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長久以來,虛擬資產始終在主流金融的高牆外徘徊,而「信任」是其中最難跨越的門檻。大眾對監管不明的交易所、技術門檻高的私鑰管理還在觀望的同時,金管會為銀行試辦虛擬資產保管業務開了綠燈,一個清晰的未來正迎面而來,請想像一個可能的場景:你的理財專員可能不僅會推薦基金債券,更會建議你的投資組合納入比特幣;你會發現持有虛擬資產,將如同在網銀上申購 ETF 一樣簡單,並有著銀行的信譽背書。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銀行業的進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將加密貨幣從邊緣推向主流,這股浪潮勢不可擋。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全民等級的資安素養大考驗。
從「託付」到「掌控」:一場由人性驅動的信任轉移
人性很有趣,一旦我們跨過了最初的障礙、熟悉了新的領域,便會開始追尋更深度的掌控感。
可以預見,當數以百萬計的新用戶透過銀行開始持有第一筆加密資產後,他們不會僅僅滿足於作為一個被動的投資者。他們會開始瀏覽相關資訊、加入社群,並很快接觸到加密世界的核心思想 ─ 「Be Your own bank」(做自己的銀行)、「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不是你的私鑰,就不是你的資產)。
[ 推薦文章:Corporate One 的即時支付轉型之路 ]
「把資產放在銀行,等於將控制權交給別人」這類論述,將正中新進用戶對「真正擁有」的渴望。於是,下載一個「非託管錢包」(Non-custodial Wallet) APP,或是購入冷錢包做使用,接著將資產從銀行提領出來、親手掌握私鑰,這似乎成了他們眼中「更安全」、「更專業」的進階選擇。
這正是風險的轉捩點。用戶將資產從一個受到高度監管、擁有專業風控團隊的「中心化保險庫」(銀行),轉移到了一個極度依賴個人資安紀律的「去中心化保險箱」 ─ 他們的智慧型手機。當他們自認為走向了更安全的高地,卻往往忽略了腳下就是懸崖。
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黑暗森林
隨著虛擬資產進入主流市場,非託管錢包逐漸成為新手投資人眼中的「進階解決方案」 ─ 介面友善、即時可用、可直接掌控資產,這些特性看似完美地解決了信任問題,卻同時打開了另一個風險入口。對企業決策者與科技領導人而言,這種轉變不僅是使用者行為的升級,更是一場從高度監管環境向個人終端轉移的系統性風險再分配,對整個金融科技與資安產業都具有警示意義。
首先,在惡意軟體攻擊的層面,攻擊者早已不再滿足於鎖定大型平台,而是將矛頭對準個人用戶。駭客會設計與知名錢包應用程式在圖示、名稱與介面上幾乎相同的「冒牌錢包」,並藉由搜尋引擎廣告與社群連結進行推送,當用戶在假錢包中創建或導入私鑰,資產往往在瞬間被竊取。更隱蔽的是「剪貼簿攻擊」:惡意程式會持續監控手機剪貼簿,當用戶複製收款地址時,自動替換為駭客控制的地址,使交易資金直接流向不法之手。這種「針對個人終端」的攻擊行為,正在快速降低過往企業級資安防線的有效性。
其次,社交工程已演變成最難防範的高風險區域。攻擊者繞過程式漏洞,直接針對人性弱點下手,透過釣魚郵件、假冒官方客服、以及線上交友詐騙(如「殺豬盤」)等手段,誘導用戶洩漏助記詞(Seed Phrase)或授權惡意的智慧合約交易。這對企業與監管單位提出一個新挑戰:即便風控技術再強,用戶「自願」輸入敏感資訊的行為也可能使整個防護鏈瞬間崩解。
最後,助記詞管理的脆弱性顯示了「用戶端安全」仍是一個被低估的盲點。非託管錢包雖然要求手抄助記詞並妥善保管,但對多數用戶而言,真正的「安全存放」概念模糊不清。大量使用者選擇將助記詞截圖保存在手機相簿、備份於雲端筆記本或傳送至電子郵件,這些數位足跡讓駭客幾乎不用正面突破就能獲取高價值資產;即使是實體紙張記錄,也存在遺失、損毀或被他人窺視的風險。
產業的共同課題:將「機構級安全」延伸至「用戶級安全」
這場由銀行普及化所引發的風險轉移,為整個產業帶來了新的課題。過去,我們專注於如何保護交易所、託管機構這些「中心化」的節點。但未來,戰場將轉移到數以億計的「去中心化」個人終端上。
銀行不能僅僅扮演一個資產銷售的通路。它們有責任、也有機會將業務延伸到「安全教育」與「風險管理服務」。例如,在用戶決定將資產提領到外部錢包時,銀行 APP 能否跳出強制性的風險測驗與安全提示?銀行能否與資安公司合作,推出錢包地址的「健康度掃描」服務,協助用戶識別潛在風險?這不僅是保護客戶,更是建立長期信任的關鍵。
對於科技與資安業來說,我們可以想像目前市場上迫切需要更「友善」的安全工具。例如,利用 AI 進行即時交易分析,在用戶簽署一筆可能流向詐騙地址的交易前,發出高強度預警。又或是發展更安全的私鑰恢復機制,如「社交恢復」(Social Recovery),避免單點故障。對於手機製造商而言,在硬體層面加強安全隔離區(Secure Enclave)與作業系統的防護,將成為重要的差異化競爭力。
[ 閱讀 蔡孟凌 所有專欄文章 ]
作為企業的角度,我們不僅要為自身的數位資產建構堡壘,更要意識到,我們的員工、客戶、合作夥伴,都正在成為這場「風險轉移」的親身參與者。協助他們理解信任背後的責任,看清便利背後的風險,將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因為在這片新大陸上,真正的安全感,並非來自將風險外包給特定機構,而是源於我們對風險本身的深刻洞察與駕馭能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LINE-台灣-技術長陳鴻嘉、LINE台灣董事長暨執行長陳立人、LINE台灣入口與內容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張景雯、LINE台灣企業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吳方荃。-1140x5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