI)框架的團隊,以避免未來潛在的法律和聲譽成本。
■ 降低技術債務以加速創新
技術債務是 AI 部署的隱性成本,會增加複雜性,減緩創新。IDC 預測,到 2025 年,40% 的 CIO 將推動高影響力計畫以解決技術債務。因此,AI 預算規劃中必須包含現代化 IT 基礎設施的撥款,清除老化程式碼庫、過時系統和低效率流程等「隱形成本」,為 AI 效益的全面釋放鋪平道路。
■ 將 AI 實驗轉化為企業價值
亞太地區組織在過去 12 個月平均進行了 24 個生成式 AI(GenAI)試點,但僅有 3 個進入生產。IDC 預計到 2026 年,70% 的 CIO 將領導創建負責任 AI(RAI)的戰略藍圖。這意味著 AI 預算應從個別試點轉向可規模化、能產生實際價值的應用。預算應支持設立 AI 卓越中心(CoE),以集中專業知識、分享最佳實踐,確保資源的最佳配置。
■ 以 AI 驅動的防禦強化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策略性業務要務。IDC 預測,到 2026 年,50% 的 CIO 將多元化安全策略。AI 的普及也帶來了新的網路安全威脅,如提示注入攻擊。因此,AI 預算必須包含投資 AI 原生安全解決方案的費用,將 AI 本身視為強化網路防禦的工具,並應對其可能造成的安全漏洞。
■ 將永續性嵌入 IT 策略
IDC 預測,到 2027 年,50% 的 CIO 將負責將永續性目標嵌入每個技術專案中。這代表 AI 預算規劃需要考量綠色 IT 解決方案,以及將永續性指標納入 AI 基礎設施的開發中,回應日益增長的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壓力。
■ 透過先進工具彌補數位和 AI 技能差距
由於數位技能短缺,45% 的亞洲/太平洋地區組織正將更多開發職責交給非 IT 人員。IDC 預測,到 2028 年,50% 的亞洲 1000 大組織將採用尖端工具來彌補數位和 AI 技能差距。這需要 CIO 在預算中撥款用於員工培訓、技能提升計畫、引進 AI 驅動平台或低代碼/無代碼工具,以賦能非技術員工,緩解人才短缺對 AI 專案進程的限制。
AI 預算實戰策略:最大化投資回報(ROI)
AI 的價值不僅止於技術的導入,更在於其如何轉化為實質的商業成果。有效的預算實戰策略,需要 CIO 們在成本控制、效益衡量和流程優化上進行全面佈局,確保每一分 AI 預算都能產生最大的投資回報。
AI FinOps 與成本控制
隨著 AI 工作負載所需的計算(compute)和能源成本飆升,AI 預算管理日益複雜。Futurum Intelligence 分析師 Dion Hinchcliffe 指出,71% 的 CIO 因性能和成本問題而重新評估 AI 工作負載的部署位置。為應對此挑戰,供應商如 IBM、Oracle 和 AWS 正在推出 FinOps 工具,幫助企業管理和控制 AI 工作負載的成本。例如,IBM 的 Granite 模型便展示了如何在不犧牲價值的同時,實現成本節約。這表明,AI 預算規劃必須將投資 FinOps 工具和實踐納入考量,作為一種優化整體預算使用和實現成本效益的策略。
[ 推薦文章:跨越 AI 鴻溝:影子 AI 與超級使用者 ]
超越成本節約,聚焦收入增長
麥肯錫(McKinsey)的一份 2025 年 AI 報告強調,AI 的價值不僅僅是自動化或效率提升,更是關於如何獲勝、如何創造新收入。該報告指出,87% 的公司預計 AI 將在三年內提升收入,其中 51% 預計 AI 驅動的收入增長將超過 5%。這代表 CIO 在制定 AI 預算時,應將其作為預算分配的首要哲學,優先分配資源給那些能夠直接推動收入增長而非僅僅降低成本的 AI 專案,從而最大化長期商業價值。
重新思考流程與供應商策略,這是一項直接影響 AI 預算優化和風險規避的實戰策略:
● 流程優化:
BCG 建議採用「零基方法」重新構想流程。僅將 GenAI 嵌入現有流程可能導致效率有限,因此 CIO 應從頭設計流程,最小化複雜性,並將 GenAI 自動化應用於必要的步驟。這有助於避免將 AI 預算投入到效率低下的既有流程中,確保資源用於真正的轉型。
● 供應商合約談判:
針對複雜的 AI 供應商合約,CIO 應採用新的談判策略,例如固定價格合約可與績效或成果掛鉤;託管服務協議則可考慮使用量計費模式,以提高 AI 驅動環境下的靈活性,進而間接解決難以預期的成本。Futurum Intelligence 的分析師 Dion Hinchcliffe 也提醒 CIO 們必須避免碎片化的供應商堆疊,並保留戰略所有權,尤其在應對提供「端到端 AI 轉型」的服務供應商時,這些都是關於如何智慧地管理採購預算和降低供應商鎖定風險。
● 戰略性投資管理:
Futurum Intelligence 強調,企業領導者應思考「我們是在擴大成功還是僅僅增加複雜性?」。這提醒 CIO 需在預算中篩選和整合新興技術選項,例如 OpenAI for Countries 國家合作計畫和 Stargate 星際之門計劃,透過地緣政治和戰略視角重新思考其 AI 技術棧,並謹慎規劃長期投資。
持續監測與評估
建立評估、優先排序和監測 AI 使用案例的程序是關鍵,以確保資源的最佳部署,並追蹤價值創造,淘汰不符合預期的專案。然而,BCG 的數據指出,高達 60% 的公司未能定義和監測任何與 AI 價值創造相關的財務 KPI。這凸顯了在 AI 預算規劃中,建立明確的財務指標和追蹤機制的重要性,這是確保 AI 預算有效且負責的關鍵。
預算與效益的平衡
GenAI 的實施會帶來計算、模型訓練、維護和授權等費用,預計會增加約 5% 的開支。但 BCG 的分析顯示,如果能有效利用 GenAI 來節省技術功能成本並提升效率,綜合效益仍可實現高達 10% 的淨成本節約。這項數據為 CIO 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在預算規劃中權衡初期投資與長期效益,並為 GenAI 專案爭取預算支持。
人才與治理:AI成功部署的基石
AI 的成功部署絕非單純的技術課題,它更是一項涉及人才發展、風險管理和倫理治理的綜合性挑戰。CIO 必須在這些關鍵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並將其納入預算規劃,確保 AI 算力、技術投入能有效轉化為商業價值,避免潛在巨額損失,並為企業建立永續發展的基礎。
弭平技能差距
● 數位技能短缺加劇
AI 技術的快速採用加劇了數位技能短缺的問題。麥肯錫的報告顯示,近一半的員工獲得最少的 AI 支援。CIO 必須規劃預算用於員工培訓和技能提升,以應對這一挑戰。
● 投資培訓與工具
BCG 強調,成功的 AI 企業(即「AI 未來型公司」)有三分之二在技能提升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因此,預算應分配給自動化、AI 驅動平台、低代碼/無代碼工具,以及針對 GenAI、負責任 AI、提示工程等新興領域的培訓課程,以最大化現有員工的 AI 產能,減少對昂貴外部人才的依賴。Linux Foundation 研究員 Marco Gerosa 等人強調,AI 教育是最重要的投資,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就輸了這場戰鬥」,進一步證明這項預算的必要性。
● 人才策略與新興角色
預算規劃需考量新興 AI 職位的招聘與培養成本(如首席 AI 長、倫理與合規長、提示工程師),以及現有 IT 團隊的重新培訓費用,以確保企業擁有驅動先進 GenAI 倡議所需的人才。
AI 治理與風險管理
這項投資對於保護 AI 預算和企業免受潛在巨額損失至關重要。
● 法規複雜性與負責任 AI(RAI)
AI 法規快速變化,跨國企業尤為複雜。BCG 的調查指出,74% 的「AI 未來型公司」持續監控其負責任 AI(RAI)框架的合規性。CIO 必須將預算用於合規性審查、法律諮詢,以及建立負責任 AI(RAI)框架的人力與工具成本,確保符合法律、道德與企業價值,避免因違規造成的罰款或聲譽損害。
● 數據隱私與安全
AI 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網路安全威脅,包括提示注入攻擊和數據完整性風險。BCG 的調查顯示,數據隱私和安全是 66% 企業最關注的 AI 風險。因此,AI 預算中需包含網路安全解決方案、數據治理工具的投資,以保護敏感數據和智慧財產權。
● 避免「地下 IT」與建立治理框架
員工未經 IT 許可自行使用 GenAI 工具會帶來數據隱私、安全和合規風險,並導致重複投資。BCG 建議,CIO 應建立明確的治理框架,透過預算化的工具整合與標準化平台,鼓勵在受控環境下進行實驗。這直接關係到預算控制,旨在避免「地下 IT」帶來的數據風險和重複、無效率的投資。
● 信任與透明度
Linux Foundation 的 Mark Collier 強調,AI 越強大,透明度就越重要。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被認為是實現 AI 透明度和信任的最佳模式。因此,預算應考量投資開源解決方案,因為其提供的透明度可以降低長期風險和審計成本,並提升社會對 AI 系統的接受度。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