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張文熙談財政智能治理
財政部以資料為基礎推動數位治理;結合業務知識、法令法規、及其他財政關聯內容等,運用資料分析、人工智慧、微服務技術展開「財政資料工程」逐步向智能財政推進。
採訪/施鑫澤 文/明雲青
眾所皆知,資通訊應用之於公共治理的定位,可說愈來愈重要,從早期協助提升效能的配角,蛻變為創造為民服務價值的主角。而財政部也正積極發展與部署數位治理;例如針對報稅領域,推出許多讓民眾有感的便民措施。
不可諱言,談到財政智慧治理的擘劃,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張文熙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他指出財政部推動數位治理,大致上有幾個重點方向,包括AI、資料應用;簡言之,即是以資料為基礎發展應用的主軸,可稱做「財政資料工程」,其間結合業務知識、法令法規與財政關聯內容,未來希望更進一步引進相關外部資料,甚至包含各類感知式資料,萃取更大的資料價值。
以財政部來說,如大家熟知有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發票等重點資料;為此財政部從民國108年起著手建立「財稅抽樣資料庫」,意在利用較少資料、保持原始資料的內容,讓政策分析變得更簡單和具體。
[CIO都在讀:RPA如何幫助政府組織應對全球危機 ]
「除了上述資料基底外,也藉由『財政智慧治理』提供多項便民措施。」張文熙說:首先是今年登場的手機報稅,還一併推出行動電話認證;主要是因為,身份認證是報稅基礎,原來倚靠的自然人憑證並非人人都有,因而新增另一種方法,即是透過行動電話門號來辨識你的身份。
除所得稅申報外,還有遺產稅的申報,以往需要跑許多機關才能辦理,相當不方便,現在財政部透過資料整合方式,建立單一查詢窗口,讓民眾不需東奔西跑,在線上即可完成。預計民國111年1月1日起實施。另外關於不動產移轉,過去同樣需要跑許多地方來處理,目前也朝向一站式服務方式來推進。
針對許多民眾常用的電子發票,財政部提供整合服務平台做為備援載具的歸戶服務,讓民眾方便兌獎。此外,針對境外電商導入雲端發票;從前這部份的發票開立堪稱麻煩,現在可直接使用財政部的服務。再者,財政部也利用電子發票內容發展加值應用,藉以延伸到物價分析、食品溯源等多種用途,讓原來發票的功能不只是發票。凡此種種,都是與財政部稅務相關的便民措施。
妙用AI模型,準確揪出短漏報嫌疑人
張文熙表示,針對AI服務方面,財政部現階段有三個項目正在進行發展。首先是如何利用AI來預測營業人短報銷售額的機率;過去查稅是奠基於較大範圍的選取條件,需要動員大量稅務員進行實務鑑別,也需要花費漫長時間,因此希望能借助AI縮小範圍、提高查核機率,進而節省可觀的人力工時。
其次,基於租稅公平,財政部期望分析出賺很多錢、但未繳稅的人士,例如網紅。第三,則希望透過AI來追查一些不正常的交易,譬如說有人開假發票,你賣給我、我再賣給你,藉由提高帳面營業額互相抵銷把帳做得很漂亮,財政部必須對此執行適當處理。
[CIO都在讀: AI最常見的應用有哪些? ]
張文熙進一步說明,財政部原來早有一套查審系統,用於產生短漏報的可疑人名單,再由相關同仁進行視察。現在將AI融入系統,第一步就能初步判別原始資料,優先排除掉無用的部份,接著進行演算法訓練、產生多個模型,找出最佳的參數狀況,取表現最佳者做為可執行的模型。從前舊做法的命中率僅1~5成,意謂財政部耗費人力工時做覆驗、當中高達5~9成屬於不具產值的作業;如今結合AI後,命中率拉升到9成以上,幾乎是一查就中,不再需要平白耗費時間和力氣。
我們進行一項實驗,針對大家認知的網紅,財政部參酌數位時代、KOL Radar 網紅雷達等來源收集名單分析,並利用NoxInfluencer工具篩選出真正的網紅,再搭配一些公式建立收益模型,用以判斷各個網紅在YouTube、IG或FB等不同管道的收益預估,包括單月廣告、業配或其他收入等。目前大致進展做到篩選網紅名單及建立收益模型,未來可按照實驗結果進行分類,知道哪一類賺多少錢,並判斷其獲利模式是否對應目前稅法上的漏洞,做為相關規則的補強依據。
接著談到循環交易如何偵測假發票的案例。現在財政部將交易資訊從原來表格列舉方式改為視覺化;以「圖形」來標示不同營業人,以箭頭標示交易的動向;如此一來更易於偵測,可結合演算法確認有沒有循環、重要的連結何在,再搭配異常指標建立告警機制,讓一些自以為設計得很高明的異常交易,通通無所遁形。

規劃到112年,至少孕育3~4項微服務
「展望未來,我們將針對整個財政部的許多資訊作業流程進行『再設計』,將會引進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提高自動化程度。」張文熙強調。另外,前述提到的三個主題研究開發,都是由財政部的同仁自己成立AI團隊,自己研究、自己寫程式,也希望將現行的稅籍系統通通改造為微服務,以便未來有機會分散到公有雲來處理,實現真正的數位轉型。
他接著說,他接掌主任職務前,該中心已有「稅務智能」計畫,但同仁普遍不知怎麼做,因此他到任後悉心安排了AI課程,鼓勵同仁利用每週一個下午的時間學習AI技能,經過四個月,始終參與聽課的同仁維持約20人,後來便將他們納為AI團隊成員;他們之中有人會寫網路爬蟲程式,有人懂營所稅查核,有人管理過營業稅和發票,原則上AI團隊成員都能以原來工作經驗當做基底,再重新組合任務角色分工與延伸學習相關跨域所需能力。
一開始AI團隊成員都源自財政資訊中心、幾乎全是資訊同仁,他們雖有好的程式背景,但不見得能完全掌握業務、法規上的細節;因此最後也延攬稅務同仁一起加入AI團隊,藉由更仔細地分工,讓AI團隊變得更有效率。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企業IT導入趨勢 ]
談及微服務的轉置,確實是一個大工程,因此財政資訊中心一開始從小處著手,以中獎發票查詢做為起點,讓民眾更加有感。張文熙說,財政部的主要程式都歷經數十年歲月,過去都用COBOL程式語言來撰寫,但如今資訊科系學生根本學不到這麼老舊的語言,意謂財政部無法再維持原有的系統結構,必須推動轉型,而微服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規劃在民國112年至少有3~4項微服務可上公有雲。
財政資訊中心以更改原始程式語言做為起手式,接著改動服務結構,其中也會配合預算經費的提撥狀況來調整戰術;如果經費不足額、無法一次全面改,便採取分階段作業,縮小實作範圍。即便有些程式還未改動,也能靠RPA變得更自動化,讓人員有較多時間投入服務改造。
談到資料上雲,難免涉及合規議題。對此,張文熙說明,財政部會配合國發會與資安處的政策,哪些可上雲、哪些不能上雲,都比照辦理。國發會曾表示,針對政府公有雲部份,傾向針對已落地的雲端機房採取較大的開放;財政部會視開放程度去挑適合的資料集、服務,未來也許在某部份動用自己的資源,以類似私有雲、甚或混合雲的模式來運作。
推動資料工程讓資料分析突破組織框限
當然要達到數位轉型、並非只是上雲如此簡單,舉凡組織、流程都可能需要跟著轉型。惟,張文熙解釋,在政府機關欲實質地轉變組織,的確比較困難,但任務編組就相對沒有限制,財政資訊中心藉由跨組織方式來組成AI團隊就是彈性作法。「組織變不了,文化卻必須改變!」因此,財政資訊中心同時,透過資料工程驅動跨組織提供資料,好讓資料分析不會受到組織框限。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外針對文化轉型,也鼓勵大家創新;過去,財政部未曾舉辦黑客松,去(2020)年才首次辦,今(2021)年將會繼續,並將主題設定於智慧財政,也搭配設置一些鼓勵機制,吸引同仁結伴參加,發想如何利用AI技術來改善業務。
與此同時,財政資訊中心也對同仁展開必要訓練,重點包含問題分析能力、數值分析能力(如統計分析或其他數學的基本模型),此外還有經驗的學習,只因並非人人都是老手,故希望利用系統來記錄、學習資深國稅局同仁的經驗,裨益新進同仁無需花腦筋,直接從系統獲得處置建議,更快進入業務狀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