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傳統在事業內部進行分析功能的做法,將分析功能搬到雲端需要有新的方法、技能與基礎設施。
文/Bob Violino 譯/高忠義
就像其他許多IT功能那樣,資料分析也正搬移到雲端。而且就像其他許多推動雲端基礎的方案那樣,這既帶來機會,也有挑戰。
Gartner提到的2021年十大資料與分析科技趨勢就是運用開放、分散而配置專用資源的分析功能基礎設施使分析功能更具組合可能性。研究機構表示,這讓事業可以快速地創設彈性的、智能的應用程式以協助分析師將深入的知識連結到行動上。
[CIO都在讀: 資料治理-資料資產管理的最佳實踐框架 ]
Gartner提到,「隨著資料引力中心搬移到雲端上,可組合的資料與分析功能將變得更敏捷而能建構以雲端市集與低程式碼及無程式碼應用程式驅動的分析應用程式。」雲端可以帶領讓公司的資料分析發展到新的層次。
「雲端讓我們獲得大量運算工作所需要的可擴展性,」創意服務機構 Loveurope and Partners (LEAP)的系統與科技總監 Aidan Taub 這麼說。
「由於這個世界繼續將所有事都數據化,各組織需要有能力使用達到指數規模的檔案資料建立功能,」Taub這麼說。「當你有大量非結構化的資料,就像我們在LEAP處理的影音、圖像、與聲音,你永遠沒辦法知道下個工作有多大。傳統的分析方法就是不能達到雲端那樣的規模。」
然而,與傳統在事業內部進行批次分析的方式相比,雲端的分析需要不同的方法、技能、基礎設施與經濟考量。而正因為這樣的變化,產生了需要克服的各種困難。
以下列出組織可能面對的幾項挑戰,以及組織在雲端執行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因應這些挑戰的可能方法。
擔憂失去控制 — 以及未知之事
資料分析對企業來說是高度策略性的,而將分析過程搬到雲端上對於習慣對此種資源全盤掌控的科技主管而言可能是讓人疑懼的。
Deloitte Consulting 的總監兼先進分析促進主管表示「我們看到客戶面對的關鍵挑戰之一在於組織惰性/擔心失去控制」,而他曾與許多資深IT高階主管合作轉用雲端基礎的分析。
「IT與資訊長傳統的角色就是保護數據資產,並扮演守衛的角色,」Abbattista這麼說。他說,對某些人來說,雲端構成對現狀的挑戰,因為它能更快上市,例如更加局限的產品選擇與分析,點擊就取得供應,不需要一次投入大額的資本支出,以及其他多種特性。
「資料長與資訊長需要合力審查並習慣雲端平台,這樣他們才能至少跟競爭者一樣快速地創造業務價值與競爭優勢,」Abbattista這麼說。「這可能需要同時採用市場中可接受的、已證明的以及新興的模型,而不能從頭開始分析環境的設計/架構工作。」
保險供應商 Worldwide Assurance for Employees of Public Agencies (WAEPA) 的資訊長 Brandon Jones 表示,許多組織因為現有分析過程欠缺彈性而在探索新分析能力上進展緩慢。「這造成更沒有誘因與提案去嘗試新的能耐並驅動創新。」他這麼說。
為克服這項問題,WAEPA的IT部門採用一種雲端推動的沙盒環境以建立試誤的概念建構過程,運用關鍵利害關係人提供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創設一種原型分析工具優先試用的環境。
進行轉換
除了克服預期中擔心的失去控制力外,IT主管也需要處理實際搬移到雲端的過程並確保服務不會中斷。
「那是讓人畏懼的情況。對許多IT主管來說,最艱難的任務就是引領前往雲端的路程,」Taub這麼說。「但是如果他們選擇了正確的解決方案,情況也未必如此。」
Taub說,在許多個案中,當IT主管將資料分析搬移到雲端時會先用「雲端無痛平移」,將現有的作業搬到雲端。「這表示對應用程式與系統進行再加工,重新設定他們在雲端的架構,」他這樣補充。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IT採購趨勢 ]
作為2019年舊資料基礎架構大翻修的部分工程,LEAP將大量非結構化的檔案資料搬到雲端而採用Qumulo的分析平台。LEAP的檔案資料先前是散落在各個不同的舊儲存系統,對於資料管理者來說,要在工作流程不同節點管理並置放資料是極費力的。
Taub說,「所幸,Qumulo幫助我們轉移所有的資料而不需要為了雲端重架應用程式。我會建議找出一個能在各個不同的環境下簡單地複製並移動資料的工具。」
這樣的移轉讓公司得以最佳化它的資料分析並提升績效到240倍。分析功能讓公司可以瞭解有多客戶上線,誰正使用最多的頻寬,以及系統哪個部分正快速成長。
「我們的創意工作流程之成功與否極仰賴於我們在雲端上進行資料分析的能力,」Taub這麼說。「我們有個全球網路,其中有數百個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動畫編輯師進行遠端作業,所以我們需要利用雲端作為延展才能有效地並安全地協力進行創意專案。若沒有以雲端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我們的製程就會中斷。」
取得正確的技能
成功的IT專案似乎總是取決於備妥必要的技能。將分析功能搬到雲端也不例外。
Deloitte Consulting 看到對於技能的需求開始有了改變。「不再是指派專門技術人員支援傳統分析功能/商業智慧(BI)裡科技堆疊的每個部分,雲端分析環境要求更『全端思考』(full stack thinking)」,Abbattista如此表示。
「為應對這項挑戰,支援先端環境的科技團隊需要瞭解雲端平台的服務方案,採用標準的模式,然後隨著新技術、工具與方案的推出而演進,」他如此補充。
最近剛離開零售商 Dollar Tree 資訊長職位的 Josh Jewett 表示,選擇在雲端環境自行建構分析平台或者選擇使用供應商系統的公司都需要自行聘用公司專屬的技術專業人員。
[CIO都在讀: 所有企業都想要的12種CIO技能 ]
這些技能包括從資料湖泊建置、維護以及啟動分析功能,以最佳方式部署雲端原生或第三方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功能以利從環境中取得更多的深度洞見,Jewett這麼說。
「這些缺點可以透過有經驗的夥伴與顧問來克服,」Jewett這麼說。他說,理想的安排是經由這些外部專家獲取經驗,等到契約到期後,公司就掌握了知識與專業可以繼續視需要而推動雲端基礎分析。
Jewett在 Dollar Tree 任職時,大力協助公司推動系統的現代化,包括資料分析在內。他說,「就像其他許多零售商那樣,我的公司也採用混合式的策略。」該公司部署SaaS平台為關鍵的商務功能提供特定的分析能力。
「這方面的例子包括庫存生產力的工具、最佳化價格、防損與減損,以及人才取得及績效管理,」Jewett這麼說。該公司也開發一些在雲端使用的分析應用程式以善用雲端在彈性、可擴展性及快速進入市場等方面的優勢。
保護資料
不論有多少雲端服務供應商強調它們基礎架構的安全性,許多客戶始終擔心他們放在雲端上的資料實際的安全程度如何。
尤其在分析功能上更是如此,因為藉由分析資料而獲得的深入洞見可以作為競爭上的差異化要素。也有人擔憂會曝露高度敏感資料,像是顧客資訊。
「安全– 這個議題在你打算將有價值的資料搬出公司的資料中心的任何時候,都是最關切的事項之一」,Taub這麼說。「LEAP利用全球人才網絡,包括接案工作者,這表示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資料在雲端上被內部與外部使用者讀取時也獲得保護。」
最大的安全疑慮之一就是控制存取雲端應用程式與資料的管道。
[CIO都在讀: 6個基礎架構及維運的熱門趨勢 ]
「讓人可以輕易地使用雲端應用程式這也開啟了挑戰,歸因於人們可能不經意地就產生了安全、隱私與經濟上的疑慮,」軟體供應商Precisely的資料暨資訊長 Amy O’Connor 這麼說。
「在不同的雲端帳戶之間切換及安全地儲存及交換鑰匙,成為一個安全問題,」O’Connor這麼說。「針對資料各種適當用途需要有健全的治理方法。相較於地端架構,在雲端上這點更加重要,因為人們很容易就能以未獲授權的方式複製並使用資料。」
Precisely有一套混合的多雲模型,利用多個雲端供應商來滿足它的運算及儲存需求。「我們的雲端基礎資料湖泊是我們儲存大量資料的地方,」O’Connor這麼說。「如果資料是在雲端產生的,我們會在那裡開始處理。如果我們有突發的分析需求,我們會利用雲端。如果我們需要快速地開始分析處理工作,我們就從雲端開始。如果我們需要處理非結構化的資料,以及我們使用包括機器學習在內的進階分析作業時,我們會利用雲端基礎的資料湖泊。」
避免雲端變成錢坑
雖然使用雲端服務可以幫助組織避免諸如地端儲存系統之類的成本,但雲端的花費可能快速地失控而超乎預期。
「預算始終是個值得關切的事項,」Taub這麼說。「萬用型(one-size-fits-all)的資料架構可能是造成IT荷包大失血的陷阱。決定將分析功能搬到雲端時,企業時常覺得要支付大筆的前期投入成本是很大的壓力,而選擇簽訂不符合他們當前需求的長期契約。」
關鍵在於找到不會強迫綁約的供應商。「評估雲端平台時,不要害怕到處詢價找尋可以處理你當前分析需求,又有彈性能夠依據你未來的需求而擴展的合宜解決方案,」Taub這麼說。
O’Connor說,雖然從雲端開始相當容易,但也很容易將錯誤類型的工作搬到雲端,而使雲端的應用程式與資源被耗在不需要的地方。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O’Connor說,控制雲端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中有兩個就是控制建立雲端帳戶,以及讓誰使用了雲端資源的資訊完全透明。
「要處理第一點,我們必須將原本放在各個供應商那裡的所有雲端帳戶資料搬到單一的『主』帳號,」O’Connor這麼說。「我們將雲端帳戶的創設權限集中起來。需要新的雲端資源的個人或群體可以正式提出申請。申請的資訊必須包括業務上的需求理由、部門預算資訊,以及業務承辦人。」
至於透明度,只要申請獲准,可以由中央管理團隊在主帳戶下開設新的雲端帳戶。O’Connor說,「這樣的治理政策讓我們可以清楚掌握雲端供應商會向我們請款的成本」。「每一個帳戶在開設時都會經過申請並提供相關資訊,而我們也因此可以利用雲端供應商的平台或控制臺來監控費用是否符合各項原始的要求。」
Precisely利用這種支出資訊以進行內部分攤拆帳模式,將累積的雲端成本從申請人的預算中扣帳。IT用這種方法「促進雲端成本的使用者付費,並確保我們只為正確的業務理由支出費用,」O’Connor這麼說。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